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你的盖头来
书市选书,极为不顺,主要是太多的书蒙上了“盖头”——塑料膜。说“盖头”,不够贴切,因为这个“盖头”毕竟是透明的,至少书名是可以看见的,不像旧式的婚礼,新娘蒙上盖头,那是什么也看不见的。
但是,看得见书名又怎样?书籍这种商品,要让顾客掏钱买,总得让人看看值不值吧?除了书名和封面设计,内容简介、排版格式、插图、装帧等等,也都很重要。就是一些众所周知的名著,也不能只看封面,还得看看是什么版本呢。
想起小时候的书店。那时候,书店用柜台把读者与书籍隔开,要看什么书,就让营业员帮忙拿。营业员是国家职工,面孔都很严肃的,帮忙拿几本书后,一般都已经冷若冰霜,问你到底买不买。好在那时候书很少,每次去书店,新增的书不会超过五种。
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书店改为开放式了,读者可以在书架上自由挑选。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想像不出,连商场、超市都是开架的,书店怎么可以是封闭的?因为书这种东西,本来就是要开放挑选的。现在很多书店,还专门开辟阅读区,买不买不要紧,先看看再说。许多家庭条件不那么好的孩子,或者想看父母不给买的书,就每天到书店翻看一会儿。书店可能暂时没卖出去书,但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也就是培养了潜在的书籍消费者。
最先用塑料膜蒙上的,大概是一些配套有VCD或者DVD光盘的书。这倒能理解,别让书和光盘分家,也防止部分丢失。后来,美术或者摄影方面的书也逐渐蒙起来,大概怕人们一览无余后不再买了吧。现在,印制稍微好一些的书,几乎都会用膜包起来,很洁癖的样子。有些书店,拆开一本作样书,但别再指望能卖出去,大多数的书店,就那么摆着,顾客眼巴巴望着,无从下手。如此,与几十年前用柜台把顾客与书隔开,又有多大区别?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但我对看不见内容的书,一般是不买的。因为愈豪华,愈可能覆膜,价愈高,风险愈大,愈不敢买。希望出版社省下那一点塑料膜吧,让书籍别那么高傲,别那么洁癖,以便让人们对书能爱得起来。
孔子倡导什么样的生活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