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看“父母皆祸害”

(2010-10-05 18:39:20)
标签:

孟迁

亲子关系

童年

心灵成长

育儿

父母皆祸害

分类: 孟迁思语

我看“父母皆祸害”


          我看“父母皆祸害”

                                     文/孟迁                        

背景介绍:

“父母皆祸害”一语出自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的小说《自杀俱乐部》,少女杰丝在姐姐出走后,与陷入神经质的母亲及任教育部长的父亲关系愈发紧张,在小结自己失败的青春期时,杰丝如是说。而“父母皆祸害”被人们广为谈论是因为豆瓣一个以此命名的小组。该小组创建于2008年1月,至今已经有26904名组员。近期广受关注,除了散见于各种媒体外,也有“反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组员260人。

链接:

百度知道http://baike.baidu.com/view/3928082.htm

小组网址http://www.douban.com/group/Anti-Parents/

我看“父母皆祸害” 

对此,我想说:

 

 这是一个值得了解的愤怒。

 

 几千年来,中国是作为一个孝道为上的国家延续的,对于父母,历来倡导的是“顺从”和“感恩”,我很介意这样这种一元化的伦理关系。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台湾的曾仕强在讲“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我非常的反感,这明显是一个无理而暴力的教条。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成长期体验不到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权利,他们就很难学会真的尊重和爱。

 

 “父母皆祸害”显然是不成立的,它展示的只是愤怒以及愤怒之下的“饥饿”,对之的批判或者喟叹人心不古大可不必,相反,这些愤怒是十分值得了解的。在我看来,这是对于孝道暴力和无知教养的呐喊,是对温暖人性、童年关爱的呼吁。

 

2 角色与立场

 

所谓角色就是你是作为子女还是作为父母,不同的角色对人的要求是不同的。

作为子女,我对于父母自认为还蛮孝顺的,我一定都迎合他们,但我心里面是非常看重他们的,我可以为了保护他们和任何人翻脸,也非常愿意为他们做能让他们开心的事情。从子女的角度来讲,我是不怎么抵触“孝道”的,只要不妨碍我做我自己就行了。

 

作为父母的话,我是提倡“父母与子无恩”而且应该感恩孩子的。我要人家孩子来人家才来的,谈不上生下人家就是功劳,虽然付出很多那是我们想要才这样的。所以父母不应该有那么多“居恩”或者“居功”。相反,要感激孩子的来临,给自己做父母的机会,孩子应邀而来,要好好的待人家,尤其是作为一个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父母永远是尽其所能做父母。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这句话笼统地说是可以的,因为符合绝大多数。但是细究来讲,那肯定是不准确的,因为职业的关系,我有机会接触到非常畸形的家庭,比如父亲强暴五岁的女儿,母亲保持沉默。这样的家庭中,父母肯定是不爱孩子的,这是铁的事实。怎么理解这个事情呢,与其将之作为“畜生”怒斥或者作为罪犯惩罚,我更愿意这样理解:他们没有爱自己的能力,他们不爱孩子,而他们最不爱的人是他们自己。人在特殊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可以很罪恶的,这其实不难理解,就像变坏的食物不仅不能给人营养而且害人一样。他们也在尽其所能做父母,只不过那个“能”是“零”或者“负数”罢了。

 

   我们再说大多数健康范围之内的父母。我觉得首先要明了一个事实,“爱”不等于“爱到”。他们爱孩子吗?爱呀,非常爱,可是“爱”好比是阳光,阳光是始终存在的,可是为什么还有黑夜,即便是白天也有角落是黑不见底的,这只是光没有到而已。作为父母,我们不妨自察我们“爱到”孩子了吗?作为子女,我们不妨自问,是真的没有爱,还是只是没有“被爱到”,如果我们曾经处在黑暗中,那么我可一走出来感受一下阳光吗?

  

   坦率的来讲,父母不懂得做父母是天底下最普遍的事情了。父母去挣钱养家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孩子会感到被忽略,很容易出状况,可是父母的付出和努力的确是出于爱,父母一心只希望孩子学习好而禁止了很多孩子的需要,孩子是痛苦和压抑的,可是父母的发心也是爱。只不过,父母们不懂罢了。为什么他们不懂呢?他们不该懂吗?当然应该懂,可事实上是他们没有机会懂,他们可能有着深深地生存焦虑,他们或许有一个更为糟糕的父母而使自己无从懂得怎么做一个好父母,那时候人的心理和感受时代性的被忽略,那时候物质的匮乏遮蔽了他们大片的心灵,那时候充满了过分硬化和偏颇的观点乃至使他们的人性被限制。每个人只能按照他懂得去做人,也只能按照他们懂得去做我们的父母。

 我看“父母皆祸害”

4 二十五岁之后人应该为自己负责

 

比如我自己,我的父母和“祸害”不太沾边儿,他们夫妻关系很好,所以我有一个基本的安全感,向往婚姻;他们也都喜欢我,这让我有一个基本的自我肯定,他们也有太多的意愿和能力去管制我,这给我个人发展保留了充足的空间。相对于很多人来讲,我应该算是幸运。

 

但另一方面,我做他们的孩子,童年中的心理困乏也是很多的,他们为人父母的一些局限,请允许我不去细述父母瑕疵,事实上,我因此而经历乃至正在经历了很多羁绊。我愿意把这些作为自己命运的一部分来接受,但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有权选择去做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当我们有能力去觉察这些羁绊,改变的机会也在手里,只不过是愿不愿意承担和辛苦罢了。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问自己:对,我的父母就是这样,我的童年就是这样,我成长环境就是这样,在这样的父母之下所经历和体验的形成了今天的我就是这样,那么我们想要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做?!

 

有一件事情是确定无疑的,那些经历作为事实不能改变也不需要我们负责,但是那些经历怎么影响我们,我们可以说了算!我还希望自己被那样影响吗?我可以放下那些我真的不想要的,而同时努力去一点点拿起那些我们早就渴望的吗?

 

真高兴,我们长大了,我们可以为自己负责,我们完全决定我们把什么作为目标并且一步步去实践。

 

父亲对孩子成长的特殊作用

一次艰难的成长

学会失恋

孩子有多无助

两个“坏孩子”的启示

最让孩子伤心的26句话

必须教给孩子的六件事

家境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儿童情商培养四步骤

新父母必备的七个意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