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格:用情感教育替代大脑教育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0日21:20 新浪博客
![]() 林格:心灵的沟通就是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精彩语录: 没有心灵参与的教育是空洞的,是假教育。你只用大脑教育孩子,这种教育甚至是无效的,再努力也是无效的。你不用大脑教育孩子的时候,其实心灵的沟通就是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要学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 主持人:这次有政协委员也说了,中国的孩子从小缺乏情感教育,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林格:我很赞同。我刚才已经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了这个意思,就是我们用大脑,没有心灵参与的教育是空洞的,是假教育。你只用大脑教育孩子,这种教育甚至是无效的,再努力也是无效的,就像你不会说英语,你说你大声一点,有什么用?不会说还是不会说。你不用大脑教育孩子的时候,其实心灵的沟通就是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所以,我们另外一位教育专家,跟我们这个团队,他的命题就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强调的就是要用我们整个情感去参与,不是用我们的大脑和知识去参与。 主持人:其实我有这样一个思考,不知道对不对。我们很多父母包括我的父母这一代,他们之所以不能够给我们做很好的心灵教育或者是心灵的沟通,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受到过同样的教育?可能没有学会怎么样跟孩子做心灵的沟通? 林格:是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变化的特别快,我原来是在国务院工作,原来从事教育、农业甚至经济的全国性的调研,我就发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模模糊糊隐约感到我们这个时代在拐弯。我想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社会,它都会有拐弯的时候,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个拐弯,既是机遇,但也是人心灵的一次挑战。在大拐弯的情况下,我们要怎样确立自己,怎么样找到自己的位置,怎样定位,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你就随波逐流了。随波逐流,因为人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你很快就被甩出去了。面对我们现在大拐弯的一个大时代背景下,其实给重要的是选择自己、确认自己,叫定位。定位的核心是定心,定心的前提是要有远见。 主持人:还是要考虑到你孩子60、70岁,70、80岁的样子。你真考虑到那时候,可能你教育你的孩子会心里更有数。要不然为什么要逼自己的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因为自己心里没数,孩子将来干吗不知道,就让你多学一点。这可能是现在很多父母非常盲目的一种教育。 我们今天进入到最后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说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其实有很多岗位是空缺的,但是大学生一走上这个工作岗位,可能很难适应,他跟社会脱节,这是任何一个大学生要走向工作岗位都有一个蜕变期,他要从一个学生转变成一个社会人,他要经过很痛苦的一个蜕变,这说明有一个脱节。您觉得问题出在哪儿?现在的青年人又缺乏什么呢? 大学生为什么会难以适应社会 林格: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体会,可能谈的都是我个人的感悟,都是分享。 主持人:您很谦虚。 林格:因为我们都是那样走过来的,扩招确实对现在大学教育造成巨大的影响,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但是负面大于正面,扩招我认为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步错棋,我比较敢说这个话(笑)。 主持人:可能有人会觉得中国的入学率其实跟美国有差距。 林格:看起来是搞素质教育,但是发动机没换,搞的车很大有什么用。 主持人:发动机还是那个。 林格:对,发动机还是那个,那个发动机并没有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去发掘人的潜在价值和潜能,尊重他的主动性,有健全的人格,有一技之长,又能够跟社会和谐相处的人才。发动机没换,再扩大也没用,可能马车越大,噪音越大。 主持人:我们换一个大的发动机不就好了。 林格:对,我们现在就在推动这个事。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教育家都试图在换发动机,就是不要去责怪体制,把我们的注意点回归到我们教育的本质上来。大学生适应社会,除了大的环境以外,当然作为个体来说,我想是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我们经常讲小孩的时候,我们人的竞争就是力气大就是胜利者。读书的时候,学习好就是胜利者。老年以后,看你有没有人格魅力,你就是胜利者。所以,我们看小孩的时候,核心竞争力是力气;上学的时候,核心竞争力是学习成绩;人老了以后,他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格魅力。我们走向社会,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是你能不能沉得住气。 主持人:怎么讲? 林格:走向社会的这个过程是必然的,你不能回避,老去回避,你都念研究生,然后念博士生,出国,然后回国还得面对社会,应该面对我们这个社会,社会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但是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坏,人必须面对社会,因为人是社会里的,越早提前进入越好,阵痛必须经历,因为那种阵痛就向蜕壳一样,蜕壳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自由。但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名牌大学出来的学生都没有达到沉得住气的状态?时代的背景不说了,关键是我们的哲学情怀和素养没有修炼成功。具体而言,我现在回溯到中学教育当中有缺失。我们做过统计,现在适应社会的大学生,两年之内适应不了的占40%多,经过检测,对自我的一个评价,还不能适应。后来我们就进一步研究,我们就发现他们在初中的时候,还有上高一、高二的时候没有进行理想教育,他的内心里没有给他埋下一颗种子。 主持人:那个时候的理想就是考入大学。 林格:对,可以跟基础教育的老师和校长探讨,为了对我们的孩子负责,家长也可以参考,初中和高中的上半期,有一个重要的关键教育任务是把理想的种子种在孩子的心田。 主持人:这是初中、高中。 林格:这是种种子,到了大学就开花了,因为大学里基本上处于一个游离状态。 主持人:让自己去生长了。 理想教育的三个现实层面 林格:走向社会以后就结果了。所以,能不能适应社会,从内在上来讲,是我们的理想教育有问题,就是在他最应该种下理想这颗种子的时候错过了,或者说你到了大学的时候再给他种,其实生长起来就往后推了,因为大学种,适应前三年,得先开花,然后再过三年才能结果。 理想教育我也可以简单说一说,理想教育不是一个空洞的问题,是分三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是生活情感层面,这个东西很强烈。比如财富、钱,或者是爱情,家庭生活很美满,这个东西很强烈,不要以为它是不好的东西,是很好的东西,但是不够,很容易把人腐蚀了。 第二个是职业理想,你将来要做什么样的工作。 第三个是社会理想,你不仅仅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不仅自己要丰衣足食,有一技之长,还得为这个社会做一点贡献。但是我刚才讲,光是最高的理想会是很空洞,是有机的,用下一个理想调节上一个理想的消极性去消解它,变成一个立体分层次的理想结构,这跟马斯洛理论没有关系,它是一个目标阶梯的问题。 主持人:老师,我们今天的讲座也接近尾声了,我现在终于知道很多大学生为什么这么郁闷了,因为你的心里没有理想的种子,而且很多大学生为什么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会有一个很痛苦的时期,因为你没有沉得住气,这其实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但是你为什么沉不住这个气呢?可能还是因为没有目标和理想。 老师的讲座是三讲,今天是第一讲,接近尾声了,给大家预告一下我们的第二讲和第三讲的时间,第二讲是4月18号的下午3点,同样也是在新浪的博客频道和新浪网上大讲堂的专题页面。在4月23号的下午3点,也是我们的林格老师进行第三讲。在这里我们再一次谢谢林格老师做客我们新浪,我们下周再见了。 林格:谢谢。 (聊天结束) ![]()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