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讲堂:杨志军谈西藏题材写作

2012年02月24日14:09  新浪博客 微博
杨志军做客网上大讲堂杨志军做客网上大讲堂

  2012年2月24日,知名作家杨志军(杨志军博客 杨志军微博)做客新浪网,介绍自己的创作经历,新作《西藏的战争》的内容与主题,并对藏地文化与社会发展等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视频——杨志军谈西藏题材写作

  精彩语录

  我离开青藏高原到青岛定居以后,有远观的效果,看得非常清楚了,像油画似的,看到真实的东西。身在其中的时候不感觉到已经失去了,没有乡愁、怀旧、思念。现在离开了,怀旧也来了,思念也来了。乡愁是作家表达的动力。

  离开高原后对西藏有了乡愁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讲堂主持人尹俊(尹俊微博)。今天请到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聊聊有关西藏方面的文学创作。著名作家杨志军杨先生,欢迎您。

  杨志军: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大家比较熟悉的杨老师的作品,我简单说几部,《藏獒》、《伏藏》、《西藏的战争》,最近的作品当然是《西藏的战争》了。我回顾了一下杨老师的创作,您多年前就开始写作了,当时西藏题材占得少一些,《环湖崩溃》、《失去男根的亚当》等都是您过去的作品。让你回顾一下您的创作历程,您会怎么来回顾呢?

  杨志军:其实我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在西部,两个系列,一个是荒原小说系列,一个是藏地小说系列。荒原小说系列主要描写的是汉族在西部的生活。藏地小说系列以藏族生活为主的。

  主持人:比较早的时候写的是荒原题材,现在逐步转到藏地题材上来了?

  杨志军:对。藏地题材,藏族和藏族文化的题材。

  主持人:这也是很多人比较感兴趣的。这么多作品都是跟藏地题材有关的。他们想问的是,为什么您的创作越来越对西藏题材情有独钟了,是不是跟几十年的生活经历有关联?

  杨志军:我在那个地方生活,有那么多情感、生活的积累,这个积淀必须到一定时候才可能有迸发。西藏是这么一块地方,不仅神秘,有那么多丰厚而我们大家不太了解的文化背景和信仰背景,这需要积淀之上的思考和挖掘。起码对西藏题材的发掘,意味着我作为一个作家比较成熟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我过去可能仅仅思考一些故事、人性的表述,现在更多思考一些精神的表达,灵魂的存在,或者是信仰的追问等等这些问题。

  主持人:我不知道您早年在藏地,当然也包括青海,是从哪个年代到哪个年代,现在创作藏地题材的作品,是不是也会去哪些地方,再次给自己一些创作的灵感?

  杨志军:我1955年出生在青海,小时候就待在青海,而且经常跟着父亲下乡,后来我在草原牧区做记者。现在我离开青海在青岛定居,但是每年都回去,我母亲和其他的亲人都在那地方,我每年都去探亲,当然还去很多我曾经去过的地方,尤其是牧区,有些牧区我自己生活过,而且以后多次去过,以后每次去都特别新鲜,让我激动。

  主持人:认识的层次不一面,早年可能是在当地生活,现在逐渐往形而上的层面,精神的层面,(逐渐加深)对藏地的认识。

  杨志军:对,这是一种挖掘,挖掘生活。挖掘小说,就是挖掘作家自己。自己有多么深厚,表现的生活就应该是多么深厚的。

  过去我们可能不具备那样的智慧,那样的思想。去面对我们天天看到的生活,我们忽略了很多东西。现在看来,尤其是我离开青藏高原到青岛定居以后,有远观的效果,看得非常清楚了,像油画似的,看到真实的东西。身在其中的时候不感觉到已经失去了,没有乡愁、怀旧、思念。现在离开了,怀旧也来了,思念也来了。有时候文学最终的表达是永恒的象征,所有的作家都多多多少带有乡愁。乡愁是作家表达的动力,离开以后乡愁自然而然就有了,文学就有了。

  为什么我现在一直在表现西藏题材的人物,《藏獒》、《伏藏》到《西藏的战争》,每个作品名字里面都有藏字,说是杨志军的“三藏书”,不仅是三藏,我以后还会继续表达下去,为什么这样面对呢?越面对它,越怀旧,越去用乡愁的感觉揣摩它,这个东西越来越多。

  我们挖掘生活也是挖掘自己,作家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有什么样的气质,什么样的水土把你喂大,作品里面必然产生什么样的气质。作家的气质和作品的气质应该是一致的。

  主持人:您的藏地题材的作品中,融入了很多个人的感悟、经历或者说是认识。

  杨志军:对。这个很重要。个人的感悟就是最独特的感悟。比如说有些事件大家都经历,那是大家共有的财富,如果我们面对这些可能会失去作家的独特性。而我呢?我面对更多的是我独特的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感悟。

  比如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关注得比较多,也比较早。还有,我对藏民心态的挖掘,再一个对西藏文化的挖掘,西藏文化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藏传佛教,面对这一片精神天地,这片信仰天地,如果挖掘不仅是作为一种崇高的信仰,更作为世俗生活精神指南这么一种东西。我们面对的时候,可能会让一个作家感到他面对的东西是美丽无穷的。

  主持人:您会不会觉得汉民族的人口(比较)缺乏信仰?

  杨志军:这肯定是这样,这是不争的事实。

  主持人:觉得他们活得没有方向?

  杨志军:精神空缺。我们缺少灵魂。我们做许多事情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我们也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并不知道终极的目标是什么。

  主持人:但是要追那些东西,名和利。

  杨志军:对,往往我们陷到名利当中,陷在世俗纷争当中。(其实)人最终需要的并不是这些,是精神、信仰。但是西藏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让我们面对、挖掘。这种信仰对我们来讲,对现代人来讲,肯定都是一种非常好的精神资源。

  主持人:您是我面对的第三位藏地题材的作家,我感觉藏地题材的作家身上有一股不一样的东西。低调、淡定,但是又有很精神层面的东西,旁人能感觉到他脑子里面想的不是市场,要出版多少书……是不是意味着你们多一个时空的世界,在思想上面,会比旁人有更多的乐趣?

  杨志军:多一个时空的世界,这个表达非常的准确。我们也在思考市场、读者,因为你不思考读者,抛弃读者就等于抛弃作家的生命。但是我们更多的时候会思考什么呢?我缺少什么,再就是思考读者缺少什么,读者心灵空缺的时候我们拿什么给他填补。我们面对西藏这块土地,面对西藏文化丰厚资源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东西都是现代人所缺少的,但又是现代人极需要的东西。我们应该有这种冲动来把这个精神的东西填补到我的空白里头,也填补到读者的空白里头。

  主持人:现在很多人能意识到我缺少什么,但是不知道缺少什么,属于无知的状态,这是很多人的通病。你到了青岛之后再跳出来看西藏,不光是西藏,包括藏地文化,包括青海这块土地,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或者更加全面的了解。您也说了,在您的心中,跟很多藏地文化的作家一样,有自己的时空,属于我们无法感悟的。

  您现在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所认识的藏地、藏地文化,以及您这个时空不被我们看到的时空是什么样的情况?您觉得西藏的地域文化、西藏的人,包括藏獒等等的事物,联系起来看,他们是什么样的特征?

  杨志军:首先它是我们的精神需要。西藏人有这么坚强的生命力,完全可以把它升华成文化现象,升华成一种信仰的表现形式。

  这种东西之所以有顽强的生命力,恰恰就是人类最基本的东西。但是我们意识不到我们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放弃了它,就意味着也放弃了我们自己追寻最终的东西。现代人生活比较现实、功利,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物质层面上肯定有更高的层面存在,就是精神层面。

  像我面对西藏的时候,我关注到更多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其二就是文化现象,文化现象不仅仅是我们所谓的文化符号的呈现,比如说喇嘛庙、经幡等等,更重要的是它日益变成我们的日常生活,我的一举一动都是信仰虔诚的表达,每天的生活,每一天的时间都是为了信仰的存在。这时候可能人的心态、活着的意义大不一样了。我面对西藏的时候,更关注的是生命的意义、人的意义在哪里,而西藏给我的可能比其他地方有更准确、到位的回答。

  主持人:所以藏地的人内心很纯净。不像我们这边脑子里面想很多,每天什么都想。那边你会自在一些、快乐一些、简单一些,反而能体悟到宁静中的快乐。

  杨志军:相对来讲是这样。当然你说任何社会,我们都不排斥文明对我们的改造,这个无法回避。我们也需要文明。但是相比较而言,那边的人更安静一点。(当然)也在变化,包括藏地生活也在变化,因为文明在发展。藏族人也需要文明的享受,所以也在变化。但是毕竟这种变化和内地的变化和世界性的变化还是有一定的反差。我们在寻找这种反差,在反差当中来寻找自己的不足,弥补我们的缺憾。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