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不是脚面水
(2008-07-24 20:13:48)
标签:
孟迁家庭教育单亲教育单亲妈妈杂谈 |
题记:
小时候经常听到一句歇后语,叫做脚面水——平趟,形容很容易。“成长”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可实现起来,却从来不是脚面水。
对于“亲子专家”而言,在报告会上自说自话极为容易,在面对咨询时能分析到位并提出恰当建议,就需要有点真本事,而在现场直接面对一个棘手的教育问题,则是一个不折不扣地考验。
这次说的是新戴河的“分睡风波”,参加航海营的朋友都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宁宁。
航海营的第一个晚上,睡前,我从房间里出来,看到在宁宁妈正要转身进屋,她说:我不能过去,过去就坏了。我顺势看去,发现成长的工作人员正在天台的拐角处和宁宁说着什么。
于是我走过去。很快我了解了原委,六岁的宁宁在家里要么是和妈妈睡,要么是和阿姨睡,从来没有一人和陌生人睡过。而成长营的要求是,大营员(父母们)和小营员要分开睡。这就是最直接的冲突。
在我来之前,已经先后有两个工作人员做过宁宁的“思想工作”,显然未果。这时候我脑中闪过近期读的《说听》,想到第一章的内容,帮助孩子接纳自己的感受。我觉得这无论如何都是必要的。于是,我先是过去抱住孩子,过会儿就蹲下来,为孩子擦泪。
情感铺垫的差不多了,我开始尝试《说听》中的技巧:
宁宁,是不是特别想和妈妈一起睡?
是!
是不是很不愿意和不熟悉的小朋友睡在一起?
是!(边哭边说,但能看到她有一种被理解的释然)
可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说听》上的建议是用幻想的方式来满足孩子,但感觉这种方式现在似乎并不适合。后来逐渐确认,这种“用幻想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方法,比较适用年龄较低的孩子,以及不特别紧迫和重要的事情。对于紧迫或者重要的事情,无论你在接纳孩子这个环节做的多好,最关键的依然是如何处理面前的问题,这是不能用接纳感受、转移注意和变相满足来解决的。
事实上,当时我又尝试了其他的方法试图说服宁宁进房间,比如谁谁都能睡,我相信宁宁肯定也能睡;我相信宁宁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能够克服困难等等。
但结果是,孩子只重复说一句话,我就要和妈妈一起睡。而且也不再让我抱。(老实说,这让我也有第一失落,大人和孩子一样需要被接纳,一样喜欢愉快厌恶冲突)
这个时候,我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选择离开静思一会儿。我点燃一支烟,开始思考面前的两难:
是坚持原则硬要宁宁和其他小营员一起睡,还是先妥协一下,以后再说?
我必须细细的想一下两种选择各自的理由:
和小营员一起睡
理由1
理由2
和妈妈一起睡
理由1
理由2
理由3
在我离开期间,又有其他的工作人员和大营员不断和宁宁谈,依然未果。这又增加了一个要求宁宁和小营员一起睡的理由,即:威信成本。如果包括自己在内的这么多人都努力的尝试引导她,但最后却还是向她妥协,这意味着什么?
可能意味1
可能意味2
可能意味3
简而言之,这个威信成本太高了,简直是付不起。更本质的是,我们的要求是合理的呀,所谓“没分开睡过”、“不喜欢”、“不习惯”是应该被克服的困难才对!再有,孩子体质不好,固然应该多加照顾,可是这个照顾不是没有界限的,超出了这个界限就变成了迁就和纵容。孩子的执拗除了天生个性较强之外,与家人照顾的界限不清是否也有关系呢?
最后我决定不妥协,不退缩,迎难而上。但是和宁宁表态之前,有两件事要做,其一,倘若孩子不能和妈妈一起睡也不愿回小营员的房间睡,宁愿在天台站一宿,会有哪些不安全因素;其二,自己的决定应该征得家长的同意。
经过和当地组织人员沟通,得知晚上不会有人为的不安全因素,只是天气可能变凉,以及蚊子比较凶。宁宁妈妈平时对我就很信任,尽管我猜她心里肯定也在打鼓,但她还是没有犹豫的赞同并支持我的做法。
接下来就简单了。我从容的走到宁宁面前,没有任何亲密的动作,只是平静而坚定的说:宁宁,今天和妈妈一起睡肯定是不可能了,要么和小营员一起睡,要么就在外面待着。然后,对旁边的工作人员说,好了,我们让宁宁自己静一静吧。然后,我就离开去和宁宁妈以及几个大营员朋友吃夜宵了。
餐桌上,当我把刚才的情况告知宁宁妈妈后,很明显的看出她很揪心,我们一直在讨论如果孩子宁愿在外面站一宿怎么办。过了一会儿,宁宁妈妈有点坐不住,于是我们大家也就都回来了。
可是回来之后,发现宁宁不见了!这一下让我也紧张起来。好在很快当地的组织人员走过来说刚才一名成长工作人员和宁宁一起回小营员的房间了。
结果呢,孩子回房间后很快就睡着了,估计是想通了也真累了。此后,接下来的几天就一直和小营员们一起睡,虽然对妈妈在白天依然很依恋,但是再也没有拒绝过回小营员房间睡。
感触 1
感触2
感触3 成长不是温习,不是驾轻就熟,是跨越、突破,如同动物的蜕皮。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挣扎、失败、疼痛和冒险,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拒绝成长,一辈子也没长大。如果我们不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拒绝成长,那么我们也就必须愿意饱尝成长过程中的挣扎和煎熬,愿意承担各种必要的风险!
感触4 如上所言,很多人因为不愿意或者不能忍受成长蜕变过程中的煎熬与挣扎,而拒绝成长。这个时候外在的压力就是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个压力,人在某一方面的成长就会后延,甚至关闭。一些成年人依然出现很幼稚、很狭隘、很脆弱、很固执甚至很不懂事的表现,就是他们拒绝成长的结果。
所以,有时候,我们给孩子压力也是很必要的,前提是我们能够确认自己的选择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