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网上大讲堂:仓央嘉措之歌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3日18:23  新浪博客
作家龙冬作家龙冬

  4月13日,知名作家龙冬(龙冬博客 龙冬微博)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编审王德领做客新浪网,介绍西藏的历史文化,传奇人物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并对仓央嘉措诗歌作品的内容、特点以及“伪作”现象等,进行了独到、深刻的分析。以下为访谈实录。

  访谈视频——仓央嘉措之歌

  精彩语录

  海明威在巴黎生活过一段时间,他晚年写了一本书叫《流动的盛宴》,就是一个流动的节日,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在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来,在你的心上浮现出来。西藏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它是一个节日,是一个不定期的节日。

  藏文化是既“轻”又“重”的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新浪网上大讲堂,我是大讲堂主持人尹俊。在上期节目中跟大家聊了新疆的文化,今天这期节目请到两位嘉宾跟大家聊聊西藏文化,同时特别聊聊西藏的一位诗人仓央嘉措还有他的诗歌。

  跟大家介绍一下今天请到的两位专家,同时是文化人。坐在我旁边的是知名作家,同时也是《仓央嘉措圣歌集》的译者龙冬先生,欢迎您。

  第二位请到的是十月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王德领,同时也是《仓央嘉措圣歌集》的责任编辑,欢迎您。

  王德领:谢谢,大家好。

  主持人:今天请到两位,主要谈西藏的文化。我了解到龙冬先生您懂藏语,而且跟西藏结缘很多年了。我们聊西藏文化,想从您的经历开始聊起。您大概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藏语的,怎么跟西藏文化结缘的?

  龙冬:好的。各位网友好,我是在1990年有一个机会到西藏工作,在去西藏之前,也在青海的藏区有过短暂的游历。到西藏工作主要是从事新闻工作,除了坐办公室,编发稿件,还有大部分的时间经常下基层采访。虽然办公室在拉萨,但是像日喀则、山南这些专区,要经常实地去跑。在西藏工作了有一年多,在1991年,我又回到北京。接下来这一年多的西藏经历魂牵梦绕,不能忘怀,非常有感情的。再接下来我参与组织实施过一个作家走进西藏的活动,组织了全国有7个作家,当时有扎西达娃、阿来、曾哲、彭建民、江浩等等作家,写一部关于西藏的书。再之后,策划编辑过《聆听西藏》文学系列丛书,还有《写真西藏》纪实丛书,也写过涉及到到西藏生活内容的小说作品和散文作品。

  学藏文、藏语,因为长期在机关工作,浮在上面,下乡的时候跟真正的老百姓在一起的时候会说得多一点,特别是离开西藏,回到北京,有些张嘴很快熟悉的反而又陌生了。说到藏文,这次翻译的《仓央嘉措圣歌集》也写到过,确实是比较偶然的事情,也是一次我和北京出版集团的董事长吴雨初先生,他也是老西藏,也是诗人,也是文化人,我们共同对西藏有很深厚感情的老朋友,我们在一起吃饭,接待一位西藏来的朋友的时候,他在饭桌上说到他在学习藏语。我是这么多年跟西藏的关系,但是我说实话,曾经想到过,但是十分地为难,也拿起过字母都学到过,但是频频都放下了。这次我就夸了一个海口,因为“酒壮怂人胆”,我说你能学我也可以学。没想到第二天一早,他就给我发来学习材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所以只好硬着头发学下去。

  主持人:也是一种缘份。

  龙冬:学下去之后,我学它做什么用呢?我又不从事西藏专门的工作或者是研究或者是什么,我也没有更多的机会再去西藏。我把字母很快学了,基础教材学了,接下来我想,总得要做点练习题,用什么做练习,深入一点?一下子就想到我最喜爱的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对于藏族人,在西藏的人和我们这些外来人到西藏去工作的,是不陌生的。仓央嘉措是西藏第六世达赖喇嘛,也是西藏文学史上非常有成就的作家。他的诗歌比较短,一般都是四句或六句,六句的很少,每一句六个字,六言四句,并且比较口语化。我拿仓央嘉措的诗歌做做练习。结果一做练习,翻译了几首之后,就发现不像是过去我所认识的那种情歌,所谓情歌不是泛泛的对高山的情、大河的情、江河的情,就是男女之情,好像不是。就这样,我就想干脆调个头,再读一点关于仓央嘉措那个时代的历史,相当于内地的清早期。读读历史,一看那个时代的背景,再结合他的生命历程,至少我自己感觉有点问题,前辈是不是在哪儿至少还有点不磨合。我忽然发现题目的翻译,原文叫《仓央嘉措语录》,青海有的版本叫《仓央嘉措古录》,后面有一个后缀是不一样的。青海的版本就是道情,录是歌的意思,道情就是宗教诗歌,或者说宗教小诗或者叫民谣,也是可以这么理解的。但是我参照就是庄晶先生整理的版本叫《仓央嘉措语录》,“语录”就是一个敬语,非常尊重的歌,我就索性挑了半天,叫《仓央嘉措圣歌集》。

  主持人:了解,从您的经历一直聊到仓央嘉措,也聊到您怎么跟仓央嘉措的诗歌结缘,通过您的经历发现您既在西藏生活过,看过西藏的自然风光,同时通过学藏语和接触藏文的文学,对西藏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西藏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带给您的感触或者感受是什么样的?借着您的眼睛和感悟去领略一下。

  龙冬:只能简短和简单地说一下真正的感受和感触。你去过(西藏)没有?

  主持人:我没有,但是我很向往。

  龙冬:尽早去,现在交通也很方便。西藏是这样的地方,我们很多去过的朋友,无论是短时间的旅行,还是在那里有过一定时间的工作,不在时间长短,离开之后,我们就想到,曾经海明威在巴黎生活过一段时间,他晚年写了一本书叫《流动的盛宴》,就是一个流动的节日,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在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来,在你的心上浮现出来。西藏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也是一样的。它是一个节日,是一个不定期的节日。这个地方的风光不用说,现在大家从电视、网络、图片都可以看出来,西藏的文化是博大精深,是源远流长的。所以我们对西藏的文化,说实在的,尤其对于我们这样的人来说,认识的,学习的,那真是皮毛都说不上的。民族是平等的,民族文化也是平等的,这不是按多少来划分,说少数民族是按人口比例来说的,文化不能这样量化。我特别希望没有去过西藏的,如果将来有一天,你要去或者你现在已经做好这样的打算,有这样的理解,有这样的梦想想去的话,可以在去之前,多读一点有关西藏的民俗、历史、自然等方面的书籍。我想你在去了之后,再回来再看,更清晰。

  主持人:您觉得藏文化最吸引人的或者最大的魅力所在是什么?

  龙冬:它最大的魅力所在,真是一言难尽。我记得曾经有一位作家朋友写道,藏民族的灵魂是那样地轻,是那样的轻松,是那样的,不是轻浮,像云一样的。另外一位搞社会学的朋友他又提出,那你只看到了“轻”,你看到了它的“重”吗?我想西藏这个地方,它之所以神秘,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和常识的不够,所以才无法去解释,我们会觉得它是神秘,但是西藏是神奇的,这点它的自然就决定了,世界三极,它就是一极。其他的东西咱们今天不具体了,它的审美,它的民族各个方面,也是站在一个高度上。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重”字,大概包含哪些内容?

  龙冬:“重”字,这个民族的发展也很曲折的,厚重感,包括仓央嘉措生活的时代,也是矛盾重重的,我们对这些东西,不是很轻易就把它给解析了,不可能的。这是它魅力所在。

  主持人:藏文化的魅力,一个“轻”字,一个“重”字,若我们大概领略者,可能“轻”是指态度,“重”是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这是我的判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