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讲堂:十年砍柴聊中国人进城

2011年08月29日17:21  新浪博客 微博
知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做客新浪网知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做客新浪网

  2011年8月26日,知名专栏作家十年砍柴(十年砍柴博客 十年砍柴微博)做客新浪网,介绍自己从农村孩子成为城市市民的经历,并对城市化发展、城乡教育、城市文化建设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视频——十年砍柴聊中国人进城

  精彩语录

  其实中国农民是个身份,而不是个职业。比如“农民工”,看起来很矛盾,怎么又是农民又是工人。“农民工”是偏正词组,进城当工人,但身份还是农民。

  中国很多孩子将没有故乡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浪网上大讲堂。今天要探讨的话题是进城以及农村子弟出路问题。请到的嘉宾是知名网络评论人、专栏作家,他的网名和笔名叫做十年砍柴,我们欢迎。

  十年砍柴:各位网友大家好,又在新浪跟大家见面了。

  主持人:十年砍柴不仅在网络上常有文章刊出,也不断有纸质著作出版,大家不仅在网上看到您写的东西,也能买到您写的著作。

  十年砍柴:我今天把这本书带来,这个书跟进城太有联系了。题目叫做《进城走了十八年》。我生下来就是农民,人家说18岁(之前)是个小孩,你怎么当农民?(其实)中国农民是个身份,而不是个职业。比如“农民工”,看起来很矛盾,怎么又是农民又是工人。“农民工”是偏正词组,进城当工人,但身份还是农民。所以我说18岁以前是农民,后来读书考上大学。

  从地理层面上说,进城很容易,买张票坐车就进来了,但从身份的意义上来说,中国过去几十年,农民要进城是非常非常难的。大概在2007年的时候,有一篇很有名的网文,我用了十八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大概是这个意思。

  主持人:我们从您在网络上被大家熟知的名字开始聊起,“十年砍柴”,这个名字怎么来的?

  十年砍柴:我在书里写到过。许多人问过我,你为什么用这个笔名?我说1999年学会上网,在BBS要注册ID,我想在湖南湘西砍柴,从6岁砍到16岁,因为那时候穷要砍柴来烧,我没想过要靠这个行走江湖。那个时候网上发帖的多半不是实名,以这个网名写专栏、写书,我不愿意改了,这算是我的无形资产吧。

  好多人问为什么要叫这个,是不是表示你要精卫填海一样,我说不是,就是砍了十年柴,就是记录乡下的生活。

  主持人:您在农村砍柴学习的同时,会有这样的事情?

  十年砍柴:现在农村小学很少有这种半工半读,我们那个时候的小学是五年,每天只上四节课,早上六、七点钟把牛放到山里吃草,然后到学校,上语文、数学,没有别的,然后吃完饭回来再砍柴,这种生活。我觉得知识量的获取跟城里比会有一点缺陷,但也没有太多的差别吧。

  主持人:现在很多农村孩子读书以后,逐渐从菜地里农田里出来了。我认识的这些,父亲母亲会下地自己不会了,有这样的情况。

  十年砍柴:这一代的农村子弟和我们那一代农村子弟最大的区别,主持人估计你也注意了,前不久全社会都在关注北京郊区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被拆掉了。现在基本上农村孩子两种生活状态,一种是跟着学做买卖的父母或者是打工的父母进城,他们上农民工子弟学校,他连方言都不会说了,更不用说干农活。他的身份还是农民,和城里的孩子咫尺天涯。北京市民的孩子可能在繁华的地方上学,再往前走不了几公里可能是农民工子弟学校。但是生活环境已经和城市隔阂很远了。还有一种是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生活。一个孩子成长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成长是很欠缺的。

  主持人:从您的经历有问题想追问,您早年十年砍柴,十年砍柴之后,您现在应该算是城里人,北京人了。

  十年砍柴:对,法律意义上是,因为户口什么的,老婆孩子都在这。

  主持人:真正意义上的北京人,都是父辈、爷爷那一辈变成北京人的。追溯都是外地人。真正的北京人,三代以前在北京的不多,很少。老北京这群人,他们反而其实越来越少了。您是怎么样从农村到的城市,然后变成一个北京人了?

  十年砍柴:我觉得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非常有意义的问题,主持人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一个人角色和身份的自我认知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以前几千年在中国是个农耕社会,那个时候进城是极少数。那是精英中的精英,考举人考进士做官光耀门庭,或者是少数做小买卖的进城,但那时的商业跟现在没法比,大部分的中国人是和整个家族住在农村。所以那时的进城是小部分的,那时候中国人的身份认知没有现在的纠结和惶惑,一举成名天下知,我通过科举考上进士,就是朝廷命官,过去叫“释褐”,就是不穿老百姓的衣服了,朝廷的整个制度设计使你感觉到我的身份彻底变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到后来现在不一样了,举恢复高考的时候,还有点现代科举的意思,考上大学跳龙门是国家干部。不仅仅是农民,比一般城镇的人高,比城镇考不上大学的人强,他已经是国家干部了。所以他一下就获得一种优越感,一下对自己的身份有认知了,我现在是国家干部,不仅是城里人吃国家粮。

  这十几年身份的转化、角色的转化是非常有意思的。现在不仅仅是像我这种大学毕业进城的,还有很多可能是通过打工等等进城,因为城市越来越大。现在中国城镇人口占到一半以上,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20%多,增加好几个亿,就在短短法人二、三十年时间内。

  80后的好一点,我们70后经常有点纠结,我在北京生活18年,大学4年,在城里生活22年。自己的孩子和家在北京,房子买在北京,身份证上写的北京人。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想,我真的是北京人吗?好像自己不是城市里的一员。原因是文化认知问题,沈从文先生是我的老乡,他19岁在北京流浪,他到死觉得自己是乡下人,这个就是他对城市的认知,觉得城市没有使他有归属感。

  我在城市工作,我在这里生活,如果不开口的话,也听不出我的口音,看起来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主持人:没有满口浓郁的京片子。

  十年砍柴:而我在城里一听到我家乡的人说方言,一下觉得亲切,会觉得拉回去了,这是一种幸福。我认为我们这代人是有故乡的人,有两个标志,一个是你有一段和你现在生活的城市有很大区别的童年的经历,你干农活、砍柴,在城市里不可能有。还有一个标志是有方言。

  主持人:有方言,一种认同。

  十年砍柴:恐怕以后中国很多孩子没有故乡,虽然他有童年。

  主持人:城市孩子成长方式接近了。您来北京有20多年?

  十年砍柴:我在兰州上大学4年,大学毕业分到北京18年。

  主持人:都觉得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见很多排外的东西是我们很难改变的,我有一天听收音机,主持人聊我是纯正的北京人,我身份证是110打头的。包括跟北京人聊天,他会说你是三代在北京的吗。

  十年砍柴:我前两天在上海的《东方早报》发了时评讲这个问题。我说近期发生城市的矛盾,像广州外来打工和当地土著发生一些矛盾,我说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的问题。有人说为什么农民工不爱这个城市,为什么农民工不讲规矩要插队。

  第一个原因是教育的原因,是贫穷的原因。还有是制度的原因。举个例子,我住的小区,都是大学毕业买了房子的。小区旁边现在正在修地铁6号线,有工地,小区门口有宣传栏,经常被农民工弄坏了。有的人就说这个人素质差。我说不是,最重要的是他觉得,北京的繁华、北京的秩序、北京的井井有条跟他没关系。

  举个例子,他如果回到老家,老家门口的树、老家门口的井,他会损坏吗?

  主持人:不会。

  十年砍柴:他觉得他小时候树给他遮了荫,他喝了井里的水。如果你要他们爱这个城市,你要让他们能够融入城市人的生活。

  主持人:我跟深圳人聊过,他说深圳上千万人,不把这里当作故乡,他只是觉得我是这里的过客。有深圳户口的人,都不太归属这个城市,你让他们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可能吗?

  十年砍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被贬官到岭南,最后被贬到海南岛,他贬到广东的时候写过一首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人心安,不是在一个地方随随便便就能心安,要有正当的职业,有保障有安全感,这样可以把它当故乡。

  这样看来,中国现在, 1978年20%的城市人口,不断从增长到到现在的50-60%,大批人进城没有归属感。也就是说无法“心安”,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不能算城市化,不是说简单的人走进城市就是城市化。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