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梁:《我的团长我的团》遇到的一切不顺都会过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7日17:04 新浪博客
图:
图:《士兵突击》中马小帅扮演者李梁

    精彩语录:

    我写了《奇迹——康洪雷和士兵突击》这本书我觉得我写的值了,如果这本书能够让灾区的人们看到,从而更加增加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我也值了。

    李洋:50年内《士兵突击》都将是一个经典

  主持人:李洋老师在咱们访谈开始之前您说这部戏可能50年中都是一个经典。

  李洋:对,今年刚好赶上中国电视50年,因为50年是一个大年,是很多专家学者进行历史总结和回顾,我们在4月18日在中国剧院搞了一个晚会,叫星星璀璨。这个晚会的音乐主旋律就是《士兵突击》的主旋律,这个就不言自明了,因为20年,有无数个剧本可供选手,可以选择《激情燃烧的岁月》的音乐,也很好,但是为什么最后定为《士兵突击》的音乐,作为从开始到结尾的贯穿主旋律?这是一个标志。另外,20年的纪念颁奖晚会上,《士兵突击》那么多创作人员获得了大奖,其中康洪雷就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当然兰晓龙也是。我刚开始见他还是有点疲惫,晒得黑黑的,我们俩拥抱了一下,什么都没说,因为我在筹这个晚会,也无法到前面去,但是我知道他的压力,我什么话也没说,拍了拍。在他们这样一个非常优秀的状态非常重要,创作状态、心态状态,这样一个作品能够赢得这么大面积观众的支持,而且在这么长时间,一年多还保持一个很好的吸引力,在中国50年的历史,你可能找不到第二个例子,关键你可以求证,你有比他更好的,但至少在目前我觉得没有,能够对这么大面积的民众,而且上上下下,包括白领,包括草根,观众是没有盲区的。

  主持人:谁都喜欢。

  李洋:对,全民喜欢,很多人喜欢。举一个例子,去年由于有这样一个戏的播出,由于有许三多的影响,踊跃报名参军的,很多人是因为看了这个戏。到部队之后搞新兵教育,问你为什么当兵,就回答因为我看了《士兵突击》,很多新兵的回答就是这样,非常具体。

  所以,这样一部作品可以由它的艺术魅力、思想魅力,有各种各样的魅力,为国防建设输送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的支撑,这是最重要的。

    张西:大家对康洪雷的评价出人意外的一致

  主持人:张西,你采访了这么多人,每个人对康导都会有不同的见解吧。

  张西:会的。

  主持人:你的感觉是什么样?他们都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张西:出人意外的一致,杂音不多。我对每一个人访谈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个人能说什么,因为我不跟他说课题,我只是告诉他我要跟他谈《士兵突击》,谈康洪雷,他说行。比如说李银河,大家都知道,你跟他一接触,或者一想象就知道,她一定会谈这个剧为什么没有女人,是不是同性恋,大家都会有这个想法。我就总想听到相左的意见,跟她一接触,她高度赞扬。我说没有女性的角色,这样一个剧完整吗?她说当然完整了,因为她突出的是一个战场上的兄弟情谊,而这是军队中最需要的。连她都喜欢,我觉得有点罕见。包括崔永元,嘴上说我确实不主张老夸康洪雷,我就以为他会说其它厥词,结果说来说去还是说康洪雷。包括像白岩松,冰灾的时候就用了不抛弃,不放弃,这次他从青岛一回来,一谈到灾区的事又说到不抛弃,不放弃,已经深入骨髓了。

  主持人:他来到这儿也说到了《士兵突击》。

  张西:所以,从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我不希望自己跳出来或者跳进去做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不是短期行为或者是短视行为,我是希望长远一点看待中国在这个时期出现的这么一个电视剧现象、观众现象、导演现象,我是想关注这一块,所以想尽量让它客观,我自己也不想太动情。但实际上在我跟每一位访谈的交谈当中,得到的惊人一致的看法,让我也不得其解,这就是结果。

    李梁:《士兵突击》还没演过瘾

  主持人:接下来请三位进行总结的时候,三位看了这部戏是什么样的评价?给大家概括一下,比如大致的方向是什么样的?

  李洋:对《士兵突击》的反响。

  主持人:还有咱们的导演康洪雷。

  李洋:我周边的都是军人,有首长,有周边的人,另外还有我们的士兵。士兵一边倒都说好。

  主持人:确实反映了部队。

  李洋:对。可能其中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军中的人群,包括小帅演的红肩章,这是从院校出来的,我们叫红肩章。包括像许三多,是从农村来的农村士兵。能够把军队的传统和今天的一种建设需要结合起来,而且塑造了这么生动的这样一群形象,大家都非常喜欢,也非常认同。我估计如果到部队基层去做问卷调查,看没看过《士兵突击》,我估计基本上应该是百分之百看过。

  主持人:演员怎么跟您反馈的?

  李梁:我身边的人反馈,都说你的戏多点就好了(笑)。都是这个反馈。

  李洋:有点遗憾,不够。

  张西:那就证明首先是看过了,然后才遗憾。

  李梁:觉得不过瘾,作为朋友、同事觉得怎么那么少,挺有人物,怎么没延伸延伸,我说人家戏就是那么多。其实在《士兵突击》之前有一版话剧,那个话剧我没有看过,但是我知道那里的一个一个形象也蛮突出的,但是和咱们电视上呈现出来的角色其实还是有不同的,舞台和电视还是两码事。

  主持人:戏不多没事,反正这个人物已经饱满了。徐雅雅也是“突迷”,其他的“突迷”是怎么看的?

  徐雅雅:首先我们全家,我们家是四姐妹,书里已经提到了四姐妹都喜欢。另外,我见过贺龙元帅的女儿,她喜欢看。包括黄鹤成家里的人也都喜欢看。这个李洋可能最了解了,这是作为家里的人。

  李洋:老革命的后代。

  徐雅雅:除了家里的这一圈,再就是年龄在这一段上,我最小妹妹在美国生的小女儿,10岁,马小帅是第5000名兵,她号称,十岁,在美国土生土长,他说她是第5001名士兵,自称是许二多。因为正好我妹夫姓许,叫许二多,也说明深入人心了。我身边警察的多,并不是他们不看,而是他们没有时间,我曾经写过一个维和警察赵晓旭,前一段中央台上了感谢中国。他像《士兵突击》的袁朗,我说你看过吗?他说我没看,有时间也要看,只不过警察和《士兵突击》也是相通的,只不过是太忙,没时间。

    众嘉宾向灾民和士兵送祝福

  主持人:节目接近尾声,最后请四位用简短几句话跟赈灾一线的士兵们,跟“突迷”说几句话。

  张西:我写了《奇迹——康洪雷和士兵突击》这本书我觉得我写的值了,如果这本书能够让灾区的人们看到,从而更加增加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我也值了。

  李洋:因为我昨天在上海看到了在前线赈灾的士兵,而且是第一波冲进去的士兵,我曾经在武警工作过,我看到我的战友们第一批冲进去的士兵,我曾经工作过,是我的老部队,第一个冲进去,我在此慰问战友们好,你们的身影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士兵突击》也是我们军队和所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的骄傲,我想《奇迹》是我们军队士兵的形象和我们观众一起打造出来的,也是张西记录了这样一个非常可贵的奇迹的记录。

  李梁:我最想说的是希望我们前线灾区伤亡数字增长的再慢一点,我们没有被挖掘出来的那些受灾的人们生命力再强一点,我们的子弟兵速度再快一点,让我们尽量最快地把我们目前的厄运能摆脱,让我们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或者说一种百倍的精神头去迎接奥运会。

  还想跟我的战友们在云南,还有《我的团长我的团》的那些战友们,我还想再老调重提一下,你们一定要注意安全。我回来的那一天,康导站在高处跟所有的人说,我们的李梁,那个角色也叫李梁,我本身也叫李梁,说李梁今天杀青了,很正式。我跟大家最后一句说的是,我们少年团长有希望,我也想说,我们永远是一个坚强的民族,我们有着坚强的意志,我相信这次《我的团长我的团》遇到了不顺,这一切一切都会过去的。

  徐雅雅:我妈妈是四川人,我用四川话说“四川的父老乡亲们,一定要顶住,前方的战士们你们辛苦了,公安武警你们辛苦了。我作为老公安,坚决支持你们战胜灾难!”

  主持人:再次感谢四位给我们鼓劲、加油,同时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让我们共度难关,谢谢,再见!

点击进入网上大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张西新作:《奇迹: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作家张西新作:《奇迹: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上一页] [1] [2] [3] [4]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