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很让我痛
主持人:另外,我们知道古代的文化肯定在日本非常发达,从当代或者现代的角度来说,中国的文化或者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又怎样?日本人会研究中国的文学或者艺术吗?
毛丹青:你问了一个很让我痛的问题。
主持人:他们现在可能在研究欧美,以美国为主?
毛丹青:这是个传统。
主持人:谁厉害就研究谁?
毛丹青:这其实和我们中国在某些情景是一样的。第一批跟我去日本的一些作家,像莫言,苏童,余华、郭敬明、安妮宝贝,他们都是第一次跟我走上了了解日本的行程。我们做了一份工作,非常希望中国的当代小说在日本能够行销,让他们能够理解现在的中国。当然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封神榜》或者什么,都是过去的事情,但是非常遗憾,(当代小说)行销得很不好,很难有一个大规模的日本读者会投入于中国当代文学,就相当于我们现在中国的很多青年会去读日系的小说,他们过来的势头要比我们去的猛得多,这是我很痛的,但是没有办法。为什么没有办法?来源于中国现在是一个开放的国家,他把中国的消息传到到国外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人的访问,有各种会议,除了文学,有网络什么什么,很多。所以,文学变成众多选择之一,中国的文学在日本仍然有市场,只在汉学家的圈子里。
主持人:看来大多数老百姓不会太关注。
毛丹青:对。不仅是不关注,可以说越来越疏远。
主持人:但是日本作家的作品经常在中国人的案头。
毛丹青:这是我两年以前开始做的一项事情,我和一些年轻的中国人在做一个品牌,叫“知日”(杂志),今天我也带来了这样一本《知日》。知道日本,了解日本,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智慧。立起来(看)叫“知日为智者”,你知道日本,是有了智慧。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当时已经看到了一个现象,很多日系的东西进来以后,好像没有一个平台能够做一个真正由中国人去了解的日本,这个主编是我很好的朋友,我们在谈的时候就把这个东西做出来,表示向中国年轻人持续报道和记录日本的文化,这也是我刚才所说的道理。如果说中国的文学在日本行销量没有像预期(的高),我就反守为攻,日本的东西进来,我来进行一个安排或者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是我们创这个品牌最大的初衷。
主持人:我倒是担心有一些民粹主义者,凡是看到跟日本沾边的一律批判,一律反对,牵扯到抵制日货,对日本进行宣战,您对这个怎么看?
毛丹青: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思想出现是当然的,我们不会否定任何想法。但是我觉得了解日本的这个事情要做得专,我觉得我们现在在做一个工匠的工作。我们不会在意人家怎么样批评,于是我会停止,不会,我们认准一根筋,而且中国人了解日本有一点也是我一直强调的,就是要有一定的排他性,你要有你的视觉。去年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拍了一个村上春树的“心象风景”。什么概念?我们追踪一个在世界上最有名的一个日本作家他19年的时光,他走过的河,去过的医院,上过的小学,看过的树,小时候玩的池塘,四个摄影师全是中国人,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在他小说里呈现的概念。我们在中国,在日本都做了影展,而且在我们的品牌里也做了大幅度报道,得到了中国和日本媒体的关注。这个就是来源于我刚才所说的由中国人自己,为了我们自己去了解日本,是为了增强我们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原来我是单枪匹马,一个人用各种各样的走来写日本,现在有一个梯队,我肯定是大叔级的人物,剩下都是80后、90后,我们有一个很好的编制,不断地做这类事情,会中国人为了解日本做贡献。
主持人:您的《知日》主要采撷其中哪些层面或者哪些角度?
毛丹青:文化。
主持人:文化中的哪部分?
毛丹青:包括艺术、旅游、摄影,包括文学,我总觉得日语里有一个词叫“永久保存版”。我们不是特别追求时效性,今天发生什么我们马上反应。我们讲事隔多少年的事,我们这期(专题)是讲一个猫,通过猫看一个社会。我的主编讲得很好,能够让猫幸福的社会一定是一个好社会。用这样的角度我们去打拼一个当今世界开放的空间,是这么一个想法。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您曾经说过“中日友好的桥梁不应该是单行线”。中日友好的关系应该怎样发展?您想给知日的青年怎样的建议?
毛丹青:中日友好不是单行线的道理。是要相互往来,你来我往才是对的。最关键还是刚才说的一个关键就是草根,就是一种民间的来往,有机会多看、多接触。还有一个就是要有比较大的心胸,能够接受一些东西,要大于表达一个东西,这是一个关键。最后一点,相信自己的肢体感应。什么叫肢体感应?比如我们在行走,比如现在有背包族,昨天我还碰到几个中学生,谈到去日本的事情,他们想去逛逛。这个非常好。你不用太拘谨,应该开放的去了解,而且现在信息来源的渠道已经非常广泛,更需要我们的思想多元化,了解日本不应该单一。
主持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只能聊到这儿,再次谢谢毛丹青先生,谢谢您给我们介绍了日本,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国家过去我们所不了解的侧面。我们中国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有网友在鼓吹(对日宣战),不论战不战,我总觉得知日比反日好。
谢谢大家收看今天的新浪网上大讲堂,再见!
毛丹青: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