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级别处理的方法,在前面几篇博文里已经谈过,今天主要阐述一下程序化的过程,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
在一定周期的K线图下,完成K线合并,分型规范化,笔和线段的划分;并从划分好的线段出发,开始同级别处理算法。
第二步:如果当前没有尚未完成的中枢,则创建一个当前中枢。如果当前有尚未完成的中枢,则它就是当前中枢,然后依次向当前中枢里添加线段。
第三步,检查添加的线段是否是当前中枢里的线段。如果新的线段不是当前中枢里的线段,则执
(2016-12-03 07:51)
线段的划分,在缠论里花费了不少笔墨,内容最后讲得也算清晰。将向上笔和向下笔分别构成的特征向量序列,就可以通过寻找特征向量序列里的顶分型和底分型,找到线段的分界点。
实际程序化实现时,在线段划分的处理逻辑上,有这么几个步骤(以从向上一笔开始寻找向上线段的终点为例):
(1)找到初始笔,该笔为向上一笔;
(2)从初始笔的起点A出发,寻找特征向量序列X中的顶分型;
(3)如果找到特征向量序列X中的顶分型,并且其顶部位置低于初始笔的起点A,则将初始笔之后出现的最高一笔的终点,作为该向上线段的终点B;然后以B点出发的第一笔(向
(2016-11-30 09:01)
现在,来看一下前后两个反向中枢及其走势如何处理。
假设前一个为向下中枢,后一个中枢显然是从走势逐步演变出来的。这里,就来看一下这个演化过程。
一个向下中枢,最多可以延伸八段(有第九段的情况见上一篇文章),那么对应的就有四个高点和五个低点。其中,第四、六、八段离开中枢,且其后一段次级别走势不能回到中枢,将在当前中枢之下,又形成一个新的向下中枢,其走势分析在前文有述,就不在这里讨论。
很显然,当第三、五、七段离开中枢,且其后一段次级别走势不能回到中枢,就在当前中枢之上形成一个向上中枢。
(2016-11-29 18:32)
现在,来谈谈同级别分解中,常见的第二类情况,即对中枢延伸达到九段,如何进行同级别分解。这个问题,缠论中专门有过回复,即同级别分解为盘整+盘整。虽然如此,在网上追问的人还是很多,好在这个问题的解答比较一致,就是中枢九段加上中枢之前一段共十段,前五段和后五段分别构成盘整走势。
要注意的是,图一中两个走势类型,一个是已经完成的向下盘整,一个是尚未完成的向上盘整。在后续走势中,围绕第二个盘整,它的中枢可以会继续延伸,直到次级别走势不再回到中枢内部,或者延伸达到九段——那么就将它再次分解为盘整+盘整。
(2016-11-29 16:27)
很久,很久没有更新博客了。不管怎样,我回来了,在这里,感觉很好。登录博客,看到了很多很多的留言,大都已经很久远。请原谅因为久不曾登录博客,这些留言都没有给予回复。在这里统一向来访的诸位表示歉意,也向大家的关注说声感谢。时间隔得太久,就不再一一作答了。
下面进入正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级别分解,在缠文中有过几次描述,多比较理论化,抽象化,既没有具体举例如何利用同级别分解,也没有详细示范如何进行同级别分解。只是在缠博的回复中,略略提到过,以后会说。奈何天不怜人,缠师一去,空留几多谜团,再无从验证。百度一下同级别分解的文章,虽谈者甚众,却找不到一
(2014-08-02 08:56)
作者:戴维.H.威尔斯
简介
利用艾略特波浪法则进行交易,就像一种棋类游戏。成功的棋手,在真正落子之前,就设想好一套进攻与反击的逻辑组合。当对手做出防守移动时,攻击的路线就被改变了。在将波浪法则应用于价格运动时,这也同样成立。但是在此时,对手是市场。当价格在图表上展开时,使用艾略特波浪的交易者,必须知道在市场每次转折时可能的数浪。成功取决于能够不带偏见地在数浪时做出必要的修正。波浪法则的逻辑使得交易者能够参与
(2013-11-17 10:37)
在缠论尚未讨论分型、笔、线段时,它的整体逻辑是丝丝入扣,环环相接的。即便理论最后被证伪,在阅读上来说,也具有美感。
在缠论讨论分型、笔、线段之后,对内容的修改补遗就不断出现,并且实图中不符合定义描述的情况也屡屡出现。
我对分型、笔、线段的概念有一个认识过程。
第一阶段:最初,我认为它们不重要。因为根据对缠文的理解,分型、笔、线段只是辅助工具,目的是为了量化迭代产生各级中枢。如果使用者能够直觉地识别中枢,就不需要这些定义与工具。没有这些定义,也不会阻碍对缠论前面内容的理解,而且我认为前面的内容是核心。因为即便在没有涉及分型、
(2013-11-14 07:01)
以《缠学体会》为标题的系列文章,是本人利用有限的缠学所知,对大盘做的一些分析,只做个人经验总结的归档之用,不承诺分析的正确性,读者请自行判断,自担风险。
对缠论的兴趣,已有一段时间。总想等到有更多地认识才开始撰文发帖,后来想,闭门造车终归效率偏低,还是在实践中,看一看是否会有更多的收获。
闲话少叙,贴图。
图一是上证指数1分钟K线图,这也是缠论分析中最常用的K线图。有
(2013-05-02 23:11)
成交量价差分析的基础是在上世纪30年早期由R.威克夫所创立的。一般人认为,威克夫通过他的法则积赚到了钱。威克夫提出一个假设,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