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语录
我发现在所有的细节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精神潜力,我表达的并不是这场战争本身,而是精神潜力所迸发出来的张力。这种张力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世界需要的是什么,历史给我们呈现的是什么,当下需要的是什么。
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是枪炮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想聊聊您的新书,《西藏的战争》。看标题,很多网友不了解,写的是120年前的一场发生在藏地的战争。这段历史可以简单给网友介绍一下吗?据我了解,很多网友对这场战争了解不多?
杨志军:最直观的感觉,曾经有一个电影《红河谷》里面有表现。具体是怎么进行的,很多人都不太知道。
这个书里面写的是两次抗英战争,第一次发生在1888年,1903年又有了一次。我的书里面,把这10多年当中两次抗英压缩成一年的战争。但是历史的事件,历史的背景,包括当时因为这场战争所牵涉到的西藏政局的动荡,包括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英国人的关系,等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我更真实地表达那段历史提供给我们的思考。
我觉得这个战争之所以让我有兴趣去写,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有丰富的内涵,不光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更重要的是它有信仰的内涵。我们知道,英国人的国教是基督教,藏传佛教是保留最完好的佛教,这是精神冲突、信仰冲突。从这方面来看,我有一种表达、诉求,希望当前世界和过去的历史当中,所有因为宗教,因为信仰而产生的战争都可能化为乌有。因为西藏的战争给我们昭示,任何一种信仰之间的碰撞都可以达到融合。所有的信仰最高的层次都应该是在爱的追求,都应该是和平的理念,应该是真善美的表达,离开了这个就没有信仰可谈了。
所以《西藏的战争》,我最看重是最后一章和结尾,之前所有都是写战争曲折的过程,但是我希望写了这么多过程以后,就是为了引出最后一章,表达了我的信念。
主持人:现在的作品当中,您的虚构多一些,还是史实多一些?
杨志军:面对西藏历史事件的时候真实的东西肯定多,战争的进程打到哪里,什么战役,这绝对是真实的,书里面还有一个地图。虚构的存在于什么地方?比如说具体的战役,你怎么说,我怎么说,底层的藏族官兵是怎么打的,英国是怎么谋划的,这个肯定要虚构的,因为毕竟是小说。
主持人:写到英军入侵西藏,还有西藏反抗。这样的战争是为了经济,还是为了信仰,还是为了其他?“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是枪炮”,这句话又怎么来讲?
杨志军:决定这场战争有很多因素,首先是信仰的因素。
主持人:首先是信仰,而不是为了殖民者的掠夺?
杨志军:殖民者非常希望用精神占领西藏,为什么西藏反抗这么强烈,因为他们感觉是精神对抗,这是神与神的战争。不光是人的战争,也是神的战争。
主持人:殖民者不仅要掠夺,还要把信仰植入给我们。
杨志军:还有政治、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当时英国和俄国争夺中国的时候,都想分到更多的蛋糕,当时清朝政府无能为力,没有办法抵抗。英国人的目的就是占领西藏,遏制中国,从西藏再向内地发展,这是他的政治企图。
主持人:“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是枪炮”,这个我们怎么来理解?
杨志军:这是我写作这部书的可能最重要的一把钥匙。最后西藏人显然是输了,(英国人)一直打进来了,一直打到拉萨,西藏人经过了艰苦抵抗以后没办法抵抗,毕竟自己是火绳枪,人家是洋枪洋炮。但是决定战争胜负是信仰。为什么最后英国人撤离?所有给(西藏)的文化,都可以变成西藏文化的一部分,耶稣的造像都可以变成佛教的护法神,等等,在这种极大的包容力、吸附力面前,英国人觉得这种信仰战役是不可能战胜的,所以也就撤离了。最终的占领并不是武器、领土,而是信仰。
主持人:佛教本来是包容的宗教。我能接纳你,英国人(就)觉得自己很失败。
杨志军:所以走了,若干年以后,他们抢了寺院很多东西,很多年以后又送回来。为什么呢?他说我不送回来就会遭到报应。(这说明)他也无形中接受了佛教的信仰理念,他送回来也代表基督教忏悔的力量,最后两种信仰在很小的事情上融合。
主持人:在您创作之前,查阅资料,看到这些史实的时候,是不是也给您很大的震撼?
杨志军:是。战争的进程、战争的事件,很早就了解。为什么突然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呢?因为我发现在所有的细节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精神潜力,我表达的并不是这场战争本身,而是精神潜力所迸发出来的张力。这种张力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的是什么,世界需要的是什么,历史给我们呈现的是什么,当下需要的是什么。
主持人:所以您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当下我们需要什么,当今的世界需要什么。
杨志军:对。当今的世界需要什么?我们面对一个到处是战争的世界,这种战争很多是有信仰背景、宗教背景的,我想告诉很多读者,告诉这个世界,其实所有的信仰在它的终极追求上都是一致的。都应该有爱的理念,和平的理念,真善美的追求。放弃了这个人类信仰就垮了,人就跟动物一样了。不放弃这个理念,即使经过了战争,我们也会自动走向和平。
主持人:所以有人说各个宗教的领袖都是菩萨,都是度人的。把你自己想走的路想好就行,没必要排斥别人。
杨志军:对。
主持人:英国人虽然武力很强,但是在西藏其实挺失败的。相反清朝在西藏驻军应该很少,在北京修了一个雍和宫,还奉喇嘛教为国教,其实满族人信(喇嘛教)吗?不一定,他们更多地信萨满,但是为了安抚藏族,我可以奉这个为国教,这就是政治智慧。
杨志军:西藏经过了那么多曲折的历史以后,为什么依然在心灵上趋向于中国,就是因为信仰是统一的,不光是朝廷。当时的慈禧太后就叫老佛爷。
主持人:中国人骨子里面都沾点佛家的东西,(比如)行善……,都是从那里来的。
杨志军:信仰的联姻,把中国和西藏牢牢黏和在一起。英国人虽然侵略西藏,1949年以后,英国人可以说比较痛快地承认了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
主持人:但是英国人在这儿留了很多问题。中国和印度的边界问题,这是英国人最早留下来的问题,包括印巴分治,战争这么多年,这是他们干的好事,当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