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米兰家具展都像个大party,今年尤其霸气,宣传语直扑而来:“MILAN, WHERE ELSE ?
”除了米兰,还有什么地方这么有这么多好玩的各种东西;稀奇古怪的各种设计;众多展示效果、吓人效果远胜使用效果的单品呢?整个米兰在4月这个季节,不只是家具的世界,而是变成设计的世界。这也是米兰能够除了虽然赚钱但比较枯燥的专业展示外,最能吸引观赏者媒体的本钱。关于家居、风潮、产业,每年都有变化,五年十年,却也难有一个剧变,除非再来一次金融危机,或爆发一场世界大战。不然从产业看,家居业重心都在从欧洲向亚洲和金砖国家方向转,欧洲的大牌投入都精打细算了,特别凶狠的大体量设计炫技少见,不是提倡环保,就是呼吁节能,要么新型材质——这些大多都是降低成本的。而金砖国家尤其是中国,不仅输出产品,更开始收购品牌和设计师,进而输出设计。
但从现在来说,害怕惯了的欧洲厂商,毕竟还是打过“NO PHOTE, NO
CHINESE”的招牌。说我们抄得太狠也罢,对方太小肚鸡肠也好,总归是个现实。中国设计和中国山寨的形象要扳过来,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但趋势依旧是好的。今年,“中国当代坐具设计展”在米兰的场外展亮相。记忆中,这应该是第一次成规模成建制的集体展示。上面说了,本身米兰作为产业展会的地位毋庸置疑,可也无法猎奇。看展参展的人,都是一个个枯燥的小分队,为了利润与产品线奔走。米兰真正搏版面的,是靠最新奇刺激眼球的设计、穿着怪得不能再怪的服饰穿越场馆敲锣打鼓的乐队、家具展馆外众多先锋设计师、实验电影、实验话剧的场外展,这些再吸引了既有钱又有闲的一群人,通过他们传播出流行讯号。这其实是一个设计文化的展示平台,而在这样一个好机会,有中国的设计能在其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对我们的文化形象是助力很大。
展览的主体当然是椅子,而英文的展览题目更禅意:slow
seating,坐下来。这两边两个意思:慢、坐,都充满东方文化的味道。慢,对应的就是忙。忙这个字就很有意思。左面是心,右面是亡。太忙,心就死了。而慢造就了都市生活最流行的一个词:慢活。英文里慢活的态度被心理医生称为“找到你心中的乌龟”,很形象。找乌龟领域最著名的人Carl
Honores写了本书,中文译名就是《慢活》。慢食、慢工、慢动、慢性、慢疗,慢运动。慢活这种是生活方式,是在快速消费的时代里,人们内心自然的抵抗。这种慢,是粉碎了你现代生活的节奏,让你开始品味生活和人生。慢不是偷懒待着不懂,而是更用心地去体验。
坐呢,自然是坐椅子。而椅子,是个理性与感性兼具的物体。椅子是有理性一面的,是接触清醒状态的人类时间最长的家具(床接触的明显是昏睡状态人类),所以是人体工学最广泛的实验基地。同时椅子也非常感性,不管简约华丽还是抒情,都可以在这个支撑物中得以表现。一个家里,床可以像亲人,完全接纳你,天天拥抱你;沙发可以像情侣,团在里边,暧昧亲昵;而椅子就像绅士,君子之交淡如水。
我想这两者的结合,对西方文明是有足够冲击力的。这次的展品也都不错,把东方儒释道文化的气质都有体现。至于有人说的另外一点:这些展览还是没入主展馆,只在场外展展出。第一,场外展更偏艺术设计,主展馆则是企业产品线展示,我们的这些椅子放在场外展,还是核心区域也不错。第二,别说欧洲人,换位思考一下,我们自己也肯定有心理壁垒。自己小作坊大企业做得挺好,偏偏遇上购买力惊人、山寨力旺盛、市场潜力无穷的苦主,再不守紧点儿面子,何以心平气和。
去年我就说,看这趋势,五到十年间,中国家居业就要吞噬欧洲了,能剩下的就是几个大厂,还是琢磨中国和金砖国家市场的生意。面对强势老师的强势态度,我们也要坦然。大环境不是小心眼儿可以逆转的,坚持做好自己,中国设计的前景无比光明。我们输出了几十年的廉价产品,现在已经到了输出价值观与文化的时代了。
前一篇:“自我”这种生活方式
后一篇:偶像化时代我们在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