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日,知名专栏作家李开周(李开周博客 李开周微博)做客新浪网,介绍中国历史名人的收入、消费、理财等,并对经济观念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精彩语录
我是学工程预算的,整天跟数字打交道,每看一本书,每了解到一个历史名人,不由自主地去想他它是一个月多少钱,是不是比我收入高。
隐居是需要钱的,像现在还年,我本来在外企工作,年薪几十万,干烦了,想到老家养老。隐居的条件,有没有挣够养老的钱,有没有挣够给孩子交学费的钱,有没有挣够给父亲看病的钱,很重要的一点,有没有准备在你准备隐居的城市买房子的钱。
高收入的孔子与过得苦的陶渊明
主持人:亲爱的新浪网的网友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浪博客的网上大讲堂节目,我是主持人王莹。今天要和大家聊的话题是中国历史名人他们的经济生活是什么样,特别请到一位嘉宾,为大家介绍一下他,他就是著名的专栏作家,著有《千年楼市》、《食在宋朝》、《君子爱财》等著作,他就是李开周李老师,欢迎您李老师。
李开周: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李老师,您先跟我们介绍一下古人的经济生活是什么样的状况?
李开周:我先说我们看书,一般朋友看书他的兴趣在哪儿,比如我们看《孟子》,看《论语》,看《道德经》,我们关心的是这本书里讲了哪些大道理。
主持人:没错,道理。
李开周:但是我的阅读偏好,也包括一部分读者朋友的偏好,比如我看《论语》,在《论语》里孔子怎么活的,收了三千弟子,这三千弟子每年贡献多少学费?周游列国,游费谁给出?很多朋友读这个,对这个也感兴趣。问题是现在图书市场上更多是于丹老师的读论语,是南怀瑾老师的《论语旁通》,老子他说更多的是围绕着道理,围绕着精神方面的东西在转。很少有哪一本专著是谈历史名人,文化人,古代的政要,比如像曹雪芹、陶渊明、孔子、孟子、老子他们平时的收入是多少,他们靠什么活着,指什么吃饭,他们怎么养家糊口,很少有哪一个作者、哪一本书是谈这个的。我倒从小对经济方面的话题感兴趣,对历史的两个分支——经济史、生活史感兴趣。当然也喜欢里面的大道理,也希望能从里边得到一些精神层次的启示。(也)跟我的专业有关系,我是学工程预算的,整天跟数字打交道,每看一本书,每了解到一个历史名人,不由自主地去想他它是一个月多少钱,是不是比我收入高,都要想这个。(笑)
主持人:其实你看每篇文字,也要从文字背后挖出数字来是吗?
李开周:对。
主持人:对于经济生活有一个特别的偏好,特别是中国古代历史名人,还是您侧重看的书比较多的是历史名著呢?
李开周:平时看书,一个是这些历史名人自己的诗文,歌赋,还有历史学者给他们做的传记,年谱、年表这些东西。但是真正感兴趣的还是普通老百姓怎么过日子。为什么我专要挑出名人来写,因为他具有代表性,(大家)对他们感兴趣,我要写汉朝的张三、明朝的李四他们怎么过的,读者不会想到去看他。
主持人:还是了解名人,看那个时代,有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经济状况是什么样的。老师您在看到名人著作之后,您挖掘出他们背后有什么样的秘密,在他们生活方面?
李开周: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孔子,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他的经济生活,了解的也就两条,一个是他办过私学,收过弟子,数量是三千个学生。每个学生,每个学期给他交点学费,这个学费据说是束脩,把鲜肉做成腊肉,束脩就是十条腊肉,每个学生每个学期给他交十条腊肉。我们普通人,我们历史学界主流的认识就是(孔子获得收入)靠办私学。还有一个他周游列国,花了大半辈子的时间去卫国、齐国、陈国、蔡国,据说还去过楚国,带大帮学生,赶着马车,拉很多书,带着大量的礼物,是谁提供赞助?主流的看法他有一个很有钱的学生叫子贡,子贡出钱帮老师周游列国。这两个看法究竟符不符合历史事实呢?不一定。我通过研究,这么多年读书,搜集材料,考证,发现可能都不对,这两个主流看法都不对,应该是孔子自己有很高的年薪,
主持人:谁发给他?
李开周:他做过官,在鲁国做过卿,很高级的贵族,在卫国教过官学,在这两个岗位上收入都是很高的,比如在鲁国,鲁国国君每年发给他六万斗小米,实际上未必全部发成小米,当时春秋时期货币还不是很发达,国君给臣子发工资或者商人跟商人之间交易,很多时候用粮食作为折算的依据。比如我们说现在发钱,那个时候可能也发钱,但是把钱折算成粮食,那个时候中原地带主要的粮食作物还有当时人们吃的主食就是小米,六万斗小米折算成我们现在的重量就是90吨,一年90吨小米。
主持人:那绰绰有余,不愁吃了。
李开周:不管怎么算,相当于90吨小米,按当时人的饭量,春秋战国时的饭量跟现在差不多的,就是一年养活280至300个人,有一个人的工资可以养活这么多人,工资不低。他到卫国当教授,卫国国君发给他的年薪也是每年90吨小米,孔子在鲁国、卫国,不管做官还是教学,时间还是挺长的。给他后来周游列国打下了挺好的经济基础。
国家对他有赞助,政府对他有赞助,他的学生子贡对孔子是不是有赞助,我们是凭空想象,这个没有确切的文献作为支持。政府倒是确确实实对孔子(有赞助)。刚开始周游东周,也就是现在河南洛阳,还有去楚国、宋国、陈国、蔡国,政府都有资助。
主持人:他的收入水平在那个时期,是不是高收入一族呢?
李开周:是,还是挺高的高收入。我们看汉书还有《史记》,还有《孟子》这本书当中偶尔涉及到当时的先秦诸子像孔子、孟子、老子他们收入水平还有高级官员的水平,比如卫国的丞相一年多少钱,鲁国的丞相一年多少钱,通过比较发现,孔子的收入跟一个很大的诸侯国的国相水平是对等的,比当时的农民收入高出几百倍。
主持人:能不能想象一下,他这个行业在当时是相对来说比较赚钱的行业?搞教育。
李开周:也不是说所有的教育都赚钱,孔子搞儒家学派,还有墨子搞的墨家学派,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在后来的战国时期,孔子死后,墨子在世的时候,是最火的,他们的学生在各路诸侯国都是国君们争相聘请,希望他们的高足能到一个国家去,帮他们怎么强兵,怎么富国,怎么让贵族们,让平民们尊重等级秩序,维持等级秩序。从而能够保证这个国家稳定、安定、富强。应该说这两个学派给战国时期做的贡献是最大的。
主持人:与其说教育行业比较赚钱,还不如说做说客,可能收入更高一些。
李开周: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做幕僚,相当于后来做师爷。
主持人:很多朋友特别好奇,过去有一些比较有气节的名人他们可能不去做这个官,要从事自己喜欢做的工作,隐居山林,他们的收入来源应该靠什么呢?
李开周:隐居是我们文学史上最感兴趣的话题,好像很多大诗人,大文学家把隐居当成潮流了,包括政治家,也是一个国君上台,一个帝王上台,希望他那个朝代有一些很有名气的隐士能给他那个朝代增光添彩,也是政客们追求的,也是诗人们追求的。其实隐居跟文学史上描绘的有点不太一样,文学史上描绘的隐居都是很浪漫的,陶渊明隐居,王维隐居,都是很浪漫的,找一座山,山清水秀,或者找一个有水有草的地方,风水比较好的地方,人口比较稀少,有一块荒地或者自己开荒或者买一块地,搭几间茅草房子,平时想干活,拿着锄头到地里干一通,平时不想干活,找朋友喝一顿酒,是很浪漫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应该说每个隐士隐居之前都要想点办法先把钱包装满了,因为隐居是需要钱的,像现在,我本来在外企工作,年薪几十万,干烦了,想到老家养老。隐居的条件,有没有挣够养老的钱,有没有挣够给孩子交学费的钱,有没有挣够给父亲看病的钱,很重要的一点,有没有准备在你准备隐居的城市买房子的钱,都很重要。比如举个例子,王维隐居之前,通过做官(获得了这些钱),这个人很贪钱的。
主持人:这个有考证吗?
李开周:有考证,王维在洛阳做官的时候,很多他的下属给他送礼,送假山,送太湖石,送古书字画,高雅的东西,投其所好,他自己收藏,也倒卖,也赚了不少钱。他赚了很多钱之后,去终南山下,在陕西买地,大概买了几千亩,找人盖房子,盖了好大一片别墅。他晚年在他庄园里,就像英国、美国家庭农场一样,在他自己的家庭农场里隐居。他自己倒是挺浪漫,喝酒吟诗,跟朋友交往。但是他需要有一大帮佃户,他自己不种地,别人劳动,他在旁边歌颂劳动者美。我们看王维写的诗很高雅,他还信佛,好像远离红尘,但是他的经济来源是没有一点禅意,他就是大地主,但是这个大地主未必像刘文彩那种。(笑)
主持人:就是一心压榨别人的。
李开周:也未必是那样子,至少目前没有找到证据证明王维是恶霸地主。但是他自己,起码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是不劳而获,这是肯定的。陶渊明倒跟王维不一样,他是自己劳动,但是他隐居过得很苦,他没钱,做官时间很短,在彭泽县当县令,“不为五斗米折腰”,干了80多天就辞职不干了,没有领到一份钱。陶渊明做官是东晋,东晋的官场规则是做官按天给算工资,一天多少钱,一天五斗米,折算成粮食,是一天五斗,相当于20斤粮食。
主持人:一天20斤,也不少。
李开周:吃是够吃,但是要开销,那个时候官员坐轿,轿子是自己买,不是政府配的,官服有两种,如果在经济比较发达、上司比较宽厚的地方做官,官服给丝绸,给你布匹,自己做。如果这个地方比较穷,上司比较抠,自己专门买布,买丝绸定做一套官服,这套花钱。上任的路上路费需要垫付,然后国家给报销。那个时候官员真正收入很少,陶渊明一天五斗米,折合成现在的钱,一个月钱一千多块钱,连自己雇轿夫都不够,就相当于雇司机都不够。
主持人:相当于那个时候中等偏下的收入?
李开周:应该中等偏下,一个富裕的农民比他收入都高。一个月一千五百多块钱(水平的工资)没有拿到。东晋是按天算工资,但是发工资是每三个月发工资,他干了80多天,不到三个月,走了,一分钱没领到,做官前期投入花钱了,他当官是花钱的,靠走后门当了彭泽县的先令,在福州当太守的叔叔给他走后门,当县长,中间花了钱,没有领到一分钱就走了,回去耕田。当时农业产量很低,一亩地几十斤粮食,他还有五个儿子,一个老婆,家庭负担非常重。五个儿子多少有点弱智,不会劳动,好吃懒惰,也不会劳动。全靠陶渊明自己养着。陶渊明有一段日记写了,那时候他在外面给一个将军当师爷,他的五个儿子在家里整天睡懒觉。陶渊明给他五个儿子送了一个保姆,给他们做饭,给他们挑水,证明这五个儿子什么都不会干,连平时都需要别人照顾。这种情况下,别说用我们现在标准要求需要给孩子提供教育经费,给父母亲看病,买一套很好的房子,生活有保证,这个肯定做不到。当时的基本生活都保证不了,比如他喝酒,他很爱喝酒,他自己喝酒没钱了,就找朋友借,叫叩门求食,到人家敲门,有人吗,有人,能不能借给我二千块钱,很惨。那种隐居他自己很苦,他在诗里经常写道,“田家岂不苦”,就是种地哪有不苦的?当然也有不苦的,王维不苦,因为不是他自己种地,是别人种地。凡是自己务农的,耕地不是很多,亲自劳动,靠微薄的农业收入养活一大家子,肯定非常苦。这是比较不浪漫的隐居。不管是王维的层次,还是陶渊明的层次,真是不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