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语录
不是说扩招不对,中国的高等学校招生总量应该增加。但是整个社会的公平制度没有建成,包括教育资源的分配,带来的就会是就业的不公平。会带来什么样的后遗症呢?一些优秀的努力的寒门子弟,他的努力被稀释了。
制度公平对进城者最重要
主持人:十年砍柴老师,您什么时候想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书的?
十年砍柴:说起来蛮有意思的,我进北京好多年忙忙碌碌打拼。我老做一种梦,一个就是放牛的时候,我小时候那头牛,经常出现梦境里,用犄角顶我的背,因为我跟它是六年相伴,后来它被卖了我哭了一场。那一场梦就是老是在考试,高考。这个卷子一条数学题我怎么不会做了,我在梦中明白,我好像考上大学已经毕业好多年,怎么还要考。后一个梦很多人有。
主持人:我每年12月份做大学考试的梦,然后我安慰,每次要自己开到自己,这个梦根深蒂固,每年12月。
十年砍柴:后来人家说,经常出现在梦境的,是对你的人生影响很大。第一是农村的生活艰苦它影响你,包括砍柴那个刺进了皮肉的痛。另外一种就是跳出农民的不易,改变身份的考试影响了你。
所以我讲,我说蛮有意思,我就把我当年进城前,那些少年、童年成长中的往事写出来,可能有点意思。我断断续续地写,断断续续地在新浪博客上也发了。发完以后,没想到引起了许多同龄人的共鸣。我以前写的书比如《闲看水浒》等都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东西,跟个人生活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我觉得个人生活没有必要跟大家说。
没想到我当时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发在博客上,很多网友特别是同龄人,有特别地有共鸣。包括我高中同学、初中同学也找到我,说你一定要写下去。一鼓励,写成了一本书,这本书销售了有一个月,很多人已经很多反馈。有的人说打印了我们一代人的记忆,(其实)没有那么高。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吗?跟我一样的进城的人太多了。
主持人:我的感慨是,很多大老板,全中国最顶尖的人,他在北京没有归属感,他也是这个城市的户口,大房子也拥有了,(但)他不觉得自己在这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就算你到这样的程度都没有。
十年砍柴:这种认同感,他是要一代一代地才能获得。我开始的时候很抵触这个城市,93年毕业的时候非常穷非常孤独。我经常走过街天桥上看两边鳞次栉比的高楼,然后车水马龙下面的汽车。我觉得我来这干嘛呢?这些繁华对我有什么意义?那时大学生有一个进京梦,你作为大学毕业生你进北京是最好的选择。符号性很强的,我不但留在城里,我进京了。我想难道我是因为这个让父母感到高兴吗?刚进来的时候生活压力非常大。
然后逐渐有朋友圈,成家,自己有了正当工作,自己事业上有小的成就了。感觉越来越好,北京治安好,尤其我们做文化工作的,这个资源是最多的。
但从心底里,没有觉得我完全是北京人,这个(感觉)恐怕留给我儿子那一代吧。
主持人:真的很难认同。您个人经历,您能够进城,更多是个人努力还是外界的机遇?
十年砍柴:我觉得两者不可分的,没有个人的努力怎么也弄不成。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大的制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大的制度环境面前,有时个人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
举个例子,不是说进城,六十年代中期,那么多北京人,伟大领袖一声令下,都去黑龙江农场去修地球去了。那里头有多少的精英,包括前不久去世的史铁生他是老北京人。就是说个人的努力在大的政策背景下,有时候是微不足道的。
那么我为什么能进城,我觉得感谢1978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对于农民来说是联产责任承包,地给自己种,吃饱了。对农村里头努力读书的孩子最大的益处是恢复高考。我记得我小学读了几个月的书,村里面的老头议论说,听说又可以进城赶考了。跟科举一样叫“赶考”。我震撼很大,我那个老师,上了我几个月的课。
主持人:同学比自己大一轮的都有。
十年砍柴:那个老师,上个我几个月的课考上了大学,当时在山村里是佳话,是一个奇迹。
主持人:(即将成为)公务员,一下当官了。
十年砍柴:所以我说,制度公平是最重要的。那时虽然农村考上大学是少数。我记得我小学同学,读着读着中学的时候中间辍学很多,70年代末 80年代初不是义务教育,必须要读完九年,很多孩子很聪明,家里穷不读了。初中三年又淘汰了,高中三年又没剩几个,能走出来的很少。
尽管如此,但候我一直觉得,在我们70后,在自己的少年时代所面临的环境相对公平。为什么?那时候大学难考,对农家孩子有个好处,一旦考上了有工作有保障。
主持人:国家养着你,吃皇粮。
十年砍柴:当时我们县一年考出去,包括大专两百来人。有的县委书记局长的孩子,也很优秀,考不上的,但毕竟是少数。多数官员的孩子考不上大学,只能找别的出路,当兵复员,或者招工,,再以工代干,他们的起点当然不如我们这些直接考上大学的。1999年扩招以后,情况就大变了。我不是说扩招不对,中国的高等学校招生总量应该增加。但是整个社会的公平制度没有建成,包括教育资源的分配,带来的就会是就业的不公平。会带来什么样的后遗症呢?一些优秀的努力的寒门子弟,他的努力被稀释了。
主持人:对。现在“考爹”“考爸”的。
十年砍柴:拼爹。比如说现在一个县高考考上1500个,农家孩子就是500个,没错,总量多了,那1000个家庭环境好,你找工作的话,原来这帮人是无法跟你竞争,他只能当兵。现在他跟你一样是大学毕业。
主持人:有那个本本有那个证。
十年砍柴:你想好的单位你能进去吗?前年有一个新闻,说人民大学的一个学金融的,人大是非常好的学校。到武汉给一个银行的支行当保安,大家觉得这个了不得了。后来我开玩笑说,他执勤的储蓄所里面坐的人,也许就是高职(毕业生),但是人家爹妈可能是那个系统的老职员甚至是高层管理者。
主持人: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现象。有学者说,封建制度延续上千年不变,为什么?科举制度。你不用去革命不用推翻谁你就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十年砍柴:农业社会里面,最公平的我觉得是科举。
主持人:虽然考的东西八股文很没用,但有制度总比没制度好。
十年砍柴:八股从明朝开始,近六百年明清两代。真正考上进士的人都是很聪明的。
主持人:很多是贫家出身的。
十年砍柴:八股是能考人综合能力的。在那个时候,宰相的儿子如果不能通过科举,那么他就不能当官,可以家里买很多地当土地主,没人挡着你。但不能担任“公职”。
主持人:这方面的公平太重要了。
十年砍柴:回到刚才你说的,一个当了15年的老师感叹寒门难出贵子。寒门出贵子当然很难。包括古代,穷人家供孩子读书多难,富人可以请好的老师,上天不公平,你生的家庭不一样,肯定难。难不要紧,要程序公平,让他感觉有盼头,你努力五分我努力十分。虽然我的家境不如你,条件不如你,起点不如你,但我比你努力,我智商足够高,我也能成功,这就OK。
家境完全平等是不可能的,克林顿是遗腹子,奥巴马是父亲老早走掉的非洲移民的后代。人家布什是三代豪门。
主持人:很公平都可以。
十年砍柴:他出身完全不一样,但他们通过努力可以走在上面。
主持人:我补充几个新闻,湖南某地考公务员,明确规定,父母是公务员才可以报考。后来说我们很公平,我们这些公务员在系统里很辛苦,所以他们的子女有机会是理所应当的。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些高中毕业生,到高中毕业不考了,他觉得我大学毕业去赚钱挣两千,不如我现在去打工赚钱。
从这个角度是不是意味着乡下人进城容易?
十年砍柴:有人问我进城真的那么难吗?和你们那个时候相比,进城是难还是易?从进城来说比以前容易得多,户口没有以前那么限制。在城里面给人端盘子干活也算进城,也能找到一份工作可以自己吃饭。
但是,当这些农村的后代进城以后,他所满足的不仅仅是就是我进城。他会有进一步要求,要求有什么?就是公平的制度。我孩子教育的问题、医疗的问题,将来养老的问题。执法的对我是不是更好一点、更人性化一点?他会要求这方面的。
所以整个社会往前走的,人的要求也是一点一点提高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80后、90后的农村的孩子,有人说娇气。像你说的他不可能像父母一样干农活,比如高中毕业打工,工资低他走了,太累他走了。他的父辈60后、70后或者50后,当时进城,比如说到广州打工,工资也比较低,工作条件也比较差,还能忍受,有人说是变娇气了吗?不,我说是进步。
他们在城里长大,信息发达,上网,自己有微博、博客,他心中的权利意识比他父辈强得多。他觉得平等的,我也是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过他们一样的生活,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