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希热多吉居士佛教藏传佛教文化 |
分类: 文章和随笔 |
从马尔康和五台山归来后,我一直学习用“空性”和“中观”去观察社会,并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马尔康,我有机会向根让仁波切、久美堪布和仁真堪布请教“空性”和“中观”的问题,三位智者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解决了我脑海中一直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在我们的意识里,这就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白天和黑夜,父亲和母亲,大人和小孩,好人与坏人,富裕和贫穷,等等......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就被教授如何去区分这些,从小人书中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好人和坏人;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我们被灌输什么是好学生的标准,什么是坏学生的标准;什么是优的成绩,什么是差的成绩;进入社会,我们被外在的标准所左右,用成功和失败、富裕与贫穷、官员与庶民、忙碌与清闲、上班与下班、工作与休假、奖励与惩罚、勤奋与懒惰......太多太多的二元对立的观点去看这个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里,生活在矛盾中,生活在对立和统一中,所以我们时常困惑,疲惫,感到心累甚至痛苦,当我们面对亲人和朋友的去世,生与死的对立让我们产生更大的痛苦。
在我看来,只要我们的脑海中对这个世界还存在二元对立的观点,我们就会一直生活在痛苦中,因为二元对立的世界是不平等的世界。学佛是为证得空性,证得空性才会离苦得乐。六祖慧能大师那首著名的偈子讲得最为透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树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从实相的角度看确实是存在的,但是“有”和“没有”是二元对立世界的概念,从究竟实相看,“有”只是一时的“假有”,并非永远存在,因此在空性中,“有”和“没有”并非对立,而是无二、统一的。
进一步举例来说:大和小的概念。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一辆自行车和一辆小汽车相比,自行车是小的,小汽车是大的;而小汽车和卡车相比,小汽车是小的,卡车是大的;卡车和一架飞机相比,卡车又是小的,飞机是大的;飞机和航母相比,飞机又是小的,航母是大的,依此类推,我们就会发现,大和小的概念本来是没有的,只是在我们的意识中有这样一个分别而已,而在空性中,大和小是一样的,是没有区别的。
如果可以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尝试放下很多固有的成见和执着,让自己轻松自在起来。我从成都回北京,因大雨而备降大连,滞留一天,其中在飞机上待了九个小时。但是并没有因此而急噪,抱怨,只是把它当作旅途中的一个意外而且有趣的插曲,由于心态不一样,导致结果不一样,并因此结交了几位很好的朋友。
最近股市和基金上涨,银行人满为患。我几次去工行办事,都等一个多小时,在身旁人抱怨的时候,我可以在那里念一会儿经,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满为患”,这念经的时间又从哪里来呢?这一个多小时的等待相对于我在飞机上滞留的那九个小时,是不是又显得时间很短呢?
一切事物、表象在空性中都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我们常讲,佛是没有区别心的,是最包容的,包容一切。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回来讲讲藏传佛教的一些修法。藏传佛教的一些特殊修法历来容易让人起争议,比如双修的问题,比如骨法器的问题,比如五肉的供养问题。由于我们常人固有的二元对立的认知,所以看到双身像,马上会联想到那样一个方面的行为,而实际上,在空性中是没有男和女的概念的。观音菩萨在成道前是男性,在成道以后,为救度众生,可以化现女身,在这一刻,性别是不重要的,智慧才是唯一。嘎玛仁波切和我说过,我们昌烈寺的雍忠大阿阇黎的修行和证悟就已经达到这样的境地,在他眼中,没有男女,只有众生。这样的证悟和智慧实非常人所能想象。
藏传佛教的一些修行方法,是用常人看来比较极端的做法,带修行人突破证悟空性的最后障碍,但是并非所有的修行人在证悟过程中一定会经历这样的障碍,各人根器不同嘛。所以我对一些居士在这些问题上喋喋不休的指责藏传佛教感到特别无奈和伤感,这就好比方舟子等人指责中医一样,自己的智慧没有到那个境地,就武断的说那是错误的。因为他自己心里先有了好和坏、对与错的二元对立的概念,因此不符合他自己认知的,就一概斥责为错的、邪的、污的、落后的、不科学的等等,这是另外一种的无明。
大家可以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体悟,可以说,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情或者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修行证悟的“介质”,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善巧的把握和使用这样的机会。修行并非只是每天念经、打坐,修行是在一言一行中,在吃饭、走路和睡觉中,处处都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