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分子激光矫正近视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从眼睛的光学原理和近视的成因进行分析。正常人的眼睛类似一架光学照相机,外界光线可以通过眼睛的屈光间质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成像,从而可以看清外界物体。近视的眼睛一般是眼轴变长了,也就是眼球前面和后面的距离加大了,所以外界光线通过正常的屈光间质,不能够聚焦于视网膜上,而是聚焦于视网膜之前,所以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是虚像。
为了矫正近视,则需要在眼睛之前放置一个凹透镜,也就是我们平时佩戴的近视眼镜。准分子手术矫正近视的原理在本质上和近视眼镜是一样的。是通过一种冷激光-准分子激光,作用于人眼的角膜,使得角膜中央区域的一部分组织发生消融,因此角膜中央区变薄,角膜就变成了一种类似的凹透镜,起到了发散光线的作用,也就可以矫正近视了。
目前矫正近视的手术有哪些?
通过刚才了解近视的原理和矫正方法,我们知道,在人眼屈光间质的任何一个部位进行手术调整,都可以改变眼睛的屈光状态,并可以矫正近视。人眼的屈光间质包括角膜、晶状体等,近视的发生还与眼轴增长有关,因此,在角膜和晶体进行手术,或者通过改变眼轴,理论上都可以矫正近视。由于人的角膜是眼睛屈光间质的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目前主要的矫正近视的手术方式是角膜的手术,其中又以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为主。准分子角膜屈光手术的原理已经在前面进行了介绍。但这里面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手术是在角膜的基质层,也就是角膜的中央部分进行激光切削,这一类手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LASIK手术,另一类是在角膜的上皮下进行激光消融,这一类包括LASEK和PRK手术。LASIK手术的优点是术后恢复快,不会有明显的眼睛疼痛等不适,一般手术后第二天就可以正常的用眼和生活,所以也已经称为目前的主流手术。LASEK和PRK手术属于表面切削手术,目前主要适用于角膜偏薄的患者,可以保留较多的角膜床,另外,LASEK和PRK也适合于一些体育活动比较多的患者,因为表面切削手术不需要制作角膜瓣,术后不必担心外伤对角膜瓣的影响。本博文为原创,您现在正在访问的是眼科博士李海燕的博客
,非常感谢您的光临,请继续阅读。
什么是视觉质量?
我们大家对视力的概念已经非常熟悉,知道1.0的视力、1.5的视力是好的。但实际上,人的眼睛要看东西,仅仅视力好还是不够的。这就引入了一个视觉质量的概念。人的眼睛不仅仅要看清黑白分明的东西,还要看清色泽对比度不适很明显的东西;要看清亮光处的东西,还要看清暗光下的东西。这些都是视觉质量的概念。经常开车的朋友还会有一个视觉质量问题,就是夜间驾驶时的眩光和光晕,也就是晚上开车时,看到前面的汽车车灯周围会有一些光圈或者发散的光芒,这会影响到夜间驾驶安全。普通的近视和散光的矫正,并不能提高视觉质量。目前通过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则可以使得人眼睛的屈光状态更加均匀,因此可以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也就是说,可以不仅仅看得更清楚,还要看得更舒适。
什么是Q值?
关于Q值,需要图片辅助理解,最近刚刚发表过一篇博文,请直接打开相关博文,了解Q值引导的近视矫正手术。
什么是波前像差?
最近,准分子激光近视矫正手术出现了不少新的技术,其中“波前像差”
技术的推出使近视手术的水平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波前像差”技术最早由天文学家提出,用它来解决观测宇宙星体运行时的产生的模糊影像。波前像差为描述和测量人眼屈光状态提供了一种更加精确的方法。应用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可以获得更为精确的手术效果,术后可以达到更佳的视觉质量。对于波前像差引导的手术,可以打一个简单的比方:普通的近视矫正手术就相当于带一个规则的眼镜,也就是说,眼睛的不同部位的近视度数是一致的。但是实际上,人眼的近视度数在同一眼睛的不同的点都是有差别的。普通的近视矫正手术只能够在同一只眼睛按照统一的度数进行矫正,但是波前相处引导的手术就可以针对每一个点进行不同能量的激光切削,因此,近视的矫正更佳精确,术后达到的屈光状态更加规则,因此视觉质量也会越好。
什么是虹膜定位技术?
我们知道,人的指纹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因此,指纹可以被称为人体身份证,但人身上能够起到身份识别作用的器官还远不止指纹这一种。在人的眼睛里面,就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证,那就是人的虹膜。虹膜就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黑眼珠,当然,不同人种,眼睛的虹膜颜色也不一样,我们所说的黑眼睛、蓝眼睛就是指的虹膜的颜色。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虹膜不仅仅颜色有区别,最重要的是,虹膜的纹理也是各不相同的,同一只眼睛的虹膜的不同部位的纹理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通过分辨虹膜的纹理,就可以判断眼睛的不同方位。那么,这种对于虹膜的识别,在近视矫正手术中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其实已经把虹膜定位技术广泛应用到近视矫正手术中了。我们刚才讲到了波前像差引导的手术,知道在人眼睛的不同部位,近视的度数有差别,因此矫正近视的激光能量也有差别。但是,人的角膜是透明的,在手术中怎么去识别和定位呢?万一眼睛的位置发生变化怎么办呢?这就用到了所谓的“虹膜定位”技术,其实际上就是通过拍摄手术前和手术时两种不同体位、不同瞳孔位置时的虹膜影像,以解决手术前病人坐姿位与手术时病人仰卧位产生的数据差异而发明的新技术。人在坐着进行检查和躺着进行手术时,两个不同的体位,人眼睛会发生一些旋转,这通过传统的技术无法发现。但通过虹膜识别技术,就可以对眼睛的轴向进行定位,从而可以发现眼球的旋转,使得近视矫正更加精确。
晶体屈光手术包括哪些?有何优势?
刚才讲到的都是在角膜上进行的手术。但角膜手术有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就是,近视度数越高,需要切削的角膜厚度也就越多,而人的角膜厚度是一定的,也不能无限切削,否则会影响到角膜的安全性。因此,对于度数特别高的近视,特别是1000度以上的近视,就不一定能够通过角膜手术来解决。还好,我们还可以在另外一个重要的屈光间质上进行手术,就是晶状体的手术。人的眼睛里面有一个类似凸透镜的透明结构,叫作晶状体。我们经常听说的白内障,就是指晶状体变得混浊,不再透明,白内障需要把晶体摘除,再装上一个人工晶体。但是,晶体的摘除和人工晶体的植入,并不仅仅适用于摘除混浊的晶体。对于高度近视,更换晶体,也可以起到改变屈光状态的作用,因此就可以矫正高度近视了。其实,高度近视的晶体手术还远不止是摘除晶体,也可以在原来的晶体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人工晶体,这种手术不仅保留了原有晶体的调节能力,也保存了眼球生理结构完整性,可使超高度近视患者达到良好的裸眼视力,术后几乎不出现激光手术后常发生的夜视力下降和眩光现象。
目前的人工晶体植入包括前房型和后房型人工晶体,这些手术不仅具备良好的预测性,手术后即可拥有清晰视力。手术还具有可逆性,如果确实发生一些不良反应,或者屈光度数发生较大的变化时,还可以将植入的人工晶体再次摘除。当然,晶体手术属于眼内手术,不像角膜手术是眼睛表面的手术,所以,晶体手术的风险要大于角膜手术。对于轻中度近视,还是主要考虑选择角膜手术。
本博文为原创。欢迎光临眼科博士李海燕的博客:青年眼保健。(博主简介:李海燕,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部,现任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副院长。)
欢迎加入眼睛.健康.视觉博客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