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隐”、“瞒”说到“真假”

(2007-09-18 00:24:28)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知识/探索

文化

思索

孟子

恻隐

情感

季羡林

真假

由“隐”、“瞒”说到“真假”

 

    由季羡林先生“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想到真与假的背后实际是“隐”与“瞒”为何而“隐”,因何而“瞒”,是源于友人奴弓的的一席留言:“隐”与“瞒”,但两字不可组成。因为隐指隐约,可露不露,处朦胧状态,而瞒,则是选择行的吐露!只有“隐”或“瞒”才能构成许多的无奈和故事,而将“隐”、“瞒”二字合一,便是结果了。

    自古以“隐”字开头的成语十余,如:隐迹埋名、隐居求志、隐鳞藏彩、隐鳞戢翼、隐鳞戢羽、隐名埋姓、隐然敌国、隐忍不发、隐忍不言、隐若敌国、隐姓埋名、隐约其词、隐约其辞;而“瞒”字也有“瞒天过海”等。

    隐,蔽也,见《说文》;隐,微也见《尔雅》。大凡用了“隐”字,则就显出许多的无奈和“恻隐”,说到底尚有情感在内。如《诗经·邶风·柏舟》道:“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又如《毛传》言:“隐,痛也”。就成语“隐忍不发”也做作克制忍耐讲,再如“隐居求志”,则典出《论语·季氏》是讲: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无论是“克制忍耐”,还是“隐居以求其志”这里面则有着许多的故事。有言称之情感范畴的“恻隐”,故孟夫子也将其简称为“隐”。就是这个道理。

    有文言:恻隐的情感,孟子不仅称之为“不忍”,而且还加上“怵惕”二字。实际上是揭示了“恻隐”不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而是一种复合的情感”

    而“瞒”用得多是贬意,如成语的瞒天过海、瞒哄、隐瞒欺骗、瞒上欺下、瞒天大谎、瞒心昧己、瞒上不瞒下,也都是在讲欺骗、谎言、昧心。但也有做善意而言的则少。如瞒心昧己做违背良心干坏事讲;瞒上欺下乃蒙骗上级,压迫下属之意。

    我想,真是如友人所言,当“隐瞒”二字合为一处时,它的意义就又非同一般了。隐瞒病情、隐瞒事实、隐瞒真相、隐瞒问题等等的如是说的“隐瞒”,所带来的是就是必然。也自然联想到“真”与“假”。或真、或假只是个结果。关键在于“隐”、“瞒”或“隐瞒”的初衷。“假话全不说”也不尽然,在我理解“全”所含的是上、下、左、右之意,不涉及情感和善意,你对一个病入膏肓者言及不日将难看地死去的“真话”,还不及“假话”来的富有人情。

    我想“真”与“假”都是相对的,“隐”与“瞒”也有善、恶之分。就原则而言,涉及原则事必须做到“假话全不讲”,而涉及原则和人情事故的“真话”也确需“不全讲”,如按真话全讲的思维,这个世界早已是乱做有一团了。我想这也正是孟子将恻隐与情感挂钩的所在。

    就如同许茹芸的《隐瞒》中唱到的:“我不会为你掉眼泪 不会为一个人睡而感到孤单;不是要求无理的纠缠 隐瞒著我也不肯对我说”就正是情感和善意的“恻隐”。你道是真、是假、是隐、是瞒,苦、辣、酸、甜尽在其中的。

   

链接:

   解读季羡林先生的“真假”说

 

     电子信箱:wwdzyffsh@sina.com

     我的MSN:ningweichun@hotmail.com

     

  由“隐”、“瞒”说到“真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