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已死 电视将终

标签:
电话已死电视将死新媒体三网融合数字电视双向改造it |
分类: 汪老师语录 |
电话已死 电视将终
文 / 汪海天
电视将死?!
这绝非哗众取宠、空穴来风,属于电视的那个时代正在悄悄的离我们而去。
自从中国进入宽带互联网时代之后,数量庞大的宽带网民们中还能剩多少甘心守在电视机前的?电影可以点播,电视剧可以在线看,电视节目可以开个小窗口边聊天边看,甚至曾经的电视杀手锏——现场直播也难逃电脑的魔爪,电视新闻更是被网友们随手录下来再断章取义的冠以恶搞的名头UGC炒作去了……
电脑(包括但不仅限于PC)是个掘墓人,它刚刚埋葬了电话,现在已经开始对电视下手了……
翻开通讯业的近十年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曾几何时还享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之荣耀的固定电话已经被众人所遗弃,电脑替代了电话的位置,固网运营上的最主要收入来源早已不再是话音业务了。
根据对周围的亲戚朋友的简单调查,在家庭用户中,上宽带的,电话机很多已经成为了摆设,要是不上宽带的,很多干脆就把电话就销号停机了。
企业用户目前可能是固定电话最忠实的用户了,公司不能没有固定电话,不然会被看成“皮包公司”。办公桌上怎么也得标配一部话机,但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VoIP业务,还有不少公司话机也都换成直接插网线的IP电话机了(几乎就是一台小电脑,见下图)
也许你会说固话的业务是被移动抢走了,那我们再看看移动通讯的近十年发展史,十年前的手机除了能通话连短信功能都没有,而到今天,市场上还能买到不支持数据业务的傻瓜手机吗?
拿起手机看看,电话簿、日程表、相机、音乐播放器、游戏……
所谓的“智能手机”不也是一台小电脑吗?
你其实每天都是拿着小电脑在通话呢(目前市场主流的手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十年前的主流配置电脑)
中国的3G才刚刚开始,目前移动数据业务的资费还比较高,一旦带宽上去资费下来,手机就不再是主要用来打电话的工具,语音业务也将不再是运营商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了。
要声明一点:说“电话死了”不代表人们就不需要语音通话的功能了,其实电脑上的IM、手机上的飞信都有语音通话的功能,只是他们的语音功能也通过数据网来传输的,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电话”。
所以,电话已经死了。
电视也将终了。
同样,电视将终也不是人们都不看电视节目了,只是不再使用那个传统意义上的电视了,而将是
打开电脑看电视。
中国很多地方的有线电视都已经数字化了,数字化之后看电视要用一个小盒子来接收节目,电视机就变成了显示器,而那个有线运营商赠送的小盒子就是一台稍有一点弱智的电脑(如果你可以认同286也是电脑的话,这个盒子比286还是要强很多的)
但是,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只不过刚刚迈出了电视数字化的第一步,数字化的电视还需要有更新的看法,那些弱智的小盒子是挑不起大梁的。
随便去找几家Design House
聊聊,你就会知道国内个那些电视巨头们正在忙活着什么。电视机已不在单纯,插上电脑的翅膀,电视将无所不能(智能家电)。
2008年国办第一号文件为中国的有线电视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文件提出“建立和完善适应‘三网融合’发展要求的运营服务体制,鼓励广播电视机构利用国家通讯网和广播电视网等信息网络提供数字电视服务和增值电信业务”。
从今年开始,中国数字电视的主旋律将不再是“整体平移”,而是大范围的“双向改造”。双向改造之后的有线电视网络与互联网还有什么区别吗?
美国的有线电视发展在全球领先,我们来看看美国的数据:目前,美国有线电视覆盖率已达到110%,基本层订户6510万户,额外付费层用户5060万户;数字有线电视用户3620万户;有线电视高速互联网用户3470万户(以上数据来源于刚刚再版发行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再版序言》)。
在这个疯狂的信息时代,融合的决不仅仅是三张网,更重要是融合了传统的电视和电话业务,并且融合之后电话和电视就不再是主角了。
我从2003年开始邂逅手机电视,之后就一直处于强烈的亢奋状态而到处狂呼“电视将无处不在”,直到三年后的一天我才突然顿悟:所谓手机电视,就是指电视不是主角了,而手机上多冒了一个电视功能,如同手机上集成的音乐播放器、照相机、游戏机等等一样,统统都是配角,用来打法无聊时间的。单纯的开展手机看电视业务没有什么前途,专为手机电视制作电视节目更是血本无归。
电视将无处不在是没错的,但是传递电视内容的媒介却完全发生了变化,那个专门用来看电视的那个东西可能也快要消失了。这就如同:古时候虽然没有汽车没有飞机但是它是万人景仰的皇帝,现在你能乘飞机你能买汽车但是你只是个自己买单的庶民,电视的地位一下子就由唯我独尊的皇帝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庶民。
数字化以后,网络之间不在有鸿沟,都是信息网络,都是数据业务,一个终端可以满足各种需求,而所谓的“新媒体”其实就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大媒体。
电话已死,电视将终,新媒体时代是建立在那个叫作“电脑”的城堡之上的!
——————————————————————————————————
更多 汪老师语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