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频频降价背后掩藏了什么
文/丹东晓程
2006年和2007年,中国汽车降价频率一年比一年快。厂家限制、稳定价格承诺和保价退款协议,种种努力都无法在降价大潮面前设障阻挡。价格策略步步退让,降价动力步步进逼。厂家只有招架之力,毫无还手之功。2007年7-10月间,仅新浪汽车就发布降价信息26条,设计20多个品牌,最高降幅达4万元,连凯越这样的小车一次降价也有2万元之巨。
中国汽车频频降价的背后隐藏了什么?频频降价让人看出了汽车企业什么破绽?长期频繁降价对中国汽车市场意义何在?
第一、汽车企业已从主动的利润攫取变成被动的利润争取
汽车企业坐享其成轻松获利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润的争取被动而艰难。成功获得利润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政策环境、百姓收入、石油资源、产品链条、同业决策,等等。
第二、汽车发展链条中的汽车生产前端利润,开始向汽车维修服务的后端转移
汽车生产和销售环节的利润越来越少,而汽车售后维修装饰美容零配件服务利润相对稳定;薄利多销的又一受益方,无疑就是汽车售后服务。
第三、汽车价格、价值、成本、利润关系正在从隐秘走向若明若暗和逐渐明朗
每一次降价都在引起消费者对生产成本和汽车价格合理性的质疑和叩问。销量、价格等等数字愈益透明,一次次的降价也剥去了罩在汽车成本和价格上的神秘面纱,让普通消费者对讳莫如深的汽车定价有了初步认识,以往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变,尽管这种改变很有限。
第四、降价背后隐藏了汽车厂家生产的盲目性、产品定价的隐秘性、定价策略的随意性和生产收入暴利性的倾向
说中国汽车降价是竞争激烈的结果,我信。但竞争不激烈的时候就可以不降价,这意味着,汽车价格不是从成本来的,而是由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的。供需关系的左右造成奇货可居,就可以卖高价,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现实降价的背后,隐藏了汽车厂家生产的盲目性、产品定价的隐秘性、随意性和暴利性倾向。
供求关系应成为汽车产品价格确定的要素之一,而不是惟一要素。
因为暴利,汽车企业飞速发展,超常规发展、畸形发展。以至于中国几十家汽车企业生产的汽车产品总数,不及韩国一家企业的产品多。
厂家多,产品多,车型多,急功近利,抢夺市场,急于推新,盲目推新,忽略了品牌培养,产品多,精品少,同质产品多,经典产品少,一些新车上市就变冷,几年就被挤出市场边缘。
于是再降价促销。于是全国汽车频频降价。
第五、适当时机适度降价表明企业家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在提升
第六、随意降价频繁降价表明企业对自己的产品缺乏自信和虚弱的市场应对心态
第七、车价下降和消费欲望相互刺激彼此作用形成新的市场动力和竞争紧迫感
第八、企业盈利企图开始由高收入人群向中低收入人群转移并注重培育低端市场
开始觉醒的低收入人群消费意识在呼唤低价格汽车产品,企业不得不无奈地作出迁就性回应。
这个转移更包括了由关注公车消费向关注私车消费的转移。
降价汽车在呼唤消费者,普通百姓的汽车消费意识逐渐被唤醒;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趋于饱和之后,低收入阶层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在呼唤低价格汽车产品,同时使汽车价格受到抑制;一轮又一轮降价的导向性作用使普通消费人群产生一轮又一轮的消费期待,持币待购的群体性力量对汽车价格产生了新的抑制和挤压同时以顽强的声音继续作价格走低的呼唤;汽车企业为扩大和培育市场不得不对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意识作出刺激性迁就性回应。这种迁就以放弃汽车的高利润为代价,为扩大市场,实出无耐。
面对中国市场,就不得不面对中国国情;面对中国国情,就不得不面对和迁就占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一轮一轮的降价,也是企业面对现实眼睛向下的成果。
第九、在中国,一部分汽车产品已经从高档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方向转移
第十、每一轮新的降价也都是持币待购者与销售者相互对峙的胜利成果
在中低收入人群消费需求不是很急迫的前提下,在高定价并稳定车价与等待降价的对峙中,总有一批消费者在降价的舆论中获得胜利的满足感。每一轮的降价都在培养这样的胜利者,都在强化作为这种胜利者的成就感,于是购车欲望和降价期待变成了降价后胜利的陶醉;陶醉的高潮过后便是冷静的清醒和对中国汽车高利润的如梦初醒的认识,从而使持币待购更顽强、更具带动性和感染性,进一步生成对汽车价格的抑制、挤压作用和迫使车价走低的企业外部作用。
(晓程原创,独家供稿新浪。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自主新捷达起价五万八能续写神话?
一汽奔腾为何没能成为自主品牌购车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