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康导和《士兵突击》都是奇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7日17:04 新浪博客

图:
图:著名女作家(blog),代表作有《中国打拐大案纪实》、《国家荣誉》等。

   精彩语录:

   《士兵突击》用这样一个故事,坚守了我们国家需要的精神,作为几千年的民族所应该坚守的最宝贵的精神、团结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等等,你现在听起来可能都是口号,但是在这个职业里不是口号。

    张西:康导和《士兵突击》都是奇迹

  主持人:我特别想知道你看完《士兵突击》之后最感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张西:应该这样说,我不是一个标准的“突迷”,我甚至没有完整看完,中间还跳了几集。但是因为我在电影学院学编辑学过三年,能够感动我的中外电影非常多,和它们相比《士兵突击》不是绝版,不是最好的,但是《士兵突击》在中国当代的影视文化当中,我觉得它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不仅是这个作品创造了奇迹,它有几个奇迹。一个是康洪雷本人他的作品也是一个奇迹。还有我们涌现出来的“突迷”现象,它更是一个奇迹。它的奇迹让我觉得没有这么多年来,可能我的阅历也比较浅,才40多岁。这么多年我没有看到哪一个电视剧作品出来之后能被那么多的“突迷”热泪盈眶的拥抱,甚至为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哎呀,那种真诚,最打动我的是这里面就不分老幼、不分阶层、部分身份,今天包括去买书的,也有60、70岁的很老的老头、老太太,还有5、6岁,7、8岁的小孩。见到王宝强都说三多叔叔能不能照张相,我真的很感动。尤其是以70后、80后居多,女孩子也很多,这样我很感动。为什么这样一个作品出来会引发这么多人的感慨?我们每个人不是说轻易就能流泪的,尤其是在当天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的社会,可是为什么大家一交流起来都在流泪?我觉得我们缺少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我们内心里每个人都有,都在埋藏着,被一个电视剧给引发出来了。从我来讲,我看到这样一个现象,我觉得这是一个信号,值得来解剖、来写。

  我担心我一个人的观点会埋没了这部作品,会对这部作品、这个导演有曲解,这样就像我刚才说的,我就和众多的人去交流,让他们背靠背地去谈,于是有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在大家没有见面的情况下,大家又产生了共同的话题,又产生了共同的新的认识,大家的心贴得更近了。无论如何它离不开6个字,就是不抛弃、不放弃。

  主持人:我们终于把这6个字给说出来了。

  网友:看了这部戏让我学会了不抛弃、不放弃。

    李洋:《士兵突击》坚守了民族几千年最宝贵的精神

  主持人:我们今天拿出来说这6个字可能很有现实意义,因为现在大家都忙着赈灾、抗震,这个时候不抛弃、不放弃也真的是最重要的六个字,也是我们很需要的六个字。下面要请教一下李洋老师,您觉得这部戏的精髓或者是所传达的精神是什么?在您看来。

  李洋:刚才在场外跟《士兵突击》几个热爱者在一块儿聊,跟徐老师一块儿聊,我也想这个问题,其实对《士兵突击》的认识过程,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一直是一个动态的,不是几句台词所能概括的,比如说非常被大众所熟知的“不抛弃,不放弃”、“有意义就好”、“活着就有意义”,非常经典的在媒体上反复被引用的台词之外。我觉得从军人角度,对《士兵突击》从最初到今天,有一点是没变的,就是我觉得它是对我们军人在整个国家当中的一个形象我跟徐老师讲,许三多也好,他的战友也好,你到任何一个国家,到强大也好,发达也好,不发达也好,你从军人的面貌就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形象、国家的力量,除了形象还有力量。

  《士兵突击》我们最初从原创的角度,从编剧兰小龙,包括导演康洪雷,包括制片人张谦,最原始的创作班子所想的始终没有变的就是中国军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这个东西可能我们作为一个作品,我们从今天的灾难,每年都有这样那样的灾难,但是在灾难的时候,永远有解放军的身影,这是一个。

  这次我也注意到,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很多老百姓也在讲,在期待着那道绿色的身影。

  张西:军人到的地方就有安全、希望。

  李洋:这也是由我们的职业决定了,危难当中你必须第一个献身、第一个到场、第一个要扛起责任。整个钢七连的这样一支队伍,在电视剧的平台上亮相的时候,从最初真的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观众给予这么积极的反应、积极的呼应,甚至给予了我们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评价。所以,《士兵突击》从开始到现在,我觉得它始终是一个精神之领。在中国文化到今天,精神的东西越来越少了,经济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我们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富裕,一方面变得越来越贫穷。我总在想,《士兵突击》用这样一个故事,坚守了我们国家需要的精神,作为几千年的民族所应该坚守的最宝贵的精神、团结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等等,你现在听起来可能都是口号,但是在这个职业里不是口号。我们穿军装的人如果把它变成口号,这个国家就没有希望了。

  这几天四川的地震之后,我们的心情实际上是非常沉重的,我今天凌晨从上海赶回来,落地在北京是两点多了,因为有这个《奇迹》的发布,我就赶回来了。因为我觉得为了《士兵突击》,也为了张西这么长时间以来对《士兵突击》所谓一个地方的作者,对于《士兵突击》的一个关注,表达一个由衷的谢意。实际上《士兵突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题材的剧,我觉得它是我们点燃了一团火,新浪网在地震之后,很快出了很多很多赈灾的行为,包括很多义举,我也很感动。我们其实万众一心,可能我们从个人角度,从各自的职业,从各自的一点一滴做起。今天张西书的发布,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发布《奇迹》,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跟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在特殊的时候,在全国人民关注的灾难,应该说是讲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地震灾害,超过了唐山大地震,这的确是带着非常沉重的心情,这几天每天都是这样的,非常关注前方,用我们各自的方法来捐献我们一点点的力量。

    张西:灾区小孩最想念许三多叔叔

  主持人:现在士兵正在前线赈灾,所以我们在聊这个话题,可能演过《士兵突击》的演员有更多感同身受的东西,你觉得《士兵突击》的精神,你演过之后可能对《士兵突击》的精神和士兵身上所有的精神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感触。

  李梁:我本身没当过兵,我就是正常的初中、高中、大学,从中央戏曲学院毕业之后,就直接分到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所以,对兵之前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几乎是不了解的,虽然军训过。知道教官大概是一个什么样子。

  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知道我接到这个角色以后到北京市特种大队,我们体验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去体验生活,每天跟兵吃在一块儿、住在一块儿、一起训练,这样才慢慢了解原来兵是这样,兵原来是这样的生活。当然了,真实兵的生活和我们艺术提炼过的兵的生活是有区别的,但是有一样是不变的,那就是目前来说像救灾,永远冲在第一线的是我们的子弟兵,永远有一丝的希望不会放弃,不会抛弃的,也是我们的兵。

  张西:老百姓很自然就把《士兵突击》的团队就看成是人民子弟兵的化身,包括昨天也有报道,刚才宝强在我旁边签书的时候也说,我得去灾区,有一个小孩救活了以后就问他,你现在总想什么,他说我最想许三多叔叔,然后说许三多来救我。实际上这个许三多就是解放军嘛。

    “突迷”徐雅雅谈士兵突击精神

  主持人:这也是一种精神,我们一直在说的不抛弃、不放弃,不知道“突迷”怎么看这种精神,或者怎么看子弟兵?

  徐雅雅:首先我当过兵,小的时候也有过军队环境,所以我对军队很有感情。现在我奇怪为什么有些年轻人不爱当兵,我当时编过一个“好男要当兵,好铁要打钉。天崩有元朗,地陷有高成”(笑)。我就觉得《士兵突击》这批军人是一座山,因为山是一个整体,由一块块石头组成的,而且每一块石头都很坚固。所以,《士兵突击》的精神其实是浓缩了我们军队这么多年来,它是通过训练,许三多如何脱胎换骨成为兵王的一个过程,用这个办法剖析军队的本质,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然后战友之间的感情。所以,我觉得《士兵突击》里面所体现的东西,其实也是社会化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倡导人和人之间的真诚,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就是信,这个太重要了。他们之间是互相的信任。比如许三多带回去谁的衣服来着,然后他哥哥穿上了,她哥哥许二和穿上了,许三多说这个我得还给我战友,许二和说还说给你几万块钱,连件衣服都不舍得给我,这就是一个信。所以,许三多要把这件衣服还给他的战友,这个战友无偿给了他20万让他度过灾难,许三多说我要用多少多少个月,土了巴唧,说要还那个帐,元朗又尊重他还帐的这个举动。所以,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人和人之间的帮助,《士兵突击》之所以产生广泛的意义,就是在拜金主义的交换,我怎么让你多出点,我少给点,这种欺骗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所以,为什么能够除了我们这些50、60年代的人,包括现在80、90后都喜欢呢?因为他们都不喜欢骗子,什么阜阳的大头娃娃,还有假针假药,还有假币、假酒,而《士兵突击》却强调了信。

  主持人:您说的也是现实意义之一。我们现在都会把《士兵突击》和目前的抗震救灾联系起来。

  徐雅雅:对,因为在座的这些嘉宾,天天在看电视,看着看着就掉眼泪,就是这样子。因为这次地震灾害是很重的,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破拆专业的,因为我还是一个退休警察,我也很了解我公安的战友,我又当过兵,又了解部队的战友。所以,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解放军和全国人民在一起,他们作为突击部队,在汶川县的前线,塌方、泥石流、余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发挥的精神很容易就使人联想到《士兵突击》,士兵,突击的这种关系。

点击进入网上大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张西新作:《奇迹: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作家张西新作:《奇迹:康洪雷和<士兵突击>》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