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讲堂:杨志军谈西藏题材写作(3)

2012年02月24日14:09  新浪博客 微博
杨志军认为藏族文化是包容性很强的文化杨志军认为藏族文化是包容性很强的文化

  精彩语录

  西藏题材的作品,很可能给有些人是填补了时间的空白,给有些人是填补了精神的空白,心灵的空白。

  过去游牧民是逐水草而居,现在定居了,他舒服,我们不能希望看到逐水草的生活,而不让人家定居。

  藏民也应享受文明发展成果

  主持人:我发现书店里面,藏地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了。您怎么看待这种西藏题材作品越来越火的现象?

  杨志军:既然是越来越多,肯定是有需要。市场需要,读者需要。读者不需要,也没有这么多出版社出版这类书。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市场很多时候是需要猎奇的,如果仅仅在猎奇的层面上去展示西藏……

  主持人:你是觉得目前还停留在猎奇的层面?

  杨志军:很多是这样的,也不是精神的层面,是猎奇的层面,读者也需要去猎奇。这些图书还是有(不同)层次的,有些层次是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有些图书是满足读者的心灵需要。

  我们读书,有时候作为一个读者,很可能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填补我时间的空白,另一种读者不是,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填补心灵空白。这是两种读者。

  西藏(题材)的作品,很可能给有些人是填补了时间的空白,给有些人是填补了精神的空白,心灵的空白。

  主持人:有的人就是肚子饿吃点麦当劳就行,有的人要养生,吃点不一样的。(笑)

  您怎么看今天西藏包括社会、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等等(的变化),包括精神的层面?

  杨志军:我是很多年前去西藏,不断地去,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觉,(西藏)变化特别大。文明的变化不仅表现在都市,也表现在牧区。

  主持人:现代化的物质生活。

  杨志军:对。这个东西我是非常赞同,我们在享受物质文明所提供的一切……

  主持人:边疆人民也应该享受到。

  杨志军:他们也应该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一切。有些人更关注的是,是不是更加宁静了,天是不是还像原来那样蓝,我们的文化是不是有一定的缺失……我觉得是这样的,文明只要发展,必然要有一定的牺牲。过去游牧民是逐水草而居,现在定居了,他舒服,我们不能希望看到逐水草的生活,而不让人家定居。我们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好奇来衡量藏地的生活。走向文明,任何民族都有这个权力。

  主持人:这种很物质的现代化生活,会对人精神层面的信仰带来冲击吗?会剥夺掉他们一部分的信仰吗?

  杨志军:这恰恰是我现在思考的问题。世界上很多例子都是这样的,物质文明的到来会使精神层面的东西下降。大家都追逐物质利益的时候,一个人的精神肯定是很低下的,这是必然的。在藏地会不会也有这种情况?我当然不希望有这种情况,我希望它既是物质文明富有的,大家都能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很多好处,但是精神层面却越来越高。这只是一种期待,这种东西还是需要追问、寻找、解答。

  主持人:现在的藏地对中原文化的接纳程度?

  杨志军:现在是前所未有地吸纳。

  主持人:藏地吸纳中原文化。

  杨志军:之所以藏地文化保留这么原始、丰富,最大的原因是封闭。现在封闭逐渐打破以后,文化的交融非常频繁。而且藏族文化,刚才我已经讲过,是包容性很强的文化。

  主持人:它能接纳?

  杨志军:它完全能接纳。实际上它在历史上已经接纳过了。

  主持人:有没有通过接纳过程中消失自我?

  杨志军:有什么你说不清,你有什么自我,有时候接纳就是一种自我,交融就是一种自我。作为文化最有优势的就是杂交优势,文化的杂交优势,这种优势就是他的自我。

  主持人:您是正面看待这种交融的?

  杨志军:作为一个作家我正面看待这种交融,但是作为一个作家我还是有一种伤逝的感觉。

  主持人:仅仅因为怀旧。

  杨志军:不能因为我们有这种情绪而阻止文明。

  主持人:我怀念小时候我妈做的一碗棒子面的粥,但是你不能阻止我吃奶油蛋糕。(笑)

  杨志军:你回不到我们的从前,那种感觉。但是这种感觉虽然是一种很悲情的感觉,但是作为历史发展它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承认它的必然性。

  主持人: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儿,谢谢杨先生,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当今的藏地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您也跟我们分享了很多您创作的乐趣,谢谢杨先生。谢谢大家收看今天的新浪网上大讲堂。再见。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