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不要用功利去引诱孩子学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8日17:12 新浪博客
林格:
林格:其实人格,就是我们想要打造一个人的人格,这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精彩语录:

   没有秘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所谓长大从责任心开始萌芽的,但是责任心不够,很脆弱,需要保证责任心健康成长,这个时候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需要惩罚,没有惩罚不可能是全部的教育,惩罚是很重要的方法,但是不是体罚。其实惩罚最好的方法是自我惩罚。

   不要让孩子的学习带有功利性

  网友:请问一下老师,小男孩到几岁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我的孩子不太爱学习,我要不要告诉孩子,只要学习好,什么都有了。

  林格:这句话不能告诉孩子,这句话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逻辑。因为其实全中国的家长,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是这句话都这样说。这句话的语法、描述都是一模一样的。

  主持人:书中自有黄金屋。可能从小传统教育都是这样的。

  林格:我老是担心很多的网友会认为,我们错误了关键怎么办?其实不重要,我是说最好能抓住关键期,心里有数。该干什么干什么,教育的作用不要夸大,教育的作用不能夸大,其实是要有在一定的范围内起作用的。

  主持人:像这个网友提的最简单的问题,一个小男孩自主意识出现在什么阶段?

  林格:三四年级,三年级是很微妙的一个阶段,我们发现经过调查发现三年级分化,出现厌学的情况最多。

    怎么看待赏识和惩罚

  主持人:这个时候也是快速的转变期。我想问一下,您怎么看待赏识和惩罚,特别是惩罚,因为惩罚会给孩子带来不快乐。

  林格:之前有很多的讨论,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教育有很多的方法,不管是赏识还是惩罚啊,很多啊。我觉得都可以使用,这不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关键是什么?我们怎样赏识,怎样惩罚。我大概讲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使用惩罚和赏识?是有原因的。跟我们讲的教育之道的主题是一致的。

  其实人格,就是我们想要打造一个人的人格,这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其实人格的构建有两个轮子,第一个轮子是责任心,第二个轮子是自信心。这是让人健康快乐的往前走,如果缺一个轮子,你的人格是不健全的。好了,责任心从哪里来,通常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他开始学会保守秘密了,他学会保守秘密的时候,他的责任心开始萌芽,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秘密的时候,这是一个好事情,不要干预他,而且你也没有必要了解他的秘密。因为他有了秘密以后,其实就是责任心开始萌芽了,特别是对自我的责任,对自我负责了。这是萌芽状态,很脆弱,很容易打击掉这个责任心。特别是父母没有掌握教育之道,很容易干预他,结果把责任心萌芽阶段抹煞了。

    没有秘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

  主持人:父母不能看孩子的日记。

  林格:没有秘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所谓长大从责任心开始萌芽的,但是责任心不够,很脆弱,需要保证责任心健康成长,这个时候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需要惩罚,没有惩罚不可能是全部的教育,惩罚是很重要的方法,但是不是体罚。其实惩罚最好的方法是自我惩罚,当你有内疚感的时候,你自己选择一个惩罚方法,我们要的就是他的内疚感,你自己选择方案,一二三,你自己选一个,自己惩罚自己。那么自我惩罚才是真正的惩罚,而不是你的打骂,呵斥,对不对。而且抓住了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让他学会自我惩罚的时候,他学会了内疚感,这种内疚感让他责任心建立起来了。内疚感帮助他建立了责任心,这个时候他的责任心就会往前滚动了。

  当然人格还有一个轮子就是自信心,这是跟我们刚才讲的主动性结合在一起了。因为一个人有了自信以后,才有可能进步。

  主持人:自信得靠赏识培养。

  林格:自信是人格的核心。主要靠赏识培养,但是不够的。这个概念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现在我们社会上流行的,流传的泛滥的赏识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现在的老师只会表扬人,其实学生很明白的,听一听,这种表扬听多了以后,就不以为然了。表扬听多了以后,不痛不痒。

  主持人:要真诚的表扬。

  林格:还不够,赏识是很高明的艺术,是自我赏识。

  主持人:孩子自己赏识自己。

  林格:这是最高明的。现在不同的时代可能不一样,以前我们老是去斥责,打骂,那时候要创造赏识,现在条件和环境变化了,我们的孩子现在不缺赏识,缺的是自我赏识。这个是有原因的,这里头要把握好这个度,把惩罚和赏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要纠缠我们是否需要惩罚,是否需要赏识都要。十八般武艺哪个都要,你掌握了方法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先从基本规律出发,掌握教育之道,心里有数了,就快乐了。

    父母亲教育孩子时如何进行角色分工

  主持人:有赏有罚,可以理解。爸爸妈妈在教育中,角色会有分别吗?父亲母亲在教育中承担的角色应该是怎么样的?

  林格:这个问题其实很尖锐,因为我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很多家长提问这个问题,其实他们的角色也是需要有分工的。我讲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现在父母亲的角色不清楚,让我们的教育很难受。

  主持人:所以父亲母亲得有分工的。

  林格:而且他们个人的品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要做的事情,父亲和母亲各自要做的事情非常少。不需要做很多事情,我可以打个比方,我觉得父亲就像山一样,母亲是一条河。河围绕着山走,那是一种基本的样式。就是父亲母亲的配合样式。山是什么?他很伟岸,很宽容,很强大,所以可以概括成刚、强、宽。

  主持人:男子汉的胸怀。

  林格:父亲最厉害的是宽容,一个宽容的孩子才可以让孩子崇拜。

  主持人:母亲呢?

  林格:母亲我觉得是柔、弱、温,现在我们观察一个现象,女强人,我们并没有其他意思,我觉得在家庭教育当中,女强人的孩子。

  主持人:受到影响。

  林格:为什么?因为女强人由内到外全是很强的,刚强的,其实刚强的结果是什么?孩子需要一个柔软的心。还有一个温,你要给孩子是一个温度,温暖,母亲要做的事情就是柔、软、弱。弱有的人认为是一个缺点,其实不会的,母亲绝对需要学会示弱,因为示弱才能让孩子相信你,依靠你。温就是他的心里要感觉到你母亲的温度。

  主持人:所以母亲是扮演一个抚慰者的角色,灵魂的抚慰者。我们今天时间接近尾声了,请老师介绍一下,最近有没有出书籍,写一些作品,接下来的时间网友自己找一些书去看了。

  林格:我觉得首先可以看一看我的博客。

    教育的具体方法需要教育者用心去体会

  主持人:新浪博客。

  林格:有很多很好的东西。新浪的文章都是比较考究的文章,不是我随便的日记,因为我不可能不断重复,所以每一个博客的内容不一样,新浪的博客相对来说比较精选。第二最近我写了一本书,我觉得值得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最重要的是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给我出了三本比较有意思的书,第一本是《教育是一种大智慧》,第二套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上下册,第三个就是《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其实这三本书是道,就是《教育是一种大智慧》是道,《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上下册是法,《决定孩子命运的12个习惯》是术。道、法、术,这个其实也是清华大学出版社,支持我们做养成教育国家学术品牌的一次小的总结。应该是道、法、术有一定的代表性。

  主持人:孩子不光学习,父母也要学习,学习怎么教育孩子。最后的时间,请老师回答一下网友的提问,我发现很多提问可以合并成一个问题。有一个小男孩不爱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讲,喜欢上网,喜欢出去玩,所以爸爸妈妈很着急,这个很多网友现在在问,他们家都有一个孩子上小学,我发现这个问题很相似,小孩的表现也很相似,老师可以概括和我们家长简单说一下。像这种情况父母应该怎么办?

  林格:这个提的问题没有问题。

  主持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林格:是没有问题,我觉得父母亲不要执著于教,很多问题自然就化解了。

  主持人:您的孩子就应该是这样的。

  林格:您真要理解了我刚才讲的教育之道,或者养成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体系,你会发现您的问题都可以解决,我其实提出来一个具体的方法,给你的只是参考,实际上你要是领悟了,我刚才讲的教育之道,那个方法你的肯定比我好,因为那个孩子是你的孩子,你比我更了解他。你的心灵更能够感应到他,所以你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我讲这个意思是说,我要引导大家领悟养成教育的基本规律,领悟了之后,你发现你没有问题需要问专家的,你要问我问什么?问规律性的东西。就是教育之规律,我们应该怎样形成自己的教育状态,怎么形成教育状态,我觉得很重要,因为确实要读一些书,第二确实需要获得高人的指点。读万卷书,高人指点,如果你掌握了。

  主持人:我也是有一个亲身的经历可以告诉给家长,其实我觉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也很厌学,那个时候我也很爱上网,可能我的父母也很头痛,这是每一个家长需要面对的阶段,家长需要认真考虑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到那时候这么具体的问题。

  林格:我可以提很具体的,但是没有必要的。你要有了平常心,你能放下执著,你可以随时演绎出无数种方法,而且比我的方法可能更生动。

  主持人:好,我们今天的时间到这里了,我们在大家预告一下,下个礼拜三的下午三点,不要忘了看我们新浪博客频道的首页,能看到林格老师的最后一讲了,我们下个礼拜三再见了。

  (本次访谈结束)

[上一页] [1] [2] [3] [4]

  点击进入网上大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