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讲堂: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2011年07月18日16:44  新浪博客 微博
宋以朗与陈蕙慧做客新浪网宋以朗与陈蕙慧做客新浪网

  7月15日,香港翻译家、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宋以朗博客 宋以朗微博),青马文化总经理兼总编辑陈蕙慧(陈蕙慧微博)做客新浪网,介绍张爱玲遗作的出版情况,张爱玲与香港宋家的交往,并对作品背后的张爱玲,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视频——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精彩语录

  我从爸爸妈妈跟张爱玲的书信里找了一些有关三人友情的书信放进了《张爱玲私语录》这本书里。除了里面的三个人(的个人故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什么是友谊?

    《张爱玲私语录》不讨论文学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讲堂主持人尹俊。今天我们要跟大家聊的话题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张爱玲,我们聊的是张爱玲的遗作的出版,以及她前前后后有怎样的故事。马上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今天网上大讲堂请到的两位嘉宾。首先我想隆重给大家介绍第一位嘉宾,香港翻译家,同时也是张爱玲文学遗产的执行人宋以朗,宋先生,欢迎您。

  宋以朗:新浪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如今我们网友能看到张爱玲先生去世之后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宋先生抢救出来的,所以我们才会有机会看到类似于《小团圆》这样的让我们大家重新再感动的作品。很多人说过去都以为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只有一次高峰,是她出国之前在上海那一段,后来发现她人生的文学巅峰有两次,一次是在上海这一段,还有一次是在美国,所以真的让我们又发掘和认识了另外一面的张爱玲。第二位嘉宾,张爱玲作品的出版方,青马文化总经理兼总编辑陈蕙慧,陈女士,欢迎您。

  陈蕙慧: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开始聊还是从《小团圆》聊起,我们知道2009年《小团圆》在内地出版引起很大的关注,我就是读者之一,包括宋先生写的序和后记我都读过,《小团圆》给我很大的震撼。在《小团圆》之后,咱们又相继出了哪些张爱玲的遗作?她去世之后被发掘出来的作品。

  陈蕙慧:《小团圆》之后相继有她翻译的作品是《雷峰塔》和《易经》,在这之前事实上大陆内地这边简体字版出了一个独立的自传性散文叫做《异乡记》,《异乡记》比较特别的地方是在台湾也好,香港也好,它收录在散文集里。可是我们研究过和讨论过后,跟宋先生这边也磋商,认为这部作品非常的重要,因为她谈到张爱玲到温州去寻找她丈夫的历程,所以《异乡记》独立出版了。虽然是小小的一本书,它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接下来是翻译作品《雷峰塔》和《易经》,这是张爱玲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由宋先生主导,由他精心地规划,我们跟他配合所出版的三本作品。

  主持人:是不是还有遗作还没有出现,可能还有待发掘的,大家可能期待还可以再继续?

  宋以朗:难说了。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了《张爱玲私语录》,刚好宋先生面前就有这样一本。《张爱玲私语录》是什么样一本书?我们知道张爱玲跟您的父母是很好的朋友,一直有书信的往来。包括《小团圆》也是,因为遗产是由您父母继承,所以书稿才会在您这边,《张爱玲私语录》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

  宋以朗:这本书我出版的理由,我觉得大家对张爱玲和我爸爸妈妈的友情不大明白,因为他们三个人都不刻意说出来,变成外面有很多误解。《张爱玲私语录》里面有四章,第一、二、三章都是我爸爸跟妈妈写的文章,有关张爱玲的。那些文章在香港台湾以前出版过,但是在大陆是找不到的,找不到的意思是说你上网是找不到的。我觉得应该出版给大陆的读者看一看。可是那些文章最新的都是1976年,以后还有二十年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从爸爸妈妈跟张爱玲的书信里找了一些有关三人友情的书信放进了《张爱玲私语录》这本书里。除了里面的三个人(的个人故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什么是友谊?什么是友情?我看了三个人的信,我觉得我没有这种朋友,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我非常感动,我希望大家都可以有这样的友情。

  主持人:这个友情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或者用几个关键词概括,您觉得会是怎样?

  宋以朗:比如说一个关键词“牺牲”,很多人看过之后他们都跟我说,一方面说张爱玲自私,明明看见我爸爸、妈妈身体不好,还是让他们她办事。可是你再看看我爸爸妈妈,当张爱玲要谢谢他们,他们都觉得不好意思,觉得这是应该的。

  主持人:互相的奉献。

  宋以朗:是,所以这是一个关键词。还有一个有关张爱玲后期的文学作品,看得出来我爸爸对她的影响是很大的。其实书里面没有太多文学的讨论,因为书信总共是四五十万字,这本书里我只找了差不多五六万字,有关文学的我没有放进去,其中有一点是《续集》的前言,我爸爸要张爱玲写前言,但是她写来写去根本是不对题的。我爸爸觉得唯有自己写了一篇,要求张爱玲去改。张爱玲的反应是很好,差不多,只是改了两个字。我自己做不到别人写一篇文章要我签名,我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我没有这种可以全部相信的人)。

  主持人:所以真的友情非常重要。而且您说了四五十万字书信里只挑了五六万字出版,也意味着以后会有别的侧重点。这一次侧重是友情,我们接下来有可能,或者有机会看到其他的作品。

  宋以朗:是的。

  主持人:我们过去认识张爱玲,只是通过别人写的传记,或者通过张爱玲自己的小说,自从通过您的发掘之后,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这样一个神秘的、传奇性的女作家了。这是我们很意外的一面,看了《小团圆》知道她的生平,看了书信会知道她怎么和人交往以及她的心态。陈女士,《张爱玲私语录》内地版的情况是怎样的?

  陈蕙慧:这本书我们非常地重视,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是张爱玲迷。作为一个张迷,从宋先生的努力里,我们看到可能是小说世界,虚构世界里的张爱玲。可是透过《张爱玲私语录》,我们可以直接从书信里的书写,以及张爱玲跟宋淇夫妇很重要一点是彼此心情情绪的互动。宋先生讲的是友谊的部分,但我觉得友谊的呈现还有一些其实是很不深奥,是日常生活的,絮絮叨叨的,闲话家常的,互相关心的,可能是身体的状况。事实上我读到后面这本书,我感觉像宋先生所说这是一本病痛之书,双方已经到了一定的年纪,身体的病弱,可是心灵上还能维持这样紧密的联结。因此拿到这本书之后,我自己想要呈现是一个长期的,一个很严密的,更深层的东西,采取设计的调子,我对这本书非常重视,我希望它有一点点是经典,稳重的感觉,因此它香港和内地的设计不一样,它是呈现比较热闹、温暖的。这本书非常希望让更多网友,更多的读者能够理解宋淇先生跟张爱玲女士这位优秀作家之间的情谊,我们请了台湾很有名的设计师设计了这本书。最大的不同大家可以看到上面的设计,这个设计是贴上去的,由我们编辑同事在一大张贴纸里把张爱玲信纸碎片撕下来是贴上去了,花了很大的工夫,大陆的朋友有福了,因为你买到的每一本《张爱玲私语录》都是独一无二,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一封张爱玲写给宋淇夫妇的一封信。

  主持人:我看到信上面的地址都是英文的,这是张爱玲的字吗?

  陈蕙慧:是的。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