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讲堂:刘仰讲宋朝政治文化(3)

2011年11月02日18:12  新浪博客 微博
刘仰对宋朝有很多向往也有很多痛惜刘仰对宋朝有很多向往也有很多痛惜

精彩语录

王安石更希望国家追求效率,因为他面临需要国富民强,有外部竞争,还处于战争状态,他希望效率更高,司马光那边希望更加公平,因为效率高可能会牺牲公平,他希望更加公平,其实是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一种分歧,而不完全是不同的利益集团。

宋朝政治能给今天很多启示

主持人:我们现在学的管理学都跟西方学的,咱们老祖先八百年前就有了,我们应该向古人多学一学,咱们祖先留下的东西精华挺多的,只是逐渐越来越失传了。律法说完再说说政治改革,大家都很关注的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因为司马光、苏轼等人进行反对,对王安石这个人的评价,现在看是有点两极化,有人说这个人也不咋的,有人说改革总是好的,失败了总是不好的。我不知道您怎么看待的?

刘仰:王安石改革的话题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王安石改革失败,如果我们只说因为司马光这种保守派反对他才失败,那我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王安石作为一个改革者,我们要从肯定改革的角度来说,他是没有问题的。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今天刚开头的时候就说宋朝的经济非常发达,我们讲到宋朝军事又很弱。

主持人:肯定是有地方出问题了。

刘仰:其实宋朝是一个高速变化的社会,它唐朝晚期到五代战乱到宋朝稳定,稳定以后社会高速发展,这个社会有一个非常快的发展状态,现在很多学者也说我们现在的很多所谓现代性都源自宋朝,换句话说宋朝跟以前的唐朝五代有很大的不同。到王安石的时候,宋朝建国已经相当长时间了,新的社会现实变化带来一系列问题,要改革是肯定的,甚至我们今天说司马光、苏轼等等这些人,他们也是同样要求改革的,比他更早的范仲淹,范仲淹在王安石前也有个改革的经历。

主持人:改革是个共识。

刘仰:对,问题就在于怎么改,因为新的社会现实,过去也没有见到过,过去也没有经验,既然过去没有经历过,没有历史的经验可以汲取,宋朝又面临一个内部高速变化,出现很多问题的时候,外部还有一个很大的军事竞争的状况。所以,大家会对于怎么改革产生比较大的分歧。所以,我们认识王安石改革,认识所谓保守派、改革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应该很简单地认为保守派就是不要改革,王安石就是改革,改革就是好,这个太机械化了。

主持人:王安石之所以失败,深层次的原因既然不是保守派的反对,您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刘仰:有一些改革政策的失误。我在这儿简单举个很小的例子,今天大家熟悉的一个东西叫国家粮食储备,在中国古代叫常平仓制度,在宋朝也叫广惠仓,什么概念呢?国家建立一个粮食储备,这样粮食储备在粮食歉收的时候,粮价可能会涨,很多人生活负担就加重了,国家用粮食储备,用比较低的价格来卖粮食,在粮食丰收的时候,粮价可能会跌,农民收入就会受影响,国家就用比较高的价格收购粮食,保证农民的收入。换句话说是一个调节的状况。

主持人:这跟现在一样。

刘仰:因为丰年和歉年一般比较常态,还有在大灾的时候怎么办呢?基本上无偿地开仓放粮,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制度。王安石改革有一个法律叫青苗法,青苗法类似于今天的农业小额贷款,春天的时候,农民因为青黄不接,他存粮吃完了,今年播种都没了,怎么办呢?国家给你一部分贷款你可以贷款种,叫青苗法,到了秋收的时候你再还。从概念上农业小额贷款挺好,我们今天也在做这件事情,这项政策为什么后来遭到很大的反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问题了。

主持人:我听说是强迫放贷。

刘仰:首先一个问题是强迫放贷,还有一个问题银行要放贷还要保证放贷的安全,万一收不回来怎么办?小额放贷经常会面临这个问题,在宋朝青苗法放贷的担保就是让富人担保,其实让富人担保也应该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它当时强迫放贷,强迫担保。这就变成我不想劳动,我贷了一笔款,反正政府强迫别人担保,我拿这笔钱明天就去戏院看戏,就赌博赌掉了,反正有人给我还,这就出问题了。

另外还有一个出问题的,放贷要有本钱,青苗法把它放贷的本钱用常平仓的粮食储备作为本钱,它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这个本钱不能亏。我刚才说在大灾的时候你要开仓放粮这件事就不能做了,因为你本钱不能亏。所以,后来常平仓功能的失去,使得救灾的功能大大削弱,这是青苗法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只能很简单地讲,政策失误,不能说它这个政策的初衷不好,初衷是好的,但是具体的细节上出了问题。

主持人:我要是司马光或苏轼,我也反对。

刘仰:不光是他们反对,欧阳修开始是大力支持的,后来欧阳修到地方当官以后他发现这个东西出问题了,他也反对了。

主持人:这些官僚也是文人,他们后来一些很损王安石的文章,说他很多天不洗澡,身上很臭,或者吃东西很大声音等等的。

我们聊最后一个话题,反对他的也好,王安石这一方也好,他们也算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吧,但是您好像说过,宋朝的制度或者它的政权的运作可以超越不同的利益集团,它不可能被某一个集团所绑架,您为什么会这么说?能给我们一些论证吗?

刘仰:我们就讲反对派和改革派的关系,我认为他们不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我觉得他们是对于国家大政方针不同的认识,简单地来说王安石更希望国家追求效率,因为他面临需要国富民强,有外部竞争,还处于战争状态,他希望效率更高,司马光那边希望更加公平,因为效率高可能会牺牲公平,他希望更加公平,其实是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一种分歧,而不完全是不同的利益集团。我们为什么说宋朝整个政治架构是一种超越利益集团的架构呢?我们刚才讲科举制度就说到他的官员来源是非常广泛的,宋朝从社会形态上除了皇帝家族,赵家那些皇族以外也没有世袭的特权阶层,你当了官以后后代可能就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人,那句诗不是宋朝的,是后来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主持人:阶层可以互换。

刘仰:而且官员来源非常广泛,不会代表某一个特殊的阶层。

主持人:谁都可以当官。

刘仰:另外你成为官员以后,你的家庭成员不能做生意,不光不能做生意,甚至你在你当官的地方你都不能买田买地,不能买房子。

主持人:所有权力寻租的机会都被杜绝了。

刘仰:苏轼在杭州当过官,他在杭州就不能买田买地买房子。我们讲很多年轻人当官了,二十多岁考上科举就当官了,如果你要结婚,你找了一个当地的大户人家结婚,你可能就得换,你就不能在本地当官了。

主持人:对,你有可能给你岳父家提供便利。

刘仰:对,所以,制度非常严,这个制度要求你整个官员阶层要摆脱(利益),它想了无数种方法,设定了无数种制度,要求你摆脱跟利益集团的关联。甚至我们举个例子,宋朝的官员尤其跟法律有关的官员,会见客人它都有规定。你比如休息日你可以在家见客人,平常你只能在办公室见客人,不能上酒店,上饭店见客人。休息日只能在家见客人,不能主动出去会客。它有各种各样的要求限制你。

还有一个,今天大家都在讲,包括美国“华尔街革命”的时候美国人也举个牌子“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其实就是从宋朝产生的。它要求官员阶层要遵照这个执政理念,范仲淹为什么被后世传唱这么多?(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希望摆脱利益集团的控制,做到超越利益集团的工作。

主持人:宋朝真好。(笑)

最后这个问题,简单概括说您的观点,从宋朝的国际环境来看,对比今天的中国,您觉得今天我们要不要富国强兵,如果要的话,应该怎么去达到富国强兵呢?

刘仰:富国强兵肯定是需要的,我在我的书里,我们对宋朝有很多的向往,但是我们对宋朝也有很多的痛惜。一说起文天祥、岳飞会觉得非常痛惜。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觉得它也是不够强的一个很不好的结果。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我们要富,也要强。

主持人:如何富,如何强,宋朝能给我们启发吗?

刘仰:所谓富就是共同富裕,在这儿确实没法展开了,清明上河图画的这么繁华的汴京的景象,画完以后没多少年北宋就灭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宋徽宗是一个亡国之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宋徽宗时代宋朝确实很富,但是贫富不均。我们后来也知道《水浒》里讲到蔡京等等这样一些宰相以权谋私等等,那个时候它确实出现很大问题了。所以,《水浒》(的故事)也在那个年代出现了。虽然你很富,但是你不公平,然后你还面临一个问题,如果仅仅是国内,那你去镇压,也许镇压完就完了。你现在还面临外部的战争状态,如果在国内因为不公平失了民心,当外部侵略来的时候,谁还给你勇敢打仗奋力抵抗?道理就很简单了。

主持人贫富不均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还有吗?

刘仰:财富的严重分配不均是很重要的一个,还有我们为什么而打仗的士气问题,应该为什么?换句话说当宋朝宋徽宗皇帝这么昏庸无能的话,要让老百姓为你卖命打仗很难的,中国老百姓很现实的,我们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中国老百姓为什么会激发这么强烈的精神?道理很简单,保家卫国,家和国是一体的,我要保卫这个国,这个国跟我家的利益,甚至跟我个人的利益是一体的。

主持人:国家利益和老百姓利益要统一。

刘仰:对,所以,跟刚才讲的贫富不均的问题是一个问题。

主持人:还是财富的问题,这是宋朝今天给我们的启示。

刘仰:我觉得宋朝给我们的启示很多。

主持人:时间关系,今天只能和刘老师聊到这儿了,有时间大家可以看看刘老师的作品,可能从您的书中,比如《超越利益集团》这样的书中能够更详细地去看看宋朝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跟刘先生聊到这里,谢谢您。

刘仰:谢谢大家。

主持人:再见。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