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梵净山之行:师父行谊篇

(2010-09-06 11:27:23)
标签:

宗教

信仰

金顶

师父

弥勒

梵净山

文化

分类: 随师行记

梵净山之行:师父行谊篇

 

  这是师父第二次去梵净山了,第一次是在六年前的2004年。前不久,梵净山所在地——铜仁地区的政协主席邓应明、统战部部长陈康、副部长沈江风、民宗委副主任方门照等一行来佛协,看望师父,殷重邀请师父参加此次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盛情难却,师父接受了邀请。

8月26日

  但临近参加研讨会的日期,几件重要的会议和外事活动都挤到一块来了。以前刚到佛协时,发现师父对很多工作的回应,往往都是考虑再三,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很慎重。现在也慢慢能体会其中的缘由了。因为行程安排实在紧张,原来以为师父会推辞掉此次研讨会,但没想到师父还是坚持参加。8月26日中午一点多钟一个会议结束,匆匆用完午斋,从会议地点直奔机场,前往贵阳,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再转机前往铜仁。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02.jpg

师父到达铜仁·凤凰机场

 

  “学诚副会长对梵净山工作的支持,让我们感动。”铜仁地区民宗委方门照副主任谈到此次师父前来,有点情不自禁,“原本工作安排非常紧张,但学诚副会长说:‘答应的事,就要办到。’所以今天还是来到了铜仁。”是啊!答应的事,就要办到。多么平实而又有力量的一句话啊!

 

 

8月27日

  8月27日中午抵达梵净山龙泉禅寺。寺里僧俗二众对国家宗教局蒋坚永副局长和师父等一行进行了欢迎仪式。下午,研讨会组委会组织参观梵净山最著名的景点——红云金顶。先是坐车从龙泉禅寺到鱼坳,然后坐索道将近二十分钟,抵达承恩寺。再由承恩寺出发,一路爬山攀岩,到达目的地——红云金顶。蒋坚永副局长和师父在导游志愿者的陪同下,尽管山崖陡峭,危处丛生,却也一路兴致盎然。下午三点五十分抵达红云金顶。金顶被险峻的金刀峡一分为二,左侧建有释迦殿,右建有弥勒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04.jpg

梵净山龙泉禅寺僧众迎接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05.jpg

师父拈香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06.jpg

师父请蒋副局长拈香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07.jpg

龙泉寺僧俗二众恭迎师父一行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08.jpg

下午坐高空索道前往梵净山金顶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09.jpg

梵净山承恩寺僧众迎接师父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10.jpg

梵净山万宝岩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11.jpg

蒋副局长和师父在万宝岩观景台上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12.jpg

梵净山承恩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13.jpg

梵净山承恩寺全景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14.jpg

师父仰望梵净山承恩寺大雄宝殿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15.jpg

在新金顶上蒋副局长与师父等人合影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16.jpg

在新金顶上师父接受凤凰卫视亚洲卫视及铜仁电视台记者的台采访

 

  从早晨一直到爬山的过程,天气都阴沉沉的,尤其是从承恩寺到金顶,云雾缭绕。但奇迹就发生在登上金顶的那一刻。在红云金顶,师父先后接受了铜仁电视台、凤凰卫视还有亚洲卫视的采访。采访结束后,师父看到一块岩石前地势平坦,就有意在那里打会坐。谁知刚坐定不到两秒钟,阳光拨开云雾,直直地照射在师父打坐的地方,并由此扩散到整个红云金顶。一天没有见到阳光了,现在忽然见到阳光,大家都欢呼起来了。等师父打完坐,从地上站了起来,不一会,阳光又被乌云所笼罩。很多随同参观的人员见证了这不可思议的一刻。后来铜仁地区行署龙林副专员深有感慨地说,以前他不相信会有什么感应,但这次在红云金顶上的奇迹,让他感到很震撼。后来的两天,大家对此一直津津乐道,并当作一次非常美好的回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17.jpg

师父在金顶上打坐刚坐下太阳就出来了起来后阳光就不见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18.jpg

师父后面即是老金顶上的蘑菇石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19.jpg

师父在梵净山旧金顶前留影

 

  从红云金顶下来,师父又爬上了另外一侧的老金顶。尽管红云金顶后来的名声居上,但因为老金顶上矗立着铜仁地区标志性景点——蘑菇石,其吸引力一点也不亚于红云金顶。“如果是犹豫或停一下,估计就爬不上去了。”师父后来提到接着爬老金顶的想法,这样说到。是啊!爬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对不常爬山的人来说。面对身心的劳顿,而能坚持下去,及时下决断,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20.jpg

来到老金顶太阳又出来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21.jpg

铜仁地区李再勇专员陪同师父参观龙泉寺

 

 

8月28日

  今天上午是大金佛寺开光法会,下午参观湖南湘西的凤凰古城。在参观金顶回来的路上,师父便提醒张琳副秘书长起明天开光法会的事情。原来,从上午龙泉禅寺,以及下午承恩寺的欢迎仪式来看,师父发现梵净山的僧人并不是很多,而且对一些仪式的做法,也不是很熟。师父担心明天法会的筹备情况,就提醒主动了解,并配合组织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事情虽小,但师父敏锐的观察,以及处处待人着想的作风,都给人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22.jpg

大金佛寺开光现场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23.jpg

师父主持大金佛寺开光仪式

 

  上午的开光法会还算隆重,有国家宗教局、贵州省及地区政府部门的领导,也有佛教协会各级领导,再加上参与的信众,总共约两千人。师父在开幕上做了致辞,并主持了随后的大金佛寺的开光仪式。虽然师父偶尔也会参加一些开光仪式,但实际上对这些活动并不是很热衷。现在想想龙泉寺自2005年作为海淀区唯一一所政府批准对外开放的佛教寺院,除了当年举办恢复宗教活动场所的颁证仪式以来,也从未举办过开光之类的法会,包括德尘居和见行堂投入使用,也都是内部做了简单的洒净仪式。记得有一次问师父,为什么不举办个开光法会?师父说:都是佛菩萨给我们开光,我们怎么给佛菩萨开光?听师父说过这句话,就再也不提开光的事情了。安心皈依三宝,佛菩萨自能开吾等众生之慧眼。自己慧眼不开,又如何给佛菩萨开光?确实是。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24.jpg

大金佛寺开光结束后合影

 

  下午参观湘西凤凰古城。从梵净山到古城,将近三个半小时的路程,等到达古城时,已快入黄昏了。夕阳无限好,师父笑着说。等着下句,但没了下句。凤凰古城是湘西历史名城,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近代就曾出了著名的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还有作家、历史学家沈从文,以及画家黄永玉。在导游的陪同下,师父及蒋局长一行先后参观了沈从文故居、陈宝箴老宅、熊希龄故居等处。一个地方出个名人,这个地方也变得有名气了。从沈从文故居出来时,师父说。这让人想起唐朝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的几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而一方人之作为,又成就了这一方山水。佛教所讲依正二报之相互关系,莫过如此。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26.jpg

在凤凰古城北门旁留影

 

  从熊希龄故居出来,穿过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小巷子,我们来到横穿凤凰古城的一条小河——沱河岸边。这里河水清澈,微风吹动,碧波荡漾;西落的暮光,温和地散落在一边赏景一边嬉戏的游人们;河里几个小孩子正在忘情地游玩着,所有这一切,勾勒出一幅充满温馨与和谐的图画。沿着横穿河两岸的石桩和板桥,走过一个来回之后,我们一行十五人,分乘两只木船,开始随着船夫的引领,游荡沱河。人们常说,有山有水的地方,便有了灵气。看来此言不虚。人在船上,船在水中。而这水流,随风荡漾,顺势而下。这种态势,让整个人心都有种飘荡的感觉,所以心情也很容易放松下来,放松的心情,就很容易愉悦起来。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31.jpg

在沱河岸上蒋副局长与师父及中国宗教杂志社韩松社长合影

 

  从沱河另一侧上了岸,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子,来到热闹非凡的民族一条街。这里真可谓是民族情趣,风情万钟。街道的一侧,各种露天小吃,琳琅满目;街道的另一侧,则是三层四层楼房,座落着各种商店、宾馆等。在往前走向虹桥的街道一侧二层小茶楼上,并排挂着五个竹篮子,上面写着几个颇有情趣的词:聊天、喝茶、看书、发呆、睡觉。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32.jpg

游览沱河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34.jpg

在船上蒋副局长与师父合影

 

  到了虹桥,便往回走,看看时间也不早了,带队工作人员便就近找了一家饭店,吃过晚饭之后返回,等抵达龙泉禅寺时,已是晚上十一点钟了。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37.jpg

在沱河上留影

 

8月29日

  今天上午主要的活动内容是“2010年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贵州省宗教学会、贵州省佛教协会、中国宗教杂志社共同主办,由政界、学界、教界近百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上,铜仁地区行署李再勇专员、国家宗教局蒋坚永副局长、贵州省佛教协会心照会长分别致辞,之后师父做了题为《弥勒信仰乃人间净土的归趣》的发言。

  在这篇发言中,师父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弥勒信仰与印度佛教瑜伽行派,以及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历史渊源。这一点在以往,常为学界和教界所忽视。弥勒菩萨通常被认为是印度瑜伽行派的祖师,是靠着在人世间行菩萨行,而在娑婆世界成就自己的净土。因此,弥勒净土信仰,作为一个实践的法门,实际上是可以在瑜伽行派或唯识宗里面,找到系统的理论根据。有了系统而又深入的理论根基,那么作为一种侧重实践的净土信仰,也就同时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佛教史上,尽管持有弥勒信仰的大德为数并不算众多,可是几位在不同阶段影响中国佛教发展历史进程的几位大德,却都有着坚定的弥勒信仰。比如,魏晋时期的道安大师,盛唐时期的玄奘大师,还有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这三个人物,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谓是彪炳史册、名垂千古。

  师父发言中的第二点,则强调了弥勒净土信仰的人间净土归趣。人间净土的思想,尽管弥漫在佛经的字里行间,但明确提出来乃至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还是到了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方成为现实。大师人间净土乃至后来被人广为流传的人间佛教思想,实际上并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从无到有的全然创造,而是有着其历史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还要追溯到弥勒菩萨在人间成佛的愿力。这一点,与弥陀净土信仰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成佛之愿,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别。后来因为几代弥陀净土信仰祖师的广为弘扬,弥陀净土在汉地被广为接受,而弥勒信仰相对较衰。但时代因缘发展至今天,弥勒信仰所具有的诸多特征,对于当今追求理性和更加务实的人类来说,展现出了前所唯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师父的发言虽然篇幅不长,但言简意赅,对于当今大众正确地了解弥勒净土信仰,定有其裨益。

  随后,三位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的著名佛学专家和学者,楼宇烈教授、杨曾文研究员、方立天教授,分别做了主旨发言,从汉地佛教文化的特色、梵净山佛教法系源流,以及梵净山佛教文化发展方向等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下午,研讨会继续进行,蒋坚永副局长和师父,因另有安排,便先行离开。途径梵净山野生动物展览馆,顺便参观在世界范围内,梵净山所独有的黔金丝猴。被束在护栏里的三只可爱的金丝猴,见到有人过来,便欢天喜地地跑过来,好像要给人打招呼似的。幸好,有人随身带了一些苹果和橘子,掰开来奖赏这些猴子,这下可把它们高兴坏了,接着苹果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把参观的人给撂在一边不管了。师父还饶有兴致地喂猴子们苹果,趁机照了几张照片,以做留念。

http://218.57.142.173/blog/2010/9/9.6/nEO_IMG_641.jpg

参观黔金丝猴

 

  8月30日上午,从铜仁飞到贵阳。中午,再从贵阳回到北京。

 

 

 

相关链接:

学诚法师在2010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系列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

《弥勒信仰乃人间净土的归趣》——学诚法师在2010年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上的发言

 

梵净山之行:师父行谊篇

梵净山之行:民族风情篇

梵净山之行:山水风景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