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财富人生房产/置业 |
分类: 地产时评:凡事麻辣烫一下 |
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最红的关键词有两个:“高房价”和“地王”。中国的房价高似乎“连外星人都知道”了,在此不再细谈。本文聊聊地王与高地价的事儿。11月初,上海新江湾城再曝一宗高价地,惹得当时拍卖现场的四个记者急吼吼地联合访笔者。楼板价2万元每平米!仁恒出的这个价,已超过区域现房平均销售价格;而5个月前绿城高价拿下的近邻地块,当时楼板价达1.25万平米已引得业界“恐高”,现在与仁恒的胆量相比,不免有“小巫见大巫”之嫌.
绝非只有上海地价见风就涨,全国很多大城市皆如此,比如几个月前成都市中心有块商业用地最终成交价是起拍价的4.5倍,每亩地价飙高到8800多万元,这还是在西部地区!本轮房地产宏观调控自2003年以来,一直把抑制房价作为重要调控目标之一,但整体而言,近几年调控房价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可以归为失败。尤其值得关注和警惕的是,今年以来,全国多数城市的房价呈现加速上涨的态势。房价增长过快,其原因相当多元化和复杂化,各种因素的作用力错综复杂,但其中地价过快上涨是主要原因之一。
从房价的成本构成上分析,地价所占比重呈攀升趋势,由此导致房价持续上涨。自2004年经营性用地出让实行“招拍挂”以来,全国地价明显上涨。自去年以来,地价上涨速度有进一步加快之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今年以来,全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交易价格上涨较快,一至三季度累计平均上涨12.8%,一季度上涨9.8%,二季度上涨13.5%,三季度上涨15%。地价上涨过快,到底有何后果?笔者分三点阐述如下。
其一、地价上涨将直接推高房价。在房价的构成要素中,土地成本一般占三分之一左右,具体项目不同,其所占比重也有所差异,一般而言,高档项目的土地成本要高于普通项目。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之前,全国主要城市总体综合地价增幅小于房价增幅,2006年主要城市总体综合地价增幅(5.18%)已超过全国房价增幅(4.35%),今年一至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交易价格累计平均上涨12.8%,而同期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累计平均上涨6.7%,地价上涨幅度比房价增幅高出约一倍是同期房价涨幅的近一倍。这就意味着,地价在房价成本构成中的比重整体在提高,而且,从拿地到销售,一般需要一到二年时间,地价推高房价的作用力还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从中央稳定房价的角度考虑,地价上涨过快的负面作用相当明显。
其二,高地价加剧房地产企业分化。“8.31大限”之前,由于划拨是主流的土地出让方式,很多与地方政府有关系的企业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土地,从而能以很低的门槛进入房地产开发行业;“8.31大限”以来,“招拍挂”成为土地出让的主导形式,在公开的、激烈的竞争中,只有资金雄厚、资质较好、开发水平较高的企业才有胜出的机会。因此,近两年以来,新增经营性用地大部分被大型地产商、尤其是上市公司瓜分。过快增长的地价把众多中小企业排挤在“招拍挂”的门槛之外,尤其是优质地块的竞标,往往成为大型地产商之间的较量。高地价加剧了开发企业的优胜劣汰,其正面影响是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行业集中度偏低,需要提高优质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其负面影响是,由于近期新增土地过快、过度地向大型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集中,未来将有可能催生出区域性的寡头垄断企业,不利于市场自由竞争,也不利于平抑房价。
其三、高地价影响地方收入和政府执政行为。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表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费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11.46%上升到2005年22.82%,占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20.51%上升到2004年59.55%。由此表明,过去几年中,地方政府财政尤其是预算外财政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度持续提高。就短期而言,高地价创造的高收入,确实为地方政府带来丰厚收益,并形成“第二财政”和“小金库”;就长期分析,高地价推高城市地租,使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运营的成本提高,比如由此导致的高房租大幅增加了企业生产、办公成本,从而降低了城市在吸引外来企业方面的竞争力。
热力推荐文章 |
流行商业资讯 |
http://img02.taobao.com/bao/uploaded/i2/20061212/a50/T1XaXXXexfXXb1upjX.jpg_sum.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