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最火的一句话,无疑就是“楼顶盖别墅,有山还有树!”这个别墅,或者说二层楼高的假山,墙体外表批了一层岩石质感的外壳,上面零落有不少植被树木,气场恢弘。据说有1000平米,乍一看还以为是某著名景点,迅速成为西三环一道风景线。
以前我跟朋友聊天,说为什么全世界最先锋、最诡异、最雷人的建筑都在中国这片土地拔地而起,从鸟巢到大裤衩儿一个个具象化、拟象化的大号儿玩具,从各种钢结构裸露到七扭八扭能转出无数个双螺线的摩天大楼,外国设计师这么爱在中国最试验么?分析了几个原因,比如中国项目来钱快,忽悠当头的领导一个就算是忽悠了十三亿人民立马能开工,等等。但最重要的,只有中国有这个体量,容得下这些建筑了。你在欧洲,比如罗马建个楼,左边三米是五百年的古迹,右边五米是一千年的,哪个都不许碰到分毫,想盖一巨大无比的东西,没门儿。就算是自家地盘,阳台外边想多修个地方,递完报告等审批吧,没三五年有不了信儿。不是公务员太懒,是申请的太多指标极其有限,都排队呢。而且想弄建筑,要公示,看市民同不同意这样建。所以欧洲,至少是城市里,从商业到地产,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而停滞的时代,只有中国能成为这些大胆妄想的试验田。
所以这么一个楼顶别墅,实在是大大印证了这一观点。只是和众多中国问题一样,印证得比较尴尬。建筑、设计本身之外的问题,大大吸引着眼球。比如违章问题。为何这一显而易见的违建行为竟能光明正大地持续数年?发生在眼皮子底下的违建行为,物业公司为何熟视无睹?物业联系不上就束手无策。6年了城管部门才在教授门口贴了一张约谈通知,如果这种耐心的执法态度、文明的执法方式用在街头小贩身上,那可就太人性化了。
本来屋顶设计,是国内的一个盲区,利用率不是很高。但在整个生活方式领域,屋顶设计,和开放式厨房、社交后花园式衣帽间,又可能是所有生活空间中最具形象化的。这个词代表着健康、对空间的强调、视野以及一种令人羡慕的都市生活方式——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田园而入世,居高小天下。它代表着是一种向天空延伸的人类渴望,不愿意有任何阻碍:不论房顶、楼顶还是乌云挡在自己与天际之间。它无疑象征着一种富有情趣意味的生活。代表着神秘感和力量感,高高在上,是企业家、媒体要人和电影明星的家。
屋顶别墅、花园在全球范围绝不少见,而且精致作品概率很高,毕竟这是与日常生活方式迥异的体验环境。可简约可解构,可现代可艺术。花园和绿植绝不可少,借景更是方便,构园无格,借景有因。角度选好,哪边都是一个现成的大师级油画风景。下边几个图是些简单的参考,拿来欣赏下就各自能有个评判。至于西三环楼顶上这个别墅,只能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不说别墅,这栋楼是绝对坚强不屈的,头顶巨物,绝对不像是豆腐渣工程,职业建筑师可以好好学习一下。至于头顶的算是什么,就仁者见仁了。
商业建筑的楼顶停机坪,住宅建筑的楼顶别墅花园,本来都是体验不同生活方式和都市功能主义的绝妙地方。正确引导,是让一个都市有更多跨时代气息,更立体设计空间感的三维元素。现在这一设计领域如此出位地进入公众视角,却是因为这个理由,不知该认为至少客观有益,还是继续义愤填膺。
教育被特权与政策左右,商业被特权与政策左右,民生、医疗,最后设计,当然也难逃一劫。按道理说,应该每一个事物,都有各自的本质,各自的美丑评判标准。现在则全归为统一的一类价值观符号了。这事儿怎么干,干得如何算好,全是一拨人、一个标准说了算。以至大众也全以此为目标一边痛恨一边努力着。以前我总说,希望社会有一天不再单单以货币数量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而从品德、学识、理想、性格各方面都能打分,这时候的价值观才是多元化的。至少现在看来,我们有一些更基本的要先追求。
前一篇:一切优雅生活方式的根基是什么?
后一篇:好奇心是创意产业第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