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4.04.13)储蓄等于投资的均衡理念

(2004-04-13 13:47:17)
分类: 五常谈学术

一位中六同学写信来问功课,使我感慨千万。他问的是四十四年前我不明白的问题。当时成绩好的同学们都不明白,教授说来说去我们也不懂。于今回顾,当年的教授也不懂。四十四年过去了,今天来信的同学还是不懂,可能他的老师也不懂吧。若如是,这位同学提出的基础问题在经济学胡混了大半个世纪,岂不令人悲从中来?

一九六三年初我才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那是进入研究院的第二年,老师普纳(K. Brunner,是大师,今已故)向在座的十多位研究生提出该初级问题,没有一个答得出来。普纳破口大骂,骂了半个小时,大家才明白起来。

那是本科生一年级学的凯恩斯学派分析,说宏观经济的均衡点是意图的储蓄量(intended saving)与意图的投资量(intended investment)相等。但书本又说,实际的储蓄量(actual saving)与实际投资量(actual investment)永远相等。为什么实际的永远相等,但意图的只在均衡点相等呢?这是问题。

让我从经济学的供与求的类同比喻说起吧。市场成交,购买量(quantity bought)与出售量(quantity sold)永远相等。这两个「量」是同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你卖我买,是同样的物品,同样的量,怎可以不相同呢?这是「嚤啰上街在嚤啰下街之上」的套套逻辑,可能因为太浅而不容易明白,不要想入非非了。重要的是购买量与出售量是可以观察到的,真有其量,不是经济学者想象出来的。

但经济学的供求分析,供应量(quantity supplied)与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是空中楼阁,是经济学者想出来的,真实世界没有这些量。是意图之量,价格不同意图之量不同,但我们无从观察任何人的意图是什么。换言之,如果西方从来没有经济学,供应量与需求量不会存在。另一方面,理论不是事实,是为解释事实而被想象出来的,不一定很有用处。今天用得头头是道的理论,到了明天可能被用途较佳的理论淘汰了。

回头说实际的储蓄量与投资量,像购买量出售量那样,是可以观察到的永远相等,因为只是不同角度看同一之物。今天的收入,花不完留存下来的,是储蓄。今天的收入,留下一些给明天享用,是投资。二者是同物,真有其物,是可以观察到的。但意图的储蓄量与意图的投资量是另一回事。像供应量与需求量那样,是经济学者为了理论的需要而发明的理念,真实世界不存在,是无从观察的。

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是理论要有一个均衡点。凯恩斯之前的今天所说的微观经济,重心的理论均衡点是供应量等于需求量,皆真实世界不存在的意图之量也。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要找一个重心的理论均衡点,就发明了整个经济的意图储蓄量与意图投资量相等,也是真实世界不存在的。

意图储蓄量等于意图投资量这个均衡理念的构思,有点牵强,而解释经济整体的运作,其功效到今天还不明显。然而,对经济整体而言,逻辑上说得通。要储蓄,其它因素不论,利息率愈高,我意图的储蓄量愈大。但利息从何而来呢?要赚取利息,社会上总要有人付出代价,或借到钱,去产出而获取回报。后者乃投资也。利息率愈高,意图的投资量愈小。见不到的均衡点于是成为见不到的意图储蓄量等于见不到的意图投资量,而见得到的市场利率就是理论上的均衡利率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