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黄金周:中国人在旅游而不是度假
(2007-04-30 11:58:46)
五一节国内“黄金周”一连休息7天,这很让我这个在国外工作的国际公务员羡慕,多少有一种节假日坚持工作的感觉。上班的路上,看见满载中国游客的旅游大巴招摇过市,不禁想起20多年前我作为出国预备生学习法语的往事。
记得当时在法国出版的教科书上看到了一个生词vacancier,查查我手头上的中国出版的《法汉小词典》却没有收入这个词,只找到与vacancier词根相同的vacances,是“假期”的意思。按照构词规则,在名词词根上加了er一般表示与该名词相关的人,那么“假期+人”应该是什么意思呢?也许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不难猜出“假期+人”就是“度假者”,但是在当年国内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下,面对vacancier这个词,我所能想到的含义却是“假日坚持工作的人”
。后来到了法国以后我才明白法国人把度假看得多么神圣。在这里,每到夏天的7-8月份不仅学校放假,而且许多机关、企业也仅维持最低限度的工作。这个时候熟人见面打招呼互相的问候语就是:Où
partez-vous en
vacances?(“你要去哪里度假?”)我虽然已经弄明白什么是“度假”和“度假者”,但是当时对这句问候语还有困惑:度假就一定要“去哪里”吗?在家里歇着不算度假吗?
这么些年过去了,也走了很多地方,我对度假一定要“出去”这件事有了新的认知。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会上,赵本山演了一个叫《昨天、今天、明天》的小品,虽然具体内容已经模糊,但却还清楚记得赵本山扮演的东北农民这样一段台词:“我觉着我们老俩口现在生活好了,下一步我准备领老伴出去旅旅游,走一走比较大的城市,去趟铁岭……。”虽然这是典型的赵本山式的调侃,但是富裕了的农民马上想就去邻近的大城市走走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样道理,在农民朋友走进城市的同时,城里的年轻学子们也走出国门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留学热”,而富裕起来的中国公民也自然而然地选择在假期出国旅游。我还记得1990年第一次到曼谷的时候,上了出租的“嘟嘟车”,司机就问我是哪个地方来的,从日本、韩国、新加坡猜起,见我一直摇头,才又说到了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多少还靠点谱。我告诉他是从中国大陆来,司机还笑着不相信,以为我装穷。时过境迁,最近一位日本同事从泰国回来,说他在曼谷一上“嘟嘟车”司机就以为他是中国人,硬要拉他去唐人街买金子。

我最近也有机会重回曼谷,在曼谷廊曼国际机场机场出境时,在免税区看见一个红底黄字的大牌子:
“凡持中国护照者在本店购买烟酒类商品超过10,000泰铢(注:合240美元)以上可享受八五折优惠”(见图)。在曼谷机场来来往往的各国旅客都有,为什么偏偏
“优惠”中国护照持有者呢?很简单,曼谷机场免税店的老板根据经验认定,除了中国游客以外,极少有其他国家的游客会一次购买这么多的烟酒类商品。中国有句俗话说“穷家富路”,中国人在家省吃俭用,出门必须多带盘缠,一定要在外面买够档次的纪念品送给国内的亲朋好友。所以虽然目前中国年人均国民收入不过是1700美元,但有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出境游客在境外平均购物花费却以987美元居全球之最。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出境游的人数已经超过3000万。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
年,中国出境游人数,将达到5000万人次,而2020年这个数字将可能达到1亿之多。
正在富裕起来的中国百姓周游列国,成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民间“亲善大使”,也为政府的外交工作提供了战略筹码。将来1亿多的中国出境旅客就是超过千亿美元的消费额,这个庞大的经济市场会有效地缩小“中国威胁论”的政治市场。中国公民“黄金周”出境游所带来的切实利益证明,没有“中国威胁”,只有“中国机遇”。而且我相信,再过些年,“中国机遇”也不仅集中在几个“黄金周”,因为经济更发达的中国应该全年都是出境旅游的黄金季节。那时的中国出境者可能也不再是走马观花“5国8日游”的团体旅游者,而更多的是惬意休闲“自由行”的度假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