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语录
你要明白张爱玲的遗产重要性不在她的钱财,而是文学遗产。如果那个遗产给了她的弟弟或者姑姑,她是明白他们是不懂得怎么处理的,她是要把她的文学遗产交给可以相信和懂得处理的人。
现在我出版了《小团圆》虽然有批评的声音,但是你可以想象,如果我去销毁了《小团圆》,可能批评的声音会更大。
张爱玲将遗产交给懂处理的人
主持人:张女士英文字母写得很漂亮,很美。亲笔的笔迹我们都看到了。说到这儿不得不请宋先生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父母当年怎么到了香港,怎么又跟张爱玲女士结缘了,成为了这么好的朋友了呢?
宋以朗:我父母是1949年从上海去香港,刚好在解放之前。1952年,我父母在美国新闻处做事,我爸爸负责翻译美国文学作品。刚好张爱玲到了香港要找工作,她看报纸上招募翻译海明威《老人与海》,她就去报名,我爸爸就是在这种情况见到了张爱玲。其后我爸爸入了电影界,他觉得张爱玲在上海也写过电影剧本,而且她是一个很出名的作家,我爸爸找张爱玲在香港写了几个电影剧本。当时对张爱玲非常重要,因为你写一本书不知道能卖多少,等于是一个赌博。可是你给电影公司写一个剧本,你还没有开始之前,他们会给你一笔钱,这个钱你是一定拿得到的,所以对她来说那是稳定的收入,对她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当张爱玲去了美国之后,你看《雷峰塔》和《易经》里她是用英文写的,但当时卖不出去。她之后要靠在台湾跟香港的中文书收入,她需要一个人给她代理,我爸爸就当了她的代理人,结果以后在港台掀起了张爱玲热潮。
主持人:看来张爱玲晚年的收入并不丰厚。
宋以朗:其实不是很丰厚,可是不可以说她没有钱。她生活的情况是她不要买车子,她不要家私,书都不要,她觉得买了这种东西她搬家是很麻烦的,就变得很复杂。一般人士有个问题,为什么张爱玲将她的遗产给了我爸爸、妈妈?
主持人:多深厚的情谊才能把我的遗产给我的朋友全家,你们继承好了,我自己完全没有。
宋以朗:理由是——我爸爸妈妈是两个人,你看书信可以看到,我妈妈是张爱玲最好的朋友,她们可能三十多年没有见过面,她们在香港是朋友,可是后来张爱玲去了美国。你看1990年代,张爱玲还给我妈妈写信说,昨天晚上我想起了以前的事,在我脑子里转来转去,对我来说我现在好像还在跟你谈话。虽然我们三十多年没有见,但是她一想起以前的事都是当时跟我妈妈在谈话。一方面,遗产处理的是给我妈妈,因为这个人是她最好的朋友。另一方面,你要明白张爱玲的遗产重要性不在她的钱财,而是文学遗产。如果那个遗产给了她的弟弟或者姑姑,她是明白他们是不懂得怎么处理的,她是要把她的文学遗产交给可以相信和懂得处理的人。这三十多年都是我爸爸作为她的代理,所以应该是最好的人选。
主持人:所以张爱玲是一个很聪明的人,认为我的遗产是文学价值,我要给懂得这个价值的人,而不是我的弟弟妹妹,可能他们不知道我这些稿子有多重要。
宋以朗:可是她没有想到,我爸爸、妈妈的年纪都不小了,她没有想到当他们都不在的时候会怎么样,可能她更没有想到今天会是我来处理。
主持人:您算是晚辈了,由您来处理,所以这是很多人的争议。你看你父母都没有出版,张爱玲好像自己也没有说一定要出版,或者一定要见光,甚至《小团圆》这个作品销毁,不许给大家看,但是您还是把它们都整理了。这是怎样的想法?当您陆续出版这些作品的时候。
宋以朗:我看了新浪微博看得多了,觉得有一件事你如果做了会有一帮人出来批评,但我不做就会有另外一帮人批评你。现在我出版了《小团圆》虽然有批评的声音,但是你可以想象,如果我去销毁了《小团圆》,可能批评的声音会更大。对于我来说,我不认为可以找到一个做一件事情没有人批评的方法,一定是会有人批评的。我的想法是,要自己做一件事,比如说出版《小团圆》, 是要自己看对不对?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你看《小团圆》的前言,我自己没有什么预设看法,我只可以说我看了所有的书信,我实在是找不出明确的指示。比如说1976年张爱玲寄手稿给我爸爸,只是说“请出版”,但我爸爸说,不可以。
主持人:其实1976年差点出版了。
宋以朗:不可以的理由不是说你写得不好,而是说你出这样一本书在当时台湾政治的情况下会影响你的将来。对我今天来说:这是什么理由呢?
主持人:当时您的父亲是出于保护张爱玲的想法,所以先不在台湾出版。没想到一放三十多年,最后老一辈的人都没了,由您出版。
宋以朗:还有《雷峰塔》和《易经》是英文,从来没有出版。我看到有两个稿子,我说怎么办?我可以上新浪网跟大家说,我手上有《雷峰塔》和《易经》,我看了觉得不怎么好,所以我决定不出版,(如果这样)我想我会被骂死了。大家会说你是什么人(有什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