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宪实:贞观精神贵在理性行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14:36 |
精彩语录: 敢作敢当在动乱的年代这是最重要的,如果稍微犹豫一点就完了,什么机会都过去了。这在一个动乱的时代,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个军事首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才干。 李世民为何成为乱世英雄 主持人:李世民能够创造或者是跟这样一个盛世有着紧密的关系,跟他个人的性格、能力是不是也有很直接的关系? 孟宪实:对,对。看《旧唐书·太宗本记》,李世民早年的事记载的不多,但是就有那么几句话,其中有一句话就是李世民不为人所识,时人未知实。他水平很高,又很聪明,又很决断,能够拍板,能够定策。但是时人未识,当时的人没认识到。在当时的人眼里,少年时的李世民就是喜欢玩闹,就是喜欢打猎、打架,喜欢搞军事演习,就是这一套东西,舞枪弄棒,所有当时贵族少年喜欢干的事他都喜欢,这在一般的百姓眼中,比如打架斗殴这种事,肯定是一个不良少年。但是我们也知道刘邦刚开始就是这样,不良少年反而有创造力,在一个动乱的年代可能爆发力出来反而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平时规规矩矩的好孩子可能反而不能成事。 主持人:孟老师,一个人能够成功肯定有他特别突出的优点,您觉得李世民这个人在性格上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孟宪实:李世民性格上的优点。 主持人:比如敢于创新,勇敢。 孟宪实:敢作敢当太厉害了,其实这是在动乱的年代这是最重要的,如果稍微犹豫一点就完了,什么机会都过去了。而且他从小喜欢武功,喜欢舞枪弄棒这点事,这是他们的家族传统,也是北周以来的贵族子弟都喜欢的,他哥哥、弟弟其实武功都很高强的,这在一个动乱的时代,李世民能够成为一个军事首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才干。 主持人:我觉得除了历史,文学对人的影响也很大。很多网友都在问历史上有没有罗成这个人? 孟宪实:罗成这是小说中的人。 主持人:对呀。 孟宪实:小说中说是罗毅的儿子,会使回马枪。但是历史没有。 主持人:历史上确实没有? 孟宪实:确实没有。 瓦岗军李密:成也洛阳,败也洛阳 网友:据说李密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能不能把李密和李世民比较一下。 孟宪实:李密这个人的传记说的很清楚,确实是有才华的人,而且也是有野心的人,他也是北朝贵族,北周李景的重孙。因为他家族出身好,一上来做官,做皇帝的侍卫,做隋炀帝的侍卫。有一次隋炀帝审阅队列,走过去一看,哟,这些人都很一般,只有李密的眼神不一样,皇帝就很紧张,说这个家伙有问题,然后就跟手下说赶快把他弄走,看着他不舒服。有人悄悄跟李密说,皇帝觉得你不得了,有点害怕你,这不是坏处,你应该好自为之。李密从此野心大长,回家就读书。读什么书呢?读《汉书》。其实读《汉书》,读《项羽传》。《汉书》的《项羽传》。其实就是《史记》的《项羽本记》来的,有一次坐在牛身上,牛角上挂着书袋在读《汉书》,后面来了一支大队伍,是谁呢?当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杨素,隋炀帝底下最大一个官,看到前面有一个人在读书,把这么大一支队伍挡住,有人就喝道,杨素说你不用管,就前去问,你在读什么书,说读《项羽传》。项羽是一个英雄人物,说你怎么读的,他俩谈了一会儿话,他讲了一番心得,杨素说这个人不得了,回头对自己的儿子杨玄感说,这个人的水平在你之上,如果以后有什么事情,你一定要重用他。后来隋炀帝的大业九年,杨玄感起兵造反,专门把李密从长安秘密接到了北京,在这儿举兵造反的。 结果杨玄感不听李密的话,李密当时还是有一番上中下三策的,上策你要挡住皇帝,中策打长安,下策打洛阳,杨玄感说你说错了,上策才是打洛阳,结果动兵歼城,打了很长时间没打下来。隋炀帝征高丽,听说消息星夜兼城赶到洛阳,洛阳打不下来,李密说你最好应该打长安,结果他又恋战,没有打到长安就被隋朝的主力灭了,李密就跑掉了,杨玄感自杀了。他本来还是有一番作为的,可是到了隋末,当年他劝杨玄感的事他又犯了,又在洛阳没完没了,洛阳是很重要,但是不如长安重要,应该首先拿下长安,结果不打长安,就在洛阳打个没完。如果他打下长安,就是唐高祖最担心的问题,如果他打长安,拿下长安,天下真说不清。所以,我说李密是成也洛阳,败也洛阳,很可惜。 主持人:岁数大了容易糊涂一下(笑)。网上有一位网友问了好几次一个问题。 唐朝战争多为大兵团境外战 网友: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这样的人对唐朝有多大作用? 孟宪实:长孙无忌贞观时期一直受到皇后的压制,作用没有多大发挥出来,主要是作乐,一个是研究唐代的礼仪和唐乐,主要是对未来做出贡献。但是后期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唐太宗很注重他,特别是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后来之所以能够立李治做太子,完全是长孙无忌造成的,所以对唐朝政治影响最大的就是立了后来的太子。 房玄龄当了二十多年的宰相,是唐朝第一任宰相,当宰相时间是最长的,在行政能力是很强的,也有文学才干,性格上比较弱一点,不是很彰显的那种性格,一般都是听皇帝的指示,有的时候不是他犯的错,皇帝骂了别人,他在旁边也很紧张。有时不是他的错,皇上说你道歉,他就赶快道歉,性格有软弱的一面。但是他对唐朝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制度设置上,唐人重视制度设计而房玄龄跟杜如晦一起制定唐朝三百年的制度,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主持人:我自己长了很多唐朝的知识,以前对这些历史人物都不了解。您对贞观之治的文治武功是倍加推崇的,您所赞扬的贞观精神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 孟宪实:其实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贞观时期最可喜的地方就是在于它的理性行政。一般我们会认为有了绝对的权力就会有绝对腐败,有了绝对权力就会有绝对蛮横。我们经常在戏剧中看到一个人掌了权就无所顾忌,净干一些恶心事。但是唐太宗时期,他们在理性行政,如何合理地运用权力这个问题上,运用国家权力的问题上表现得非常谨慎,非常合理,那理性真的是很难得一见,这是最了不起的地方,包括他的文治武功都可以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网友:孟老师是不是可以介绍一下贞观时期的军事制度,为什么后来会演变成节度使制度? 孟宪实:贞观时期的军事制度是有两种兵制,一般会主要强调府兵制。其实战争打起来之后也会招募一些军队,像薛仁贵很有名就是招募进来的。府兵制的特点在唐太宗时期正好刚刚得到完善,所以府兵制度高度发达的时期就是在贞观时期。府兵度就是寓兵于农,当兵的也就是农民,平时也种地,农闲的时候训练,发动战争就调出去打仗。同时府兵制另外一个特点,兵力的布置在全国是内重外轻的,中央这个地方军力最厚,60%都是在两京地区,长安、洛阳,其它地区40%,后来后人总结,集全国之力也无法对抗中央。所以唐代为什么没有地方叛乱的事,就是因为跟这个制度有关系,中央控制的最多。 其实唐朝时候的武功不仅仅是军事的问题,而是战略的问题,学者总结唐太宗的战略叫做“大兵团境外决战”,轻易不打仗,平时要是有一个战争消息了,要反复核实,要反复探视,派使节解决,轻易不打仗。如果要打仗,就是大兵团压上去,在境外把战争解决,结束,决战,一下子拿下来,一下结束,所以战争打得很有力,而且有节制。所以,贞观时期的几大战争,比如贞观四年是灭东突厥,贞观九年打吐谷浑,贞观四年打西域的高仓,贞观十九年出兵辽东,基本上肆无四五年打一次大仗,国家的民力消耗的比较少。而且每次打完仗都解决一个大问题,贞观4年漠北的战役,把东突厥的问题解决了,东突厥等于困扰中原近百年,从北周的时候就开始受他们的控制,隋朝的时候好一点,贞观时期突厥该它倒霉了,连续发生自然灾害,草原的灾害很厉害,政策又不得当,到北边去侵袭别的民族,导致内部矛盾也很多。所以,一到贞观时期,势力削弱很多,对唐构不成太大影响。突利是突厥的小可汉,贞观四年要求唐朝出兵。唐朝帮助突利解决了东突厥问题。其他的大兵团作战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