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和”注入的最新元素是赛场争金

(2008-08-14 22:57:01)
标签:

杂谈

奥运

开幕式

和谐

争锋

长江短笛

分类: 哲思系列

开幕式说得俗一点就是一场戏,一场演给全世界人看的大戏,“和”字是戏的亮点之一。几天来,世界各大媒体各位政要名人都在盛赞这届开幕式如何成功。对此我很纳闷:难道洋人们靠这一个多小时看热闹,就明白了中华文明的真正内涵?就理解了中国人的“和”文化?

 

西方人也讲“和”,但他们往往强调用斗争手段求和谐,当今世界强权政治就是西方和谐观的最好诠释。西方人如果按自己的逻辑理解中国的“和”,也许惊恐万状。他们在与中国打交道中,深知中国人讲和不一般,中国人主张以和求和,强调用和谐手段达到和谐目标。中国先贤都极力赞美和谐,孔子把和提高到君子标准上来,他认为治国之本在和不在争,总是试图阻止客观社会矛盾运动的发展进程。老子提倡无为和息争,反对勇敢。庄子走得更远,主张息辩来化解一切矛盾。中国哲人的智慧,就是教导人们学会和,放弃争。如果洋人这样理解开幕式上的和,那还不偷着乐才怪。

 

然而,几千年中国历史,并没有完全按照哲人教导的去和,我们有抗争有奋起,有无数百折不挠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笔者曾想,在开幕式上,面对一些强大的或不强大的远邦近邻们,它们或居心叵测或虎视眈眈,我们为什么不表现一下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生生不息的民族气质呢?

 

事实上,中国在两次申办和准备奥运的七年间,特别是今年以来抗击地震中,已经表现出足够的坚强和勇敢的斗争精神,让世界肃然起敬。主办奥运毕竟是请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国有力量有自信不在高朋满座时示强和称雄,这是大国的风范。我们要让全世界来宾,其中不乏对手和敌人在这个时刻都有面子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是我们开场戏追求的效果,也是后面十多天要努力达成的目标。从开幕式选定平缓悠扬的《我和你》,我们就理解到了编导组的用心。因为中国近年来的发展与强大令西方太过惊恐了。如果我们把别人吓坏了,就与当今美国天下独大,会有人跟它过不去一样的道理,何况我们远没有美国强大。

 

那么,令世人津津乐道的“和”会不会引发一些反华和敌对势力加剧挑衅和勒索呢?这是可能的。君不见,东海南海树欲静而风不止。但在请客之际,我们没有必要弄得剑拔弩张。显示国家姿态和国家力量的外交和军方出面示强,此时也许不合适宜。惟有我们赛场的运动员,他们用自己的拼争和优异表现,显示中国力量。争是运动场上的特殊品质,争才能显示更高更快更强,争必须是中国和谐文化的现代元素。

 

奥运赛场说得白了就是一场和平形式的战争。正式开赛6天来,中国金牌天天领先,进帐形势喜人,截止此时,中国已经有金牌22枚,离上届奥运会的金牌数相差10枚。这几天,虽有首金旁落、女排失利之憾,但更多的是新人初出茅庐不怕虎,老将力挽狂澜定乾坤,即使是失利者,其拼争精神和永不放弃的战斗形象仍然令人感动。中国健儿奋勇争先、全力争金,是对开幕式上“和”字的最好呼应。

 

6天过去了,老外可能会从赛场上中国运动员的表现深刻玩味开幕式上中国“和”文化的真正内涵,理解今日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中国直面世界,这对中国渴望和平崛起,与大家建设一个和谐世界大有裨益。

 

没有中国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和谐的诉求。强大是主张和谐的基础与前提。张艺谋开场“和”得漂亮,中国运动员赛场“争”得精彩,和与争---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风雨中坚强挺立的风骨,这才是今日真正的中国人。

 

 

北京奥运系列文章:

 

中国的"尚五"文化究竟有哪些? 

让北京奥运自豪或尴尬的"俄格枪手们"       开场和谐与赛场争锋才是真正中国人  

 

张艺谋掌厨开幕式与执导大片有何不同?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何不见福娃元素?

奥林匹亚圣火可能源自古代中国?            女足首胜瑞典与"瑞华"执教有何玄机?

 

奥运福娃是否牵强了“五行”学说?         秦月和汉关:究竟谁属“水德”?          

京外看客该如何"备战"北京奥运?           径赛“预震”:中国人谁帅呆谁惊呆? 

 

奥运会检验民族精神的10个敏感问题         精彩的《我们》与遗憾的结尾(图)

一份最经典的北京奥运金牌竞猜试卷         藏羚羊"迎迎"寓意不容亵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