雒诵堂壬辰暑假访学班教学手记3
(2012-06-27 00:19:37)
标签:
少年国学檀作文雒诵堂论语吟诵杂谈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2012/6/26
北京的天气,整个赶上南方的梅雨季了。天天下雨,今天尤大。去上课和回来的时候,都赶上大雨。一下雨,打车就成问题。大家到得都略有些晚。正茂同学今天也来了。
讲了一上午的《论语》,进度上来了。不但讲完了《学而》篇剩下的几章,还讲了《为政》的前九章。不再做过多的义理发挥,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疏通文意。他们讲不通的地方,尤其是字词意思不明确的,我才帮助他们。尤其注意让德国来的几位多发言。单纯的背书,并不足以解决经文理解的问题。帮助海外读经少年过疏通文意关,十分重要。但愿他们日后读书,能养成疏通文意的习惯。咏莲的表现,今天有明显进步。其他几位说得也多了一些。帮孩子们疏通文意的时候,格外注意提醒他们联系背过的经文。《学而》篇“子贡曰贫而无谄章”,我问“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什么意思,孩子们说不知道,我就让他们把《大学》里相关段落背给我听,孩子们背到“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我喊停,说不就是说“道学也”“自修也”么,是比喻君子进德修业啊。对于一些重点字词,还是讲得较细。《为政》篇“有耻且格”,因为《大学》里也有“格”字,便讲了“格”在经书里有两个通训,一训“至”,二训“正”。同时加大了讨论的比重。《学而》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章,“可谓好学也已”,我问所学者何?孩子们有说六艺的,有说六经的,最后明白《论语》所言“好学”,所学乃仁之道。“子贡曰贫而无谄章”,我问孩子们“未若贫而乐”,到底乐得是什么,又问颜回箪食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到底乐得是什么?讨论了好久,孩子们终于明白所乐者非贫,所乐者君子之道。《为政》篇“不违如愚”章,我问此章大概发生在什么时候,孩子们说是颜回刚拜孔子作老师的时候吧?“十有五而志于学”章,“五十而知天命”,仕辰说五十岁的时候明白了上天的安排,正茂说孔子五十而学易,所以知天命。我说孔子五十学易,历来争议较大。孔子为什么五十之前就不能读易呢?再者,孔子五十之后,经历复杂,在鲁国做过几年官,事业达到巅峰,但很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未必是说五十岁整,可能是指五十岁后相当长的几年之间,因为经历得多了,人生起伏也大,终于知道上天的安排了。
下午第一节课学了《声律启蒙·二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问我不明白的字词,凡是有人提问,我先让大家回答。大家答不上来的,我再告诉大家。给孩子们解答的时候,也尽可能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孩子们不懂“逸民适志”,我就说“逸民”见于《论语》啊,我说“逸民”,有几个孩子们会接“伯夷、叔齐……”,我说“逸民”就是伯夷、叔齐那样有高尚情操而不和政府合作的人啊。孩子们也就懂了。孩子们又问为什么要“须凭诗酒养疏慵”呢?我问孩子们古代中国最大的逸民是谁?孩子们说不知道。我说如果把“逸民”换成“隐士”呢?孩子们说“陶渊明”。我说大家想想陶渊明吧,又爱喝酒,又爱写诗,只有这样才懒得去做大官、挣大钱,而成为大逸民啊。基本的文意疏通之后,主要是让孩子们诵和吟《声律启蒙》的白文。
第二节课学了三首《雒诵堂选唐诗》,学习方法同《声律启蒙》。读入声字、标韵部和平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感觉孩子们标韵部已经很在行了。
第三节课带孩子们游园。有感于德国少年读了几年国学竟不知琉璃瓦为何物,觉得很有必要让他们认识一些实物。领着孩子们绕着湖面走了一圈。就紫竹院有的建筑,给孩子们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廊、亭以及斗拱、飞檐、筒瓦、瓦当等部件,给孩子们介绍太湖石、笋石在传统园林中的功用,教孩子们认识公园里种植的白皮松、海棠、锦带花、珍珠梅、蜀葵、紫薇等植物。凡是适合做对联题目的,都让孩子们做练习,出了“锦带”“海棠果”“太湖石”等几个上联,让孩子们对。走到荷花池,孩子们顿时雀跃。在四象桥集合,我让孩子们注意看四象桥上的动物雕像,让他们告诉我都看到什么了,孩子们说有龙,有凤,有虎,有龟和蛇。我说大家要注意它们的方位,这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啊。让孩子们对“四象”,对的答案有“三才”、“三光”、“六经”、“六爻”、“七经”、“八元”等,到底是读经书的孩子啊。又让对“朱雀”,对出来的答案就更多了。最后留了一个五字对“荷叶连天碧”,让大家回去对。路过八宜轩的时候,有题壁诗,让大家去读。提醒大家先找韵脚,美仑很快发现是首七绝,其他孩子又帮她认繁体字,美仑很快就将诗吟了出来。我说改天大家再来和这篇诗吧。
游园的时间过得好快。一会儿就到了五点。害得美仑的妈妈和小兵的爷爷在澄碧山房等了好久。
孩子们很喜欢紫竹院澄碧山房的环境。课件玩得很嗨。午休的时候,有几个奶奶在园子里练八卦游龙掌,孩子们跑过去跟着练,把奶奶们高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