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期儿童心理分析及教育建议

(2007-09-13 11:33:52)
标签:

教育杂谈

家庭教育

孟迁

分类: 孟迁思语

http://img3.mtime.com/up/835/704835/c060e5a6-4111-40fe-9050-436a5586b4a7_500.jpg

青春期——“成为我自己”的考验

 

对于孩子来讲,或者说对于数年前十几岁的我们来讲,这段时期是不太好过的。他们还不成熟,但是他们渴望成熟并且同龄文化要求他们成熟。他们缺乏独立面临整个世界的能力,可是太多的时候父母帮不了他们,需要他们自己作决定。

 

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自身问题和外界的要求。

学业任务更为繁重、学业成绩更为关键;

如何在异性面前保持魅力并且赢得自己喜欢的异性的青睐;

如何获得友谊而不是被冷落和孤立;

如何在同性群体中保护自己、确立地位而不是被侵犯和鄙视;

男孩子如何克制性欲的冲动,女孩子如何接受例假带来的不适和内心对爱情的冲动;

是在同龄人中标新立异而被推崇,还是继续听大人的话做一个“好孩子”;

如何对待自身的性格的不足;

如何更有才华和能力;

如何克服自卑增进自信;

自己的未来应该干什么和能够干什么

……

他们是脆弱和幼稚的,但是,处处依赖大人会被人看不起,所以,他们必须自己去探索。精神断乳比生理上的断乳伴随着更多的痛苦、挣扎和无奈。

 

对于亲子关系来讲,这是一个更为关键和微妙的时期。孩子更加“不听话”,他们内心那道闸门关得更紧,他们常常试图摆脱与父母的干系,尽管他们依然天天与父母一起生活,可是他们在精神上却渴望着(或者已经)逃离。为此,许多父母饱尝着忧虑和沮丧的煎熬。他们的焦虑实属有情可缘,因为虽然并不是每个家庭都遭遇“危险”,但此时的确有危险的倾向。无疑这是父母面临的又一次很大的考验。

 

也许我们应该首先提醒的是,赋予注意是爱的十分重要的形式。父母们并不缺乏对孩子的爱,却很少能对孩子赋予适当的注意。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关心入微,为了孩子可以不惜各种代价。然而,孩子对这些是需要的,却不是渴望的,他们真正的渴望是被发现、被承认、被理解,被赋予恰当的注意。

 

当孩子感到自己被适当的注意、被承认时,当他们感到我们能够理解他们怎样体验自己的经验时,当他们感到我们明白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时,他们会感到宽慰而不是孤独和被误解的痛苦。对于我们在生活和物质上的照顾,孩子们所以不领情,所以表示厌烦甚至怨恨,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他们,我们并不懂得他们。这正是问题所在。

 

绝不是只有孩子需要被适当的注意,每一个人,无论是成年还是未成年都是,自古以来“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孩子往往比成人更需要这种注意,因为他们对别人的看法更为依赖。只有当我们充分认识到,孩子被我们适当的注意的渴望是多么的强烈,我们才可能为之付出足够的努力。

http://www.hzst.net/image/02_02/313.jpg

 

此时孩子的心境有两条明显的线索:

 

1 “我是自己的,我的生活必须由我来选择和掌控”。他们反抗着各种力量对他们自主权和个性的侵犯,他们的反抗其实是一种对自己自由的捍卫,反抗的对象是以父母和师长为代表的成人群体;

 

2“我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我?”他们为了塑造自己、成为自己而进行努力,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交替体验着兴奋和沮丧。

 

许多孩子厌烦和反抗父母是因为父母对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干涉太多,太不拿他们的自由当回事。事实上,对于一个人来讲,自由是无比重要的,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无数的人为了捍卫自由而宁愿付出惊人的代价(包括放弃爱情和生命),既然如此,那么孩子也能为了捍卫自由而不顾亲情和父母的权威。

 

即便是他们的时间和自由得到保障,他们的观念也和成人世界有着很大的差异。多孩子狂热的追求时尚,或者表现对思想和艺术的热衷,充满了虚荣心、浪漫的幻想以及对生活的各种感觉。而成年人则往往更为务实,因为阅历较多而变得对很多事情十分麻木,他们常常坚持问孩子“那有什么用”、“想这些干什么”。这些差异有时候是因为儿童的幼稚,对此,我们应该更耐心、更宽容,在尽量寻求更有效方式的同时,也要允许孩子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吸收新鲜的文化、紧跟时代的步伐(比如对科技产品的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对此我们成年人要有适当的自我怀疑。或者从根本上说,我们应该向孩子们学习,不仅仅是孩子需要成长,我们成年人也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升,而就此来讲,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从孩子身上得到启发,他们对于文化和真理的敏感和认真、对于自己未来的积极心态、对于人生的欢娱态度、对于美和艺术直接的感受等,都是被生活和岁月消磨的不成样子的我们所缺乏的,这些都是我们变老的地方。如果我们还有一丝清醒,我们真该抓住向他们学习的每一次机会。假如我们能够这样做,不仅对我们大有裨益,对我们的孩子也是一种极大的财富,在我们和孩子成功交流的同时,他们将向我们吸收我们在阅历、判断力、自我克制、处世经验、坚强程度等各方面的优势,这种孩子在同龄人中自然鹤立鸡群。

 

在儿童对成人的观念缺乏认同的时候,他们往往坚持自己的立场,当然很多时候他们表面看起来还是很顺从,其实私下有“小主意”。此外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将会形成与我们很不相同的个性,我们要悦纳这种差异,给予足够的尊重。

 

他们无比关心的任务是塑造自己。他们要选择和尝试不同的性格倾向,他们感到自己缺乏很多能力,如人际交往的技巧,表现自己的方式,处理事务的经验等,他们渴望各种各样的成功,学业上的进步、被同伴看得起、在异性面前魅力十足、发展自己的特长等。他们常常为这样的问题而困惑:“我为什么是这样的我”、“我究竟能成为怎样的我”。

 

孩子们为了每一种成功而尝试和努力。他们继续寻求可以效仿的人和可以信仰的观念(但很少以他们的父母为榜样)。他们渴望观察到那些榜样是如何处理自己感到棘手的问题的,成熟的榜样将使孩子们更加完善,强而有力的榜样将鼓起孩子巨大的勇气,榜样的成功将激起孩子成功的愿望。

 

孩子极力维护和证明自己的独立自主,尤其是在同伴面前。他们喜欢做一些父母和老师不知道或者不允许的事情,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的行动不是被迫的,他们可以做出一些哗众取宠或者无谓、无聊甚至无耻的事情对他们而言,被人认为缺乏独立和自由是无法忍受的。

 

但是,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具有主见,他们由于对同龄人的认同的过于依赖而大大消减了自主的程度。他们过于害怕被同龄人讪笑、孤立和疏远。换而言之,他们在同龄人群体面前是十分“从众”的,他们过于看重伙伴们对自己的看法,很少能真正的坚持自己。

 http://www.1000book.com/images/bookpic/zhongguoshehuikexuechubanshe/s402.jpg

此时的儿童,往往不愿意去干一些,即使干的很好也不能带来自豪感的事情。他们极力的寻求,一种值得为之付出努力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他们在勤奋中感到价值,品尝充实的快乐。有些学习优秀的学生,能从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这种感觉,他们的努力能够带来自豪和别人的羡慕,所以他们并不觉得努力有多痛苦。那些,对学业缺乏信心的儿童,将另寻他途。

 

独立自主和被接纳是贯穿人生的两个基本心理倾向,但是这两个倾向往往不是平衡的。处于青春期的儿童,显然更为渴望的是独立和自我的完整。明智的父母会顺应孩子的这种需要,给孩子适当的空间,也能容忍孩子偶尔的冒犯,当他们给孩子提出建议时,他们会像面对朋友一样委婉,他们也免不了对孩子担心,但是,他们不轻易把担心表现出来(更不会随便向孩子发作)。他们知道孩子的成长不可能不冒险,所以他们生怕自己的担心妨碍了孩子的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安全不做尽可能多的考虑和准备,事实上他们往往考虑的更为周到。

 

结语

 

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的时期,孩子成长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对父母的需要也有很大的不同,父母需要随时注意孩子的变化以发现他们的特点,需要不断的转换角色,不断的调整位置。但是,在所有的阶段都存在两个基本方面。

一方面,是激活孩子的活力,支持他们,给他们空间、时间和自由,给他们自主的机会,尽可能的采取他们的意见等。虽然,婴儿期给予孩子光线的刺激和青春期对孩子极少干涉的退居姿态,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贯穿孩子各个阶段的父母的一种基本责任。

另一方面,是对孩子适当的限制、约束他们,让他们形成必要的心理倾向(如自立)和习惯(如重要的事青首先完成),虽然不同时期在程度和侧重上有所不同,但是父母在这方面的责任也同样贯穿孩子成长的始终。

第一方面的责任对父母的考验是,父母的知识、能力、阅历、各种素养等;第二方面的责任对父母的考验是,父母的自我克制、主见、原则感,以及谨慎而坚定的态度。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据此有的放矢。

 

青春期儿童心理分析及教育建议

儿童后期心理分析及教育要点

低龄儿童教育要点

婴幼期儿童教育要点

 

 

 

新浪亲子中心推荐其他篇目:

必须教给孩子的六件事

单亲妈妈不等式

中国父母最需要什么

 

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好的教育

从暑假安排谈“闲暇教育”

家境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儿童低情商的三种表现

儿童情商培养四步骤

家庭教育的三个通道

影响孩子发展的三个因素

  

 

做父母必需的八种智慧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立

孟迁如何做父亲

 

开发儿童智力谨防三误区

单亲父母的9个心理陷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