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大讲堂:陶短房:太平天国真相(3)

2011年05月16日15:58  新浪博客 微博
陶短房对通俗写史有自己的看法陶短房对通俗写史有自己的看法

    精彩语录

    太平天国的刑罚非常残酷的。他的酷刑主要问题不残酷,而在于他的随意性,非常不尊重人的生命。洪秀全称“天法杀人,杀妖不可免”,问题是谁是妖,这没有标准,我说了算。

  太平天国有不少荒唐的做法

  主持人现代人来看,洪仁玕是好干部。接下来从书里聊一些具体写到的东西,书里写到女人们,您一开始就写到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的女人大概用了很多段落写的,有史学家根据这个,洪秀全80多个老婆,那个王60多个老婆,这都比清朝皇帝还多。这种情况人家说他们淫乱,到底太平天国领袖们真有这么淫乱吗?

  陶短房:话从两方面说,这种行为肯定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尤其跟普通的太平天国的小兵相比,小兵连自己本人的老婆都要等革命胜利才能团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有这么多老婆,肯定不合适。另外一方面,仅仅以这个作为淫乱的标志,应该是一种脱离时代的说法。因为本身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就是多妻制的时代。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说他这种做法农民意识很强烈,但是这种做法并没有脱离它的时代,只能说某段时间,某些革命派说洪秀全是先进的中国人,这是不切实际。

  主持人:他的农民意识很强。

  陶短房:管仲曾经跟齐桓公说,我这个人有很多毛病,我喜欢打猎,我也喜欢女人,我这样能不能当成霸主,管仲说没有关系,不当霸主的原因,不知道提拔人才,知而不用,知道这个人是人才,不敢用他,用他而复以小人参之,这些妨碍你成为好领导。如果仅仅是好色,无关紧要。康熙老婆,唐太宗,包括刘邦他们的老婆数量都超过洪秀全,洪秀全的问题不在于老婆多,在于他是老婆多的庸才,甚至是蠢才,这是他的问题所在。

  主持人:你还写到那个时候老婆多,是一个配备,要显示身份象征,他60,我必须比他多20个,否则凸现不出来我级别高。

  陶短房:因为洪秀全留下一些作品,洪秀全是很勤奋的作品,虽然文学水平不是太高,写了500首诗,专门写宫廷生活,宫廷生活单调乏味无极,板着脸去训女人。比如他说十该打,比如硬颈不听教该打。有很多的规矩,比如说你笑了,笑得太多了,就是嬉皮笑脸,要挨打。不笑,也要挨打。他有很多的规矩。我们要注意一点洪秀全的天朝没有太监,好像也没有宫女,他88个老婆,从现在他留下来的材料来看,并不是完全充当老婆的职能,甚至充当宫女的职能,甚至充当建筑工的职能,洪秀全是比较苛刻的人,宫廷有九重,第三重以内,男人就不允许进了。

  主持人:所以很多事都是老婆来做的。

  陶短房:他第三重到第九重的宫殿房屋框架都是木匠修好,抬到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由女官和老婆完成,更不幸接近完成着了一把大火,把造好的房子烧了,于是重新来了一遍。

  主持人:看来也是有原因的,这可能也跟农民有关,家里过去老婆下地干活又干嘛,觉得老婆多,不找下人。说完女人之后,说太平天国,官多,一个营里官比兵多,官多到底怎么回事?

  陶短房:前期就多,比如说太平天国第一个城市是广西的蒙山县,进到蒙山县之后,洪秀全发布诏旨,所有的营,不管官职,给两司马的衣服穿,(两司马)是最低的军官,管25个人,相当于排长。但是这个只是级别,级别相当于排长,但是实际上干的是小兵,也没有实权。这个不能算是官多。后期因为太平天国事业没有前途,为了振作士气,没有别的办法,早期可以说天父天兄,我们替天行道。但是待天父下凡的杨秀清被你们杀了。亲弟弟被亲哥哥杀掉,内斗,当时民歌说“天父杀天兄,江山打不通,收拾包袱回家去,依旧做长工”。在这种情况下,士气就很低落,他又没有别的新的号召给大家,就采取了这个办法,封官许愿。

  主持人:只是为了收买军心和收买老百姓。

  陶短房:另外一个层面,因为早期军权比较集中的,后期本身洪秀全没有什么威望,也没有早期像杨秀清这些人这么大的能力,唯恐有这样的权臣把自己架空,就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多封一些官,每个官带一些兵少一点,这样就造不了反,最后封得稍微多一点,封了2700个王。级别是,王底下有一级叫天将,天将下面有朝将,朝将下面有神将,神将下面有主将,主将下面有六爵,到第六级才是侯爵,侯爵下面是丞相,丞相下面还有六级官。我们目前看1863年,太平天国失败前一年的兵册留下来,很多丞相烧水做饭。比丞相低的工作,将军,他干什么都可以想象了。

  主持人:一层一层往上混,这些官听话,我今年是天将,明年就升到王了,他能够更好地服从洪秀全,出于这样的考虑。除了这个之外,史学家有酷刑,太平天国酷刑反人类反到一定程度,有点让人不可理喻的残酷了,确实是这样吗?

  陶短房:太平天国的刑罚非常残酷的。他的酷刑主要问题不残酷,而在于他的随意性,比如清朝,如果处于死刑,要报到刑部,由皇帝亲自勾决,有勾的,分留或者杀,如果没有勾的,到第二年秋天才去勾,除非是十恶不赦或者造反的,有就地正法,那是非常少的。太平天国不是,一个最小的两司马,刚才说的排级干部,就可以贴张红纸,上面写着“天法杀人,斩首不留”。有些杀人理由非常可笑的,下级见了上级跪地请安,如果没有跪,就杀。太平天国的官很多,小兵出门全是官,碰到没有跪的时候,就砍了。还有一条明文法律,天下只有一个大哥叫耶稣,除了它可以叫大哥,其他不能叫大哥,谁叫大哥斩首不留,一个人不小心叫自己的哥哥是大哥,也斩首。这样非常随意的,谁都可以去杀人。不是说杀人残酷,残酷清方也有,在于它没有规矩,或者规矩是非常随意的,非常不尊重人的生命。洪秀全不干了,在上面批复了一条,“天法杀人,杀妖不可免”。我杀妖不可免,我爱的是人,人我可以少杀,问题是谁是妖,这没有标准,我说了算。这个情况下,我叫我大哥一声大哥,这也是妖。

  主持人显然以杀人取乐,从某种角度满足自己的私人的欲望。

  陶短房:他认为严刑峻法更方便统治社会,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到19世纪,已经进入到国际公法的时代了,甚至连太平天国本身的人士当中有很多人已经理解到这一点。

  主持人:我听说当时有点天灯,刺字,种类还挺多,还挺动脑筋的。

  陶短房:这个都有流传的,点天灯民间早就有,刺字是古代就有,太平天国的刺字比较特别,给逃跑的人刺,把你抓来当兵,那不刺,但是你逃了一次,再抓回来,给你刺字。比如头一次逃回来刺字,太平,你再逃,又抓回来,太平天国,还逃,太平天国下面写的甘愿投诚,包打江山。有的逃了七八次,脸上能刺成看板一样。他们本来这样写,写着自愿投军,太平天国,包打江山,杀尽妖魔,不敢往清军投,但是清军也不是笨蛋,清军后来发现了,这些人为什么脸上刺成这模样还跑,后来总结刺字反而是清朝的忠臣,他跑,不跑不会刺字,刺成看板是大忠臣了,不但不杀,还优待。太平天国这个政策没有起到作用。

  主持人:刺字也失败了。还有一个问题,太平天国农民,农民挣了钱,得了金银财宝都喜欢埋起来了,南京人挖东西,最近修地铁,能不能挖出来?

  陶短房:比较困难,在天平天国攻占第二天,就问几个刚刚被抓住的太平天国的人,比如曾国藩派他的幕僚庞际云问李秀成,埋那金子能指出几处,李秀成干脆没有回答他的问题。我来看太平天国是不是埋过金子,肯定埋过,本身有圣库制度,就是搜集金银财宝。但是太平天国失败以后,还有没有这些藏金,够呛。第一太平天国围困了很长时间,从1862年底就开始围困,到1864年7月攻占。这段时间供应完全断绝了,剩下长江不到几公里的江面,还有周边一些地方跟外面接近。当时有清朝绿营的水军,他们做走私的工作,还有外国的轮船,出售粮食,还有军需物品。

  主持人:还是外强中干。

  陶短房:他是钱很多,这种情况下走私它的价钱跟普通的价钱不一样的,一袋银子一袋米,一条火药一条金。第二,太平天国陷落的时候,打了三天,能坚持到最后巷战的,都是死硬派的这些人,他们提出了不留片纸,不断在城里放火,相当一部分金银财宝被他们烧掉,最后能下多少很难说。再加说这些都结束以后,湘军在城里大搜十日,就算有一些,也会被他们挖了。至于清政府的档案里没有记载,挖走以后,绝对不会报档案,报档案就不是他们的。因为我们到湖南采风的时候,听到很多传说,很多人很穷的过去,回来之后就成了富翁,只能是抢的,这些金银财宝算到一块,就是数额非常大。

  主持人:您这两本书翻过,写了很多人,没有发现写过洪秀全,写得相对少一些,这是为什么?

  陶短房:洪秀全是很矛盾的人,前期基本不存在,长期以来,他是不是姓洪,他是不是有这个人,死了没有,都有很多记载,到了后期没有人不知道他存在,因为杨秀清死了之后,所有的权力都归于他,这个人前期完全销声匿迹,后期无所不在的人,很难写,篇幅太大,很可能我写完一本洪秀全,上下册都占满了。第二,因为研究洪秀全的人太多了,我暂时回避一下这个热门话题,找一些大家很感兴趣,但是研究的人相对少一点的人,有机会再去写洪秀全。

  主持人:现在通俗写史很多,自从有《明朝那些事儿》,就看唐朝那些事,宋朝那些事,一个朝一个事全出来了,另外有赫连勃勃大王写过《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等等,还有很多正统的史学家也写过这段历史,您也是太平天国的作者之一,有太平天国类或者通俗写史类的作者之一,您对目前的写作,包括通俗写史这块的写作,这种现象怎么看待?

  陶短房:首先从积极一方面来看,中国是爱好文史的民族,而且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不息,跟官史、私史,包括小说家言,跟民间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这个在几十年前因为社会转型,因为其他的原因中断了,现在能够捡起来,怎么说它也是一件好事,虽然它的质量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重新唤起大家对历史这段兴趣,本身是积极的。另外一个,良莠不齐,这个有各方面的原因,通俗写史有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通俗,一个写史,现在作者存在这个问题,通俗的人往往缺乏历史元素,历史专业训练比较强的人往往写不出通俗的东西,再加上许多出版社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像过去分工很细,现在出版社、文化公司分工不是太细,未必精通这个专业的人出这个书。还有出于商业的考虑,你这本书会热卖,给你签个八本,作者本身如果积累不够或者写得过快,到后来有强弩之末的感觉。

  主持人:历史都敢拿出来说事,20年前我们高考的时候,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许自己胡说八道,按书上背,多一个字少一个字都得扣分,完全怎么评价,历史书怎么写,就拷贝下来。现在谁都能说,谁都能写,某种自由带来的问题。

  陶短房:问题都是循环的,从专到博,再从博到专都是循环。这种通俗写史的东西多了以后,泥沙俱下,这个过程是难免的。

  主持人:我宁可多几个人说历史,别一种声音。

  陶短房:出了多了,写手多了,出版社多了,读者的选择余地大了,慢慢他的口味会刁起来,一些比较差的,自然就沉淀下去了。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跟陶先生只能聊到这里,非常感谢您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希望有机会,下次来,咱们聊非洲。谢谢大家收看,再见!

上一页123下一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