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对藏传佛教的基本认知
(2010-03-24 18:31:49)
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佛教藏传佛教修学感悟文化 |
分类: 文章和随笔 |
对于刚刚接触藏传佛教的人来说,常有“不知所措、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加上现在网络发达,信息量巨大,鱼龙混杂,不负责任的言论充斥其间,也导致很多人对藏传佛教有畏难甚至畏惧的心理。这是修学路上的障碍,跨过去就好了。
藏传佛教,比较规范的称谓应该是藏语系佛教,它是以藏文为载体,流传于中国藏区和内蒙、蒙古、尼泊尔、不丹、锡金和印度的大乘佛法。近三十年来,藏传佛教快速的弘传整个西方社会,对西方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汉传佛教是以汉语为载体,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大乘佛教,并流传于朝鲜、日本和其它地区。南传佛教以小乘教法为主,流传于中国云南和泰国、缅甸、老挝等地。无论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是佛陀传下来的教法,只是针对众生根器不同,随缘度化的方便。
在汉地大乘佛教弘传的地方,有小乘的修行者。在小乘佛教弘传的地区,也有大乘的修行者。这主要看修行者的个人发心是什么,与这个地区是弘传大乘还是弘传小乘并无直接关系。
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由显密教法组成。因此密宗并不是特指藏传佛教,显宗也不是特指汉传佛教。对于刚刚接触佛教的人来说,这个认识一定要树立起来,否则就容易走入误区。在前年由国家出版的《密宗甘露精要》(共26卷)中,汉传佛教的密法部分占到了20卷,藏传佛教的密法占了6卷。可惜的是,汉传佛教的密法传乘已经在朝代的更迭中逐渐消失了。
密法在唐朝最为盛行,从印度分两个渠道,分别传入唐朝和吐蕃(今西藏)。有人说传入唐朝(唐密)和吐蕃(藏密)的密法不是一回事,如果仔细去研读那些流传下来的密法经卷和法本,就会发现藏传佛教的密法和汉传佛教的密法没有什么区别。近些年有人从日本求学密法,希望将“东密”的法脉接回中国,重新恢复唐密,末学深深随喜这种大愿。但是如果有人为了振兴唐密,而贬损藏密,这种发心就需要反省了。
初学者,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佛法,在评论的时候需要格外谨慎,以免一边做功德,一边造口业,这样就得不偿失了。选择与自己有缘的上师(老师)和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一门深入,一定可以成就。但是不要因为自己修学这个法门,就去贬损别人修学的那个法门,我们要知道,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释迦牟尼佛所传。
藏语,是世界上唯一为了弘传佛教而被创造出来的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吐蕃王朝曾经三次集结全国的人力和物力,进行大规模的译经工作,为后人留下了更为通俗易懂、与时代、语言的变迁更为贴近的三藏法本和叙述。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看从唐朝(及更早的年代)流传下来的古汉语经律论(三藏)比较吃力,而看藏文本的经律论比较容易理解的原因。这是末学三年多来写佛教文章的切身感触。
网络信息庞杂,修学者一定要树立对佛法的正知正念,才可以从庞杂的信息中甄别出哪些是如法的言论,哪些不是如法的言论。对于不如法的言论,要远离。对于讲不如法言论的人,要远离。这是保护自己法身慧命的最好方法。当自己的力量不够的时候,不要轻易与附佛外道理论,或者进行激烈的辩论,以免给自己的修学造成违缘。
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在今世首先办成自我解脱这件大事。如有能力普度众生,随缘尽力就好,不要攀缘。切记,攀缘就是在给自己制造违缘。
佛教所有的修行,都离不开自心和自性,偏离即是障道,执着即是魔道。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多反省自己的身口意。戒律中能做到哪一条就先做哪一条,修学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理可顿悟,事需渐修。人人都想做慧能大师,世上慧能大师只有一人。切莫觉得自己根器高人一等,有此想法,即是修行障碍。
诚愿广大同修和法友修学顺利、圆满、无碍!阿弥陀佛
相关链接:
佛教的“显密”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