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教育的秘密在于“三分教,七分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0日21:20 新浪博客
林格:在区域内实行放弃小考,然后把我们的重点转移到中考和高考上,这样教育改革才有可能实现。
林格:在区域内实行放弃小考,把重点转移到中考和高考上,这样教育改革才有可能实现。

    精彩语录:

    教育的根本在我们的教育者和老师的心里头,所以要养心。因为教育本质上是这样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映照和温暖孩子的心灵,不是用大脑。

    好的亲子关系大过所有的教育

  主持人:它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林格:是的,因为那么多聪明的人、那么多有智慧的人都曾经探索过,大家都想好的,它肯定是在这个社会的发展甚至是包括特别是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我相信肯定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所以,我反对现在把一切的责任都推到制度上,我很反对。因为我觉得这是教师和家长推卸教育责任的说法。其实教育这个东西根本在哪儿?在我们的教育者和老师的心里头,所以要养心。因为教育本质上是这样的,是用你的心灵去映照和温暖孩子的心灵,不是用大脑。我们现在应试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老在训练,老在用你的大脑教育孩子。从根本上讲,教育是心灵之间的沟通和感应,因为教育的实现,这个教育有没有用,有一个标准,就是你的孩子有没有感应到你心灵的声音和心灵的温度,如果感应到了,教育就实现了。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不会说,现在你看我们出了很多问题,比如网瘾,这个时代所带来很多变化,这是不可预测的,很多很多原因,你怎么样能够据一反三,以不动应万动,用您的心灵感应你的孩子。比如现在网瘾青少年,因为感应不到父母亲心灵的温度,找不到感觉,所以他的心灵,实际上都在我们的教育专家讲,他的心灵都在沿街乞讨,那能竞争得过网络游戏吗?自然到虚拟空间里寻找自我去了。他能感受到我们的父母亲、家庭是温暖的,特别是父母亲的心是温暖的,肯定愿意靠上你的心灵,不会去在虚拟的空间里实现自我。

  这个问题当然也是一个双刃剑,网络游戏的问题,其实现在确实有利有弊,弊是现在是整个社会争议很多。但是我观察,因为我们的网瘾青少年……

  主持人:他家庭的父母总会有些问题,至少我认识的是这样。

  林格:我们经常讲网瘾青少年是最聪明的人,但是他们的心里很凉,找不到依靠。我觉得这个问题出在哪里?毫不客气地说全部都出自家庭。

  主持人:特别有的父母觉得我很爱孩子,我对你这么好你还去玩网游,其实是自私的爱。

  林格:一开始我就讲了,你要是真爱,你是无私的话,你的心是温暖的,不要老用你的大脑教育孩子。孩子天天开心,天天跟着你在一起很开心,什么教育都实现了。所以,好多教育专家就讲,好的关系大过所有的教育。

    教育的秘密在于“三分教,七分等”

  主持人:就是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真的是很重要。其实很多父母很苦恼,我这么爱我的孩子,我这么想跟我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关系,但是我的孩子把心灵的大门都关起来了,不让我进去。

  林格:要转变观念,试图忘记你大脑的存在,不要用你的大脑去教育孩子。我们可以沉下来,用我们的心灵尝试着去跟孩子沟通,不一定要说话。所以,我们经常讲,现在的父母亲,一流的父母亲都是闭着嘴说话的,我们的话太多了,表明你的大脑用的很多,你在用大脑教育孩子,不是唠叨的问题,唠叨还是一个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是你不断用语言教育你的孩子的时候,其实潜意识就是你的大脑老在谋划或者计算、策划孩子,实际上这种教育是无效的。我们倡导的养成教育就是我们让他放下大脑,老师也是一样,老师在课堂上最厉害的地方不是用他的大脑,最厉害的地方是让他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应学生的存在,就不需要教了。所以,现在的父母亲和老师两个必须要学会,第一是要学会闭着嘴说话,尝试用你的情绪去感染他,让他感觉到你的温暖,教育就实现了。第二,陶行知先生讲的,做父母亲最好少一只手,我们老是多一只手,老是想帮他做什么,帮得过分。其实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比如他要撒谎,他要保守自己的秘密,他犯了错误会不断觉醒,这是有阶段的,他要阶段觉悟的。你过于干预他,就好象我们蒸米饭一样,我今天早上蒸米饭,我知道今天要谈这个问题,我就打这个比方。蒸一会儿米饭,就打开看看,没好,一会儿又打开看看,没好。告诉你,等你好了的时候,那个米饭已经夹生了。所以,有时要混沌一点来看,要少一只手教育孩子,你等一等。教育的秘密在于“三分教,七分等”。

  主持人:我们刚才在谈纵坐标,您刚才说横坐标还是不可少的,至少在目前。您觉得横坐标,咱们也提到了,目前来说培养人理想的状况应该是什么?

  林格:横坐标的问题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可能我不一定就有资格谈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悟,很愿意跟新浪的网友共享。

  我觉得最高明的应对应试教育的方法就是利用和超越中考和高考。一个孩子真正学习好的人是不怕中考和高考的,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学习的孩子,绝对不怕高考。

  主持人:反而很苦恼,因为我想学真正的知识反而因为我要用很多时间去复习这个东西,受到干扰了。

  林格:不是,我的意思是真正会主动学习的,而且学习效能很高,不怕考试,我们都有这个经历。到高三的时候,觉得每次考试都是展示自我的机会。

  主持人:对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确实是这样。

  林格:我内心主动在好学。

  主持人:我心里有底。

  林格:我愿意考试。那好了,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地去理解这句话,我们就利用和超越它。但是目前中国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统考,就是平时的平考,平考就跟蒸米饭揭盖一样,老去揭它。小考不断,小考是对素质教育的大敌。我倡导,建议有理想的教育局长,应该在区域内实行放弃小考,然后把我们的重点转移到中考和高考上,这样教育改革才有可能实现。

  主持人:我觉得校长也需要三分教七分等,因为校长心里没底才会不停地考。我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真的是这样,我每周有测验,每个月有月考,还有其中期末考,基本上考试对我来说就已经很疲了,这是我的一个亲身体验。但是这个考试有没有作用呢?我觉得不好说,真的不说好。

  林格:从客观上讲,适当地进行评价,我想这是得当的。但是评价的方法,除了中考和高考无法回避以外,其实我们还可以选择很多方法。我给你打一个比方,上次我在广东开全国升本教育高峰论坛,一个著名的教育家,这个教育家叫郭思乐,他倡导生本教育,他的理论很有可能推进中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他经常打一个比方,湖南人和广东人,农民养猪,养猪的时候要毛估一下,不会秤的,如果猪长的过程中,老是拿秤称,猪是长不大的,所以估一下就可以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用毛估的方法可能更加科学。

    如何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主持人:就是应该用这种方法。

  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有关于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或者是当前两者平衡的关系,特别是父母的角色和老师的角色。

  接下来再讨论一下现在的现状,很多学校里有重点班或者是快班、慢班,同一个区或者是同一个市里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还有比如说很多同学在学校里上完课,还有什么奥数班、加强班,很多这样的东西。您觉得有这个必要吗?或者它真的有产生的原动力吗?

  林格:这都是应试教育的现状所造成的。但我还是刚才讲的,要利用它和超越它。

  主持人:对,你得利用它、超越它,不能光排斥它,这是不行的。

  林格:对,就是要更搞一个境界来看。

  主持人:利用它,超越它,如何利用?如何超越?

  林格:比如有一个原则,得适合你的孩子。有一位老师,也是我最尊敬的一位教育专家,他的女儿,我们本身都比较熟,他可以找一个校长,比较熟的,可以到一个最好的重点学校上,但是这个教育家真是一个大教育家,他就问他的女儿,你愿意吗?他女儿经过进一步论证,他说我要进入这个最好的学校可能是倒数第几名,跟不上,会很累,就不去。这个教育家就听取了孩子的意见,而且也综合研究了一下,觉得我们应该倡导适合孩子的教育,你能不能把这个主动权交给你的孩子?如果他自己很愿意挑战,你让他去重点班,去重点学校,可能很好,很适合他。所以,我还是讲,要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的教育,我可以打一个比方,是一双合脚的鞋,因为鞋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所以,这双鞋就相当于我们讲的教育,如果这个孩子感觉到了鞋是搁脚的,那这个教育就不成功,真正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一双合脚的鞋,脚被忘记了,就像孩子一样,你提供给他一种合适的教育以后,他就是会忘记自己在接受教育,忘记了自己在组织学习,全是忘我的学习,这是教育能起到的作用。我们在全国养成试验学校里全面推进这样的教育,我们现在的课堂充满活力,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是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让他觉得很舒适,他自主学习。所以,我反过来讲,选择重点班也好,如果说你强硬地让他去,这不是孩子的问题,也不是体制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你能不能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跟他一起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把问题交给孩子。这不是推卸责任,是尊重了孩子的主动性,主动性是力量,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是最大的原子弹。只有我们高度尊重和重视了这种主动性,孩子的内心是充满阳光的。

  主持人:所以归根结底是不够了解或者是没有跟自己的孩子很好沟通。您刚才也说很多家长和老师不了解孩子,刚才我们也说了,孩子如果是一间房子,怎么样打开孩子的心门,这是现在很多网友在网上问的。他们说老师,心门怎么打开?我看今天听您讲座基本上都是家长,跟您取经来了,他们想知道怎么样着手了解孩子。

  林格:有一个教育家叫孙云晓,曾经有一句名言,这句名言我可以稍作介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但是我们现在不能仅仅是尊重他这个人,这个很容易做到,比如你尊重我,我也尊重你,这是浅层次的。真正的尊重是什么?不仅尊重他的发展权利,还要尊重他人这个生命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个问题我第二讲的时候会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尊重哪些人的生命发展基本规律?可能有三到四条。抓到了这个以后,你就会发现你是很了解孩子的,你已经尊重了。所以,真正的尊重是尊重人的生命的发展,这个是要高度尊重。

  主持人:咱们在第二讲里可能会细说。

  林格: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进入网上大讲堂往期精彩回顾

清华出版社: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发表评论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