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 > 正文
精彩语录
“玛吉阿妈”,我们说过去翻译成姑娘情人,我的翻译,我的理解就是顿悟,修炼观想的时候,心中浮现出来的一种形象,而这种形象不是局部的,是他非常完整的一种形象,是信仰。
把仓央嘉措作品当情歌是错误
主持人:刚才聊了这么多藏文化,接下来具体聊聊仓央嘉措,说到仓央嘉措,刚好借着这本书,责编也在,王先生您觉得像《仓央嘉措圣歌集》它的特点在哪里,或者,仓央嘉措翻译过来的作品给您怎样的感受?
王德领:我的感受,现在仓央嘉措从去年开始出了很多本子,非常流行,大家把仓央嘉措看作是写情歌的圣手,电影里也作为片头,不断地还有人来冒充仓央嘉措写诗。在西藏历史当中有这样,因为他作为以诗歌受关注的达赖喇嘛,还是第一位。在这种情况下,龙冬先生译本的特色,通过自学藏语、藏文,发现现在对仓央嘉措的诗是有误解的,把他作为情歌看,他写作是为了情歌,包括风流轶事,他从阅读大量材料,阅读了当时藏族的历史文化以及他在西藏的经历,和他对西藏文化的理解,再具体到他对诗歌原文的理解把握,他认为原来我们把它作为情歌的读解,现在流行的读法是错误的。他是借助情歌的方式反映自身的处境,和当时时代的矛盾做一个反映,他有很多影射的东西。
主持人:如果单从读者的角度或者编辑审稿的角度,看完仓央嘉措的诗之后,您的感受或者让您用几个词、一句话概括,给它一个批语的话,会怎么来评价仓央嘉措的文学?
王德领:我觉得仓央嘉措的诗歌写得非常飘逸,非常美,有点像日本的俳(pái )句,非常有智慧。我倒是愿意把它当做情诗来读,意境非常美,有点像中国的唐代还有更以前那些僧人写的诗,有相似的地方。
主持人:仓央嘉措的诗,大家都了解、我所了解的,就是“你见或不见,我就在那里”,还有“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相知”,就是大家都觉得非常受感动的……
王德领:非常空灵的。
主持人:这个作品就是仓央嘉措的作品,他的文学写得这么感动人,走进他的内心,这是不是跟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系?
接下来聊聊仓央嘉措的人生和经历。请龙冬先生谈谈,仓央嘉措到底是怎样的人,他又怎么会成为“情圣”的角色,怎么又会成为一个诗人的?您跟我们讲一讲。
龙冬:我最早接触和认识仓央嘉措的时候,也是把他作为“情僧”,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也没有佛教的信仰。另外诗歌从几种译本来看,大量翻译也是贴近于情诗,有点像内地的民歌或者说男女对唱求偶的情歌,通过这一次的翻译学习,我通过翻译,主要是学历史,我现在是这么来看仓央嘉措的。因为他给我们留下的生平文献是非常非常少的,我们要直接去寻找仓央嘉措是不可能的,但是他那个时代是大量地留下了很多的文献,还有各种记录,不说传说了。我们有的时候,比如说我举个例子,如果一个案件,非要求现场保护多么完好,你永远别破了,有的时候要举一反三,有的时候我们要有所广泛的参照。所以我对仓央嘉措的理解只能谈这一点。
我说仓央嘉措,刚才德领先生谈到诗歌的形式,一些美,确实是这样。但是在内容上,仓央嘉措,可以把他界定为一个现实主义的作家。他所描写的都是贴近他的生活,是一个“人”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宗教领袖的生活。他很年轻就圆寂了,因病也好或者谋杀也好,在青海湖边。在他有限的生命里,非常短暂的生命里,他的诗歌主要完成于他最后这几年,他所写的是贴近他的生活,他的梦想,他的回忆,他对老师恩师的感念,他的情绪,他的社会环境,还有宗教上的一些观想,个人修炼的观想,“玛吉阿妈”,我们说过去翻译成姑娘情人,我的翻译,我的理解就是顿悟,修炼观想的时候,心中浮现出来的一种形象,而这种形象不是局部的,是他非常完整的一种形象,是信仰。
主持人:也是很多网友在想,仓央嘉措写了这么多情诗,都是有一个对象,他一般喜欢第二人称“你”,是不是意味着他有着丰富的爱情生活?
龙冬:刚才您说到的那几首诗,举例的那几首诗,我们现在都找不到藏文,上网查一查,好像有今天的作者的。咱们现在可信的版本里,没有这几首诗,一个是“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还有“寂寞欢喜”,还有“最好不相见”,这些都不是(本人作品),应该算是冒名。
主持人:牵涉到伪作,仓央嘉措有很多诗,是他的名,不是他写的。
龙冬:是他的名,也不是他自己装上的,这么说吧,我也不说它是伪作,因为作品是真实的,我们说这是冠名或者冒名怎么样都可以。
主持人:托仓央嘉措的名写的诗。
王德领:中国古代有很多诗是托名做的,不一定是作者写的。
龙冬:我也是,原来在你们新浪微博,我也爱微博,在微博上,看到太多太多这个了,这里有一个朋友叫顾建平写了一篇文章,我忘记他怎么说的,总之是我没办法。我本来没想翻译,我只是想做练习,没想做翻译,最后逼迫只好把它翻译出来,大家看看仓央嘉措,在我之前也有人,很多前辈也翻过,但是翻得这么全的,应该庄晶先生翻过,可能还有一位,这次翻译力求语言跟咱们今天贴近,就是语义要清晰,读了不要说我们汉字读不懂了,那就麻烦。
主持人:说到这里,托仓央嘉措的名写的诗很美,大家挺喜欢。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看待托仓央嘉措的名所写的情诗,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不知道这个,两位老师怎么解答?
王德领:托名的写作,和仓央嘉措的诗歌还是要分开的。这反映一个现象,仓央嘉措作为诗人的形象,已经被广大的今天的读者发掘出来了,这种热情,对西藏文学的传播,这样来说,大家认为仓央嘉措是重要的诗人,在西藏文学市场。今天读者把仓央嘉措发掘出来了。冒托他名写作和他本人的作品之间有清晰的界限,读者可以做一个鉴别。这个版本比较好的地方,是把仓央嘉措的原作都找出来了,然后对应翻译。这个还是比较可信的。龙冬先生原来是著名作家,文笔非常好,因为我在编辑过程中,发现他的翻译真是非常地到位,注意到诗歌的特点,简洁、明确、准确,我原来也写诗,对诗歌的语言相对比较敏感。
主持人:同时我也想了解龙冬先生,现在跟前些年炒于丹似的,现在仓央嘉措是出版界的热点,大家都在出仓央嘉措的书,好像孔子之后就是仓央嘉措了,仓央嘉措的书现在市面上这么多,读者应该怎样选择、阅读和欣赏这些仓央嘉措的作品呢?
龙冬:仓央嘉措的阅读,首先要读相对来说真实的作品,不能说所有的仓央嘉措的作品,整理出来的,从藏文整理、从刻本整理出来的都是他的作品,我也不敢绝对这么。但是我们要做到相对比较真实地贴近他的。要翻译他。首先把这个工作做好。作为读者来说,首先要寻找这样的版本来进入。
同时,如果更有兴趣,要更想深入一些的话,还可以读有关仓央嘉措时代的历史,比如说蒙藏关系史,清初期西藏地方史,要了解他当时的时代背景。
接下来再有兴趣,还可以借助于自己观光旅游或者实地的工作体验,还可以慢慢发现一些遗迹,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文献的。就看个人的爱好的程度了。比如我们要读孔子,读《论语》,你读的都不是《论语》,(怎么)去了解孔子?这是常识。这次在网上频频遇到这种情况,很多网友说我不管他是不是仓央嘉措,他好就行了,就认为他是仓央嘉措了。这是两个问题。比如说我是说莎士比亚一个剧目写得不错,我说这是孔子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