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生日那天,我恰好在伦敦。规划的行程,是去大英博物馆打发一整天。
大英博物馆的主展厅不定期会有展览,那一天的展览名叫“living and dying”:长长的展台,铺满了各种药丸和医疗器械,每一列都隶属于最下面标注出的一个个主人公——这里陈列着已逝去的人们自认为生命最美好、最痛苦时刻的照片,以及,他最后时刻的面容。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即使时光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所能做的唯一反抗。
火车伊要开往叨位(火车它要开到哪里)
《关于所有旅行的故事》
我生平一定曾路过
你洗过澡的那条河
你的六岁
还浮游在水面
我抬起头
看到一个硕大的
橘子
悬在上空
我知道
这就是童年时代的
所有黄昏
是在去往南平的火车上,刚上高中的我,写下这样一首短诗。那是我奖励自己而开始的第一次独自搭火车远行。在闽南这个所谓的统战前沿,火车线路零星的只有这通往山区的一条。我在海边上车,一路被带向浓郁的山色。窗外的景致,如同溪流中的光影那般鲜润地滑走,我看着一座座的房子在我眼光中迅速到来,却仓促被扯走。我在一个破旧的院子里,看到一个老人抱着一个孙女哭泣;我看到一个男人,坐在门墩上抽烟;我看到一个小女生,背着书包盯着一个房子的大门犹豫——然后一切全部被列车的行进拉扯开。
我就这样短暂参与了他们的
标签:
杂谈 |
我六岁的时候,才第一次看到海。虽然,我是海边的孩子,而且我的父亲,就曾是一名海员。
那次看到海,是到外祖母家的路上。沿着乡间的小路,跟着母亲的身后走,总感觉,怎么路边的甘蔗林那,总传来明晃晃的亮光。我趁着母亲不备往那跑,这才看到海。
追来的母亲气急败坏。她说,你父亲不让你知道海的,就怕你觉得好玩自己跑来了,担心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其实父亲担心的不仅这个。回到家里,我父亲郑重地和我说:“我小时候就是老觉得海边好玩、船上生活好玩,这才过上后来的生活。但海上太苦了,我希望你在镇上的中学读好书,不要再做和这相关的工作。”
东石,我生活的这个小镇,或许太多像我父亲那样的人。十几年来,镇区的发展的方向,一直往反方向滋长,整个小镇在集体逃离那片成带给他们乐趣和磨难的海洋。然而这片试图被父母藏住的海,却因父母的禁止,而越发吸引我。
再次去拜访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开步子往甘蔗林那冲,母亲气恼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噗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
标签:
杂谈 |
海路始终是个隐晦的谜语
即使有科学确认它终究是条渔民踩踏出来的路
海边的祖辈们仍然坚信
这是神明赐予的,通往海洋的路途
或许信仰也就如同这海路
顽固而诗意的固执成全了这世界上最美的路途
生活在中国海边的祖辈们是那么像诗人
事实上他们用一代代定型出的信仰的样子,竟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处女
我因而从小时就一直揣想
祖辈们面对着大海的表情
或许就像一个孩子面对着孕育自己的那个庞大的子宫
那么亲昵又充满敬畏
信者的海路
撰文/蔡宗达
当那一天傍晚——简直是上天赐予的一个傍晚,我骑着摩托车带着我们的摄影师来到这个名叫米墩的小沙滩时, 光亮和色度刚好,甚至连风都恰到好处,眼前呈现的仿佛是海神刻意为我们排演的一副美景。
那时候,潮汐褪去,裸露出的海洋和大地交融出的那片平整的滩涂,可以看到海和土地肌肤相亲的轨迹——来不及褪去的海水搁浅在滩涂,构成一幅奇异的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