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讲堂:程万军聊日本政史与中日关系

2013年05月29日10:43  新浪博客 微博
程万军做客新浪网程万军做客新浪网

  2013年5月24日,资深传媒人,作家程万军(程万军博客 程万军微博)做客新浪网,介绍日本近现代发展崛起过程、日本人的国民文化特点,并对中日交流、未来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独到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视频——程万军聊日本政史与中日关系

  日本是个“敌友难辨”的国家

  主持人:亲爱的新浪网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网上大讲堂》,我是主持人王莹。今天我们特别请到一位嘉宾,和我们一起聊日本的政治和历史文化。他是资深传媒人程万军,曾经写过《看透日本》、《逆淘汰》等,也是湖南电视“湖湘讲堂”的主讲嘉宾,欢迎程老师。

  程万军:新浪的网友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坐在这里和主持人一起聊聊日本的话题。

  主持人:程老师是因为学习、工作的缘故,特别对日本感兴趣是吗?

  程万军:我大学专业就是日本语言文学,所以一直对日本和日本文化有一些机缘。在我学日语的时候,还是中日关系非常甜蜜的时代,(上世纪)80年代。众所周知,那时候学日语也是全国的一股热潮。

  主持人:就是我们说很吃香的一个专业,是吗?

  程万军:对,当时在这种环境下,我也是对日语产生了兴趣,通过自学,再加上学校的学习,考上了吉林大学日语系,这样就跟日语和日本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主持人:什么时候因为中日关系发生了变化,也影响到了您所学专业也发生了变化呢?

  程万军:写《看透日本》这本书的时候,就这本书而言是节外生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之前写过一本《逆淘汰》,是专门探讨中国历史的人才悲剧,之后我就想用几年时间来沉淀一下,专门就华夏文明的兴衰史做一下沉淀和思考,但我在写作过程中就感觉到,华夏文明的兴衰史历史上有一个最好的侧记者,就是日本。所以探讨这个话题的时候,一半以上的篇幅就要涉及到日本。我对日本的这些心得陆续地在博客专栏发表出来,也引起大家一些关注,那时候正值钓鱼岛事件发生,有反日浪潮,中国经济出版社一位朋友就邀请我说,不如单独来摘取有关日本文明的思考,集结成书,《看透日本》这本书就应运而生了。

  主持人:像这本书里面谈到的日本文化,和您刚刚所说的中华文明之间,您到底觉得是什么样的关系?

  程万军:这种关系可以说是唇齿相依,甚至可以说唇亡齿寒的关系。我们很多人以为日本文化都从古代来考虑,认为日本文化和中华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其实就东方文明的体系来说,日本文化和中华文化是新旧文化的两个代表,这点往往被写日本史和日本文化的人忽略掉。我们一直以为日本在隋唐时候学习华夏文化,在近代以后学习西方文化,但实际上在日本人眼里,虽然他们学习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但是他们认为近代以后他们才是东方文明的代表,已经取代了华夏文明。这一点,写日本史书的中国人往往被忽略掉了,而我在这本书中就着重强调了这一点,东方文明的一个延续,是不是从华夏文明到了日本文明这里。

  主持人:日本人以为自己的文明、文化已经代表了东方文化,您觉得是不是这样,是不是有足够的代表性?

  程万军:我觉得还是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观察日本,特别是观察日本文明,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日本这个国家有很多特殊性,特别是对中国人来说,我时常用“敌友难辨”这个词来描述日本。历史上它对中国也做过很多好事,当然抗日战争对中国的侵略也给中国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所以我说他是敌友难辨的角色。

  其实在近代史中虽然它发动过甲午战争,对晚清进行过侵略,其实他对辛亥革命(主力)、留日的同盟会成员,(后来)推翻满清王朝的人也有过贡献,比如说东京当时就成为同盟会反清的大本营,这在其他国家是没有做到的。孙中山在酝酿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的过程中,他走了很多国家,美国、英国、法国……,但是都没有得到落脚点,最后落在了日本,把日本的东京发展为他的反清大本营。他得到了当时日本朝野上下很多人的支持,当时日本的浪人会,当时日本的有一个文人首相犬养毅,都给同盟会很大的支持。

  主持人:既然历史上都敌友难辨,现在是不是是更难分清是敌人还是友人了呢?

  程万军:如果我们抛开政治、经济,就文明而论,我觉得很多情况都耐人分析。日本的文化有很多特殊性,甚至我们可以用人鬼难分来形容,它有人的一面,有鬼的一面。就我们很多人说到日本,现在的情绪多半集中到它是一个强盗国,从它侵略的历史来说,军国日本是一个强盗国。但是我在书中和在研究日本文明的过程中,我向来把强和盗分开理解,前面是强后面是盗,我们可以痛恨、藐视他的盗,但是我们不能不知道他是怎么强的。

  主持人:就是说我们对它的态度可以说是矛盾的,但是它本身的文化就决定了它矛盾的特殊性,可以这样理解您的这句话吗?

  程万军:应该说日本文化有很大的纠结处。最大的纠结处就是我刚才讲的,站在东方文明一边还是西方文明一边。什么叫文明?我抛开政治、军事这些原因不讲,我只谈文明,文明这个词在日本的理解是两个分解,一个是才一个是魂,所谓魂就是我们所讲的精神,民族精神。大家都知道日本有众所周知的“和魂”,“和魂”的核心是武士道。另外一部分是才,这个在日本就是变幻莫测了。我们知道日本有四次变革,其中两次变革,一个是大化改新,一个是明治维新,大化改新他的口号是“和魂汉才”,他当时学的是隋唐的这套文明体系,汉才他学到了。但是到明治维新之后他提出的是和魂洋才,还是武士道,还是日本的民族精神,但是这个时候才已经不是汉才了,是洋才,学的是西洋这套,从它的制度到它的整个学术文明体系。这就是日本的特殊之处,始终没有自己的才的主体性,但是始终有独一无二的和魂,这也就是他的纠结之处,它的文明纠结之处、文化纠结之处。

  主持人:这些纠结都精缩到了武士道精神上?

  程万军:武士道是日本之所以为日本的根源,日本发展到现在既不能把它完全看成纯粹的东方国家,也不能看成全盘西化的国家,根源就在于它坚持着武士道和“和魂”,这个武士道和“和魂”在不停的演变过程当中,随着历史一直在发展。包括刚刚您也提到的纠结,它是站在西方一边还是站在东方一边,日本从明治维新一直处于这种游移当中,东方文明近代以后完全没落了,所以它开始学西方文明,但是它地处东方,受很多古代华夏文明的影响,很多胎记是抹不掉的。这是一个很纠结的国家,始终是逃不脱的怪圈。

  主持人:这种纠结的文化、纠结的心理表现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呢?

  程万军:在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时常表现为(两面性)。比如说在近代福泽瑜吉的时候,他提出脱亚入欧论,在现代司马辽太郎也提出“再见亚洲”。在近代化之后有一种主流,就是想脱离东方入驻西方,它的脱亚入欧情结一直是延续的。但是同时大家也不要误会日本是全盘西化的国家,日本有国学大师,也是坚持日本化的。日本有一批政论家创办了《日本人》杂志,当时有著名的三宅雪岭、志贺重昂等一批人,可能中国人对他们了解不多,但其实他们在阻止日本全盘西化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希望把西方的(优秀文明)引进过来,形成西方的日本化。但是这两种文化倾向一直在纠结、一直在冲突,甚至是在融合中冲突,在冲突中融合,福泽瑜吉这批人既是冲突的也是融合的,所以造就了现在的日本。可以说日本的文明到今天为止依然是整合体,不是一个原创的主体,不具备文明的主体性,依然是一个整合体。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