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海燕博士访谈录

(2009-01-12 11:29:10)
标签:

眼科

医生

近视

李海燕

健康

分类: 人生大看台

 

学医并不是他的最初理想,但他又感谢命运让他走上了医学的道路,他说:医生这个职业让让我懂得了更多做人的道理

       说来你可能不信,我是被调剂到医学院校的,我高考时报考的是同济大学的景园建筑设计专业,但是分数不够,被调剂到名气不大的潍坊医学院,当时十分意外,所以在学医的头两年是很郁闷的,学习热情不是很高。但是慢慢地,我喜欢上了医学这个专业,最开始的感受就是医生这个职业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有用的,而且自己的性格也慢慢变得更像医生了:冷静、不浮躁、内外兼休,自信并给人以信心。
   
我的求学经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因为大学不理想,所以就打定信念考研究生时一定要考最好的学校。我在济南第二人民医院工作两年后报考研究生,当时就没有考虑其他学校,目标直接就锁定了中国医科院校排名第一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协和眼科通常是每年只招一名临床型研究生,很多同学都对我的选择表示担心,都说只招一个,万一碰到厉害的,那自己不就倒霉了,我说:那我只能让那些碰到我的人倒霉了!(笑,记者:结果如愿以偿了!)

他以400分的高分如愿以偿考取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两年后又顺利转为博士研究生

       在协和的五年,我经历了三个导师,从每位导师身上我都学到了很多。第一位导师是庞国祥教授,她是角膜疾病和屈光手术专家,我是她的关门弟子,在我要转博时庞教授退休了,虽然庞老师退休以后不能每天对我进行指导了,但直到现在,庞老师对我这个最小的学生一直是非常关爱有加的。庞老师是我在协和的启蒙老师,她确定了我的专业方向,也给了我细致入微的指导,她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生;第二位导师是刘熙朴教授,因为刘老师工作变动,和他在一起的时间也不长,但我依然从他那里学会了做学术的敏锐洞察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第三位导师赵家良教授应该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赵老师在学术和为人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楷模。我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概括我对老师的感受——“他总是微笑中流露出威严,平和中蕴含着力量,我有些师兄师姐对我说,曾经想了很多词汇来形容赵老师,都没有这句话这么生动和形象。
      
医学是实践大于理论的学科,很多东西都要在实际接触病人后才能有更深的体会,所以协和非常注重临床的培训,平时在门诊实践,而周末都是上课时间。记得刚进协和的时候,当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校长巴德年教授在开学典礼上对我们说:协和的学生没有12点以前睡觉的。我以后才渐渐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因为我们的学习安排就决定了我们在12点之前根本不可能有时间睡觉。特别是第一学年,时间安排特别紧,周一到周五在临床上班,周六周日全天都要上课,而且还常常值夜班。
      
协和的学风很严谨,考试也很多,包括中期考核、阶段考核,这又有临床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有面对面的考试,也有笔试。在面试中,常常是考官比考生要多,经常是一个人要接受很多位教授的轮番提问。在以后的课题实验中,也需要反反复复、一次又一次的开始、重复,因为其中有很多环节,任一环节出问题,可能就要重新开始,就在这一遍又一遍中,我明白了业精于勤的道理。
      
我的导师赵老师很注重培养年轻医生的科研意识,也很注重培养我们的表达能力。赵老师倡导开展了协和眼科住院医师日,每年进行一次。在住院医师日活动中,我们都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或者病例报告上台发言,每次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应该完成的内容,时间拖了,浪费的是别人的时间会被叫停,如果提前讲完了,赵老师也会批评我们的,因为没有充分利用时间。所以现在我也养成了演讲中的比较好的时间观念,每次发言规定多少时间就多少,这都是在协和培养的好习惯。

李海燕博士访谈录

博士毕业答辩时,有教授评价他有知识有文化

      我的博士毕业论文写了150页,比大多数人的论文都要长,但每字每句都是细细斟酌出来的,难以取舍。记得当时的评审老师之一、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王宁利教授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现在很多博士生是有知识没文化,但是这位同学有知识有文化,王教授的这句评价让我倍感珍惜,也一直用这句话鞭策自己。
      
我是一个爱看书的人,自中学开始就喜欢看一些文学类的著作,后来趋向于一些哲学、历史之类的书籍,这些书对自己的帮助是很大的,我觉得人的知识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我现在的专业是眼科学角膜疾病和屈光手术专业,而眼科其它专业、医学的其他学科、乃至其它所有的学科都不应该忽视,有了各学科各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作为坚实的铺垫,专业才能走得更精更准。虽然每个人都不可能去涉猎所有的学科,但我一直是尽量地多读一些书,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在协和学习的五年,是我成长最快的五年,也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五年。协和教给我的,可能并不仅仅是医学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教给了我如何以更宽广的角度从整体思考问题。我的导师在接诊一个病人的时候,脑子里想的往往不仅仅是面前这个病人如何,而是和病人相关的人相关的地区、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动态、医疗资源分布等等。这对我今天考虑问题的思路有很大的影响。

他说: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始终坚持协和教给我的严谨求学的作风,都会以赵老师的高标准要求自己。

       从协和毕业之后,我最终选择来到了上海的一家专科医院,这让我的导师以及所有关心我的老师、朋友和家人都感到很意外和很不可理解。那个时候我做出选择也的确是很艰难的,但我的想法是,一个人应该接受更多的挑战、面对更多类型的环境,才会对自己的成长更有利。继续留在老师们的羽翼之下,肯定会比较顺利,但也失去了面临新挑战的机会。选择爱尔,可能就是一个新的环境、新的起点,也会给自己提供新的挑战和机遇。
      
而且,我想,无论去向哪里,我以前在协和学会的东西不会变,我本身的优势不会变,我是协和的博士、我是赵老师的学生都不会变,我就不会惧怕失去什么。最后离开北京的时候,我还是很伤感。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做出一些事情来。我对赵老师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我不敢说一定能够为您争光,但我保证一定不会让您丢脸。当时说这些话的时候,也是在给自己更多的压力和动力。其实,真正离开北京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失去什么。因为协和的老师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帮助着我。现在的通讯手段很多很快捷,我遇到学术的问题,还是能够很快向北京的老师们求助。
      
当然,在很多时候,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人可能会有些想偷懒的想法。但正因为我已经离开了协和,就更加深深地感到协和的分量,更会自觉地想起赵老师的教诲,更会担心自己如果做的不够好,会辜负了赵老师对我的期望。无论是学术和工作方面,还是为人处世方面,我都记着我对赵老师的保证,我不希望别人说赵家良的学生怎么会这样呢,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说:赵家良教授的学生就是这样优秀的!

李海燕博士访谈录

他说:我要感谢我所生逢的这个伟大的时代,他就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周遭的一切,他平和,他包容一切,他有着如此宽广的胸怀

       我生在山东农村,父母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单纯质朴的为人做事对我产生深深的影响,是我人生的最大财富。尤其是我的母亲,她那宽容的心态一直感染着我,让我明白做事先做人的道理,做人都做不好,做事根本无从谈起。平和包容的心态对一个医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和患者交流,更好地了解患者所思所想。
      
人和人之间难免发生矛盾,我相信这是因为人们沟通不够,只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人们是会很融洽的,冲突只会两败俱伤,而协作是可以双赢的。对你好的人,你从他那里学到优点,对你不好的人,让你学会宽容,哪怕被人误解,会让自己更成熟。
       
我从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走出来,一步步走到协和的医学殿堂,有幸成为赵老师的学生,并在自己的学业中积累了一点点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包括我的家人、老师和朋友。如今已过而立之年,我常常思考该怎样通过自己的工作,回报所有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回报社会。医生这个行业,给了我体现这种回报的最直接的方式。记得去年参加一个慈善活动,到南汇筛查,看到上海周边竟然有那么多的人还是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我所起的作用也许很小,但在这样的活动中,我能够成为其中的一个分子,能够尽自己的力量为别人、为社会做一点事情,就觉得很高兴。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的支持,当我们有所能力之后,就应该回报社会。这样的话听起来似乎有点高调,但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这样做着,我也一样,也更愿意主动地认识到这一点。在爱尔工作的这些时间,我也更加认识到,无论在哪里,无论是协和还是爱尔,我都是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回报帮助我的人,回报社会。
  
   他很年轻,却能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周围的一切,我说他象一个圣人,访谈结束时我就是这样认为的——平和为人,宽容对人,踏实做事。我又认识了李海燕博士的另一面,他依然平和,但平和的外表下是刚毅的信念,他理性,但理性中又有那么多的感念,这就是我们的李海燕医生,就像一只海燕一样在理想的天空畅翔!

(感谢本文原作者雷雷,文章写于2005年,今稍微做了个别字句的修改。)

李海燕博士访谈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