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之献陵〖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标签:
黑蝶影像空间林岚明十三陵献陵朱高炽图文游记远方网中国古历史 |
分类: 黑蝶游记图片专集 |
明献陵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楼在院落上彼此不相连属。前面以祾恩殿为主,建有一进院落,殿前左右建两庑配殿和神帛炉。院的正门,是祾恩门,也即陵园的大门,门前出大月台,院后设单座门一道。后面以宝城、明楼为主,前出一进院落。院内建两柱棂星门、石供案。院门为三座单檐歇山顶的琉璃花门。二院之间,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选择中隔小山这种布局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与陵园的风水有关。
献陵宝城前的这座小山,名为玉案山,它从陵园左侧延伸而来,是献陵的龙砂。因其屈曲环抱陵前,所以,又是献陵的近案。风水中,“龙喜出身长远,砂喜左右回旋”,“龙虎环抱,近案当前”,当论内明堂格局。献陵玉案山以及龙砂、虎砂和来山范围内的小格局,正是风水术士们所鼓吹的完美的内明堂格局。所以,修建献陵时只在明堂范围之内修建了宝城、明楼和一进院落。而将举行祭祀仪式的梭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经过这样的经营设计,不仅解决了献陵明堂地域面积小,建不下宝城和前面两进院落的问题,维护了“龙砂不可损伤”的风水信条,而且使陵园山重水复、殿台参差,形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的美。使几何形体陵园建筑在山、水、林木的映衬下,更加错落有致。这是迷信的封建帝王和风水术士们所不能预想的。
献陵的陵寝建筑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间曾得到修缮。在该次修缮中。明楼,外形未改,但内部木构梁架改成为条石券顶结构。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右侧增筑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宝城的礓石察路。两庞配殿及神厨等附属建筑大多被拆。祾恩门则缩小了间量,且顶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圣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仅于台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齐胸高的宇墙。以后祾恩殿、祾恩门又相继在清末民初时毁坏。日军侵华期间,为修炮楼取砖,第一进院落的围墙及祾恩门、祾恩殿的山墙又被拆毁。现在,除宝城、明楼及第二进院落陵墙经修缮保存较好外,其第一进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遗址。
棂星门的木质部分已经荡然无存,大理石部分就这个在神道两旁经历了600年风风雨雨。
一个倩影跃入眼帘,不知那人是否也在繁花丛中露笑嫣。
门洞下这一幅古今的穿越是极有味道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
明楼富有生机的一角,跃入画面的是橡树,不忘普及植物知识。
宝山边上古老的腐木,至少也是几百年的历史。
精美与沧桑的明代石刻纹路是珍贵的学习资料。
棂星门前排排站的蕲艾草,可招百福,驱邪却鬼。
这美丽的花花竟然是重要六味地黄王里的“地黄”,学习到新知识了。
宝城上向内的宇墙上一棵长相怪异的老松树。
遍地的黄花,近摄时也是如此的娇嫩。
大理石的碎段,不知道原来是建筑的哪个位置。
疑似真正的明代老琉璃瓦的残片,上面还有朱砂写的字迹。
献陵大门旁的马路转角,曲径通幽的感觉,是我特别喜欢的画面。
画面里这些是一起经历四天拍陵的战友,让小径多了轻快与人情味。
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 1378-1425 在位1424—1425 一年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本博之后发表的十三陵各陵寝的详细博文)
《四天明十三陵游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7e8f70102e61c.html
《十三陵之总神道》: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7e8f70102e628.html
十三陵之长陵〖明成祖文皇帝(太宗)朱棣〗: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7e8f70102e649.html
十三陵之献陵〖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7e8f70102e676.html
十三陵之景陵〖明宣宗章皇帝朱瞻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37e8f70102e698.html
十三陵之裕陵〖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