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亲子关系童年孟迁心灵成长育儿 |
分类: 孟迁思语 |
很高兴收到新浪亲子中心的邀请做“冠军宝贝妈妈秀”大赛的网络评委,也接到任务写一篇相关的文章,儿童才艺这事儿还真的挺有的可聊的,所以就把自己的观点整理如下,与诸君分享,因时间仓促,文辞不佳,请海涵。
1 怎么看待“兴趣培养”
“兴趣”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展现的。
毋庸讳言,环境熏陶和良师引领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很容易让人们产生一个错觉,兴趣是培养出来。其实不然,真正意义上的兴趣(持久的、可深入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之一,就是兴趣的浓厚度。如果您的孩子对某件事兴趣非常,那说明这正是孩子的天赋所在。
如果您想更多的了解,可以参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千年之错——兴趣培养》。
2 怎么应对“兴趣转移”
经常听到有父母跟我诉苦,孩子真的朝三暮四,天天嚷着谈钢琴,可是真买了钢琴,没两天儿就不弹了,那可是一两万的投资呢,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频发不断,弄得当爹妈的听孩子的也不是,不听也是。
“兴趣”的转移很正常,是健康成长的一部分,孩子就是通过一次次尝试来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适合什么的。
3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a我始终认为,在家庭中,关系是最重要的,里面包含了太多富有价值的东西,比如父母是希望孩子学父母认为该学的还是学孩子喜欢学的,这里面涉及到“孩子做自己的愿望是否被支持”,每个人都有两种最基本的渴望:独立(我的地盘我做主),连接(被理解、接纳以及支持分享等)。如果孩子的愿望、感受被尊重和接纳和支持,孩子就可以放心的做自己,就会有主见,会重视自己;如果孩子的愿望因为不符合父母的想法而被批判、被禁止、被轻视,孩子就会很纠结。孩子很小的时候,是依赖父母的,他们会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照顾或者害怕被父母惩罚而讨好父母委屈自己,孩子内心就会很纠结,一方面讨好认可,一方面渴望自主,我最近接待了好几个心理咨询,都出现了这个问题,他们早就成年了,可一直还在深深的纠结,被“我就要做自己”“我不能做别人不赞赏的事”而纠结憔悴,表现是两种情况都偏执,不是过分执拗的任性而为,就是过于讨好。
b 孩子在学习才艺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是什么,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个孩子兴致勃勃、沉醉于一件事情的体验,在我看来是千金不换的,那意味着他内在生命力正在发挥,有一件事情可以让孩子全情投入,也意味着生活的某个部分能引发他们的热情。人最怕什么呢,最怕就是对什么都没热情,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谈到什么都索然无味,那么他的整个生命力都是萎缩的,如同花盆里打蔫的花草。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个人都是一个宝藏,不应该这么唯唯诺诺黯然失色。
很多孩子一做作业就像吃药一样,一到练钢琴的时间就是眉头紧锁(今天好像跟钢琴赶上了哈,请大家自由联想),父母付了钱,不练好像歉(换成“欠”也可)父母的一般。这就不对了,人也不开心,事也做不好。何苦?何必?
我突然想到吃自助餐,有些孩子盛多了,妈妈就让孩子都吃完,孩子明明吃饱了,妈妈还坚持让孩子吃完,理由是不能浪费。其实吃下去就不浪费了吗,孩子的肠胃可比那点食物珍贵。其实,避免浪费是之前少盛,不是多盛了吃下去。
假如一个孩子因为一时的好奇报了班,父母投入买了钢琴,孩子最后不喜欢了,不想弹了。这时候去催逼孩子弹,就像逼着孩子硬吃下多盛的事物一样。钢琴的投入有收回吗?没有,另赔上孩子的快乐,带来孩子抵触父母的副作用,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简而言之,孩子学什么才艺都好,关键在于:
那是他要的,还是你要的?
孩子因此而更快乐,更有热情,还是觉得是负担,产生了抵触?
孩子学习的时候,他遇到困难时,是被体贴和支持,还是被要求和指责?
孩子因为学习,自信增加还是自卑暴涨?
这个过程中的体验才是最关键的。
先说这么多。关于孩子自制力培养的问题没谈到,容后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