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易中天
易中天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415,843
  • 关注人气:537,1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杂谈


朱元璋(方佳翮绘)

                           



审判长:

请起诉人陈述案情。


起诉人

审判长,陪审团!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魏国公徐达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此事在明代陈建所著《皇明通纪》和清代张廷玉等人所撰《明史》中都有记载。我们怀疑,徐达是非正常死亡。


审判长

请问有何证据?


起诉人

徐达是在前一年,也就是洪武十七年在北平生病的,所患疾病是背上长了毒疮,被朱元璋接回南京以后病情加重。朱元璋却以慰问的名义派人送去按照医嘱不能吃的蒸鹅。君有赐,臣不敢不受,徐达只好当着使者的面把那蒸鹅吃得一干二净,结果很快就撒手人寰。

由此可见,徐达是被朱元璋谋杀的。


审判长

送蒸鹅的事,记载在哪里?


起诉人

明代徐祯卿的《翦胜野闻》。


辩护人

反对!这是野史,不能作为证据。


起诉人

野史也是史料,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因为有些事情正史没有记载。


辩护人

请问送蒸鹅的事,正史为什么没有记载?


起诉人

为尊者讳。


辩护人

请问为什么要为尊者讳?


起诉人

因为杀功臣总归是不体面的事,再说功臣也杀得太多。


辩护人

抱歉,这个说法不能成立。

事实上,朱元璋杀功臣的事在正史中多有记载。比如功臣中排名第四的宋国公冯胜,便在洪武二十八年赐死,没有罪名,《明史·冯胜传》的说法是“数以细故失帝意”,也就是由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惹得皇帝不高兴。这是典型的滥杀无辜,正史却并没有为尊者讳。那么请问,冯胜之死并不避讳,徐达之死为什么要遮遮掩掩?


起诉人

因为杀冯胜是明来,杀徐达是暗杀。


辩护人

请问为什么要暗杀?


起诉人

因为徐达地位太高,影响太大,他是功臣中的功臣。


辩护人

没错,死者的身份确实非同一般。

我们知道,朱元璋的功臣最高一级为特等,他们最早册封公爵,徐达就是。封公在后的冯胜等人是一等,封为侯爵的是二等,封为伯爵的刘伯温等人是三等。特等,一等,二等,三等,共四等。


起诉人

所以徐达轻易杀不得。


辩护人

不能轻易杀,不等于不能杀。李善长就是特等功臣,不是也杀了吗?何况朱元璋建国后,两位特等功臣同时成为帝国最早的宰相。李善长任左丞相,位居第一;徐达任右丞相,位居第二。第一的能杀,第二的不能?


起诉人

所以都杀了嘛!


辩护人

动机呢?作案是要有动机的。朱元璋杀徐达的动机是什么?


起诉人

功高震主,兔死狗烹。


辩护人

不对。当年吕后杀韩信,不仅因为韩信功高震主,也因为刘邦要消灭所有的异姓王。

宋高宗杀岳飞,不仅因为他不想迎回徽钦二帝,还因为岳飞弄出个姓岳不姓赵的军队来,所以杀岳飞的同时还要夺其他人的兵权。

朱元璋杀李善长,则因为要彻底废除宰相制度,这一点我在《易中天中华史》之《朱明王朝》中有详细分析。

徐达却没有这些问题。

他虽然功高,却并未震主也不跋扈。每年冬天,手握重兵的他一定从前方回到京城,交还将印,春来再听差遣。他那个宰相职务也是挂名的,根本不管事。徐达不是韩信,不是岳飞,也不是李善长。


起诉人

审判长,陪审团!请大家注意,朱元璋这个人是疑神疑鬼的,他对徐达也一直防范猜忌。他曾经设了一个圈套,扬言要把自己当年做吴王时的旧邸赐给徐达。徐达自然坚辞不就。于是,朱元璋便将徐达拉进府邸灌醉,让他在寝宫睡了一觉。这不就是要为杀徐达找罪名吗?


辩护人

起诉人所说确有其事,记载在《皇明通纪》卷七和《明史·徐达传》。不过,朱元璋这样做,可能是找罪名,也可能是试探,还可能是假惺惺。但结果是,徐达醒来以后魂飞魄散地滚下台阶,跪地磕头不已,连称死罪死罪,太祖皇帝也表示很满意。显然,朱元璋对徐达,猜忌是有的,防范是有的,杀意则未必。


审判长

起诉人还有话说吗?


起诉人

没有。


审判长

辩护人还有问题吗?


辩护人

有。吃蒸鹅会致死,请问有什么科学依据?


起诉人

当时人们都这么认为。


辩护人

那就更加可疑了,因为这等于是给被害人送砒霜,岂非向全天下公开宣布“我是凶手”?朱元璋还没有那么蠢。


(陪审团议论纷纷。)


辩护人

审判长,陪审团,本辩护人认为,历史研究也应该遵循法治原则,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哪怕被告有过类似罪行。因此,我们应该将此案中的朱元璋当庭释放,其他血债另案处理。


审判长

现在休庭,请陪审团做出判决!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新书《易中天中华史:朱明王朝》,12月21日正式上市。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高雄市借用庙宇做的投票站 野夫摄影


今晚,或许明天凌晨,台湾地区的选举就会出结果。

备受关注的,是这三个人:


台北市:柯文哲

高雄市:韩国瑜

新北市:侯友宜


这个现象,至少预示了三条:


新生代掌握未来

年轻人排队去投票 野夫摄影

韩国瑜受到关注,并不奇怪。

因为他在民进党的腹地闹得风生水起。

但,韩国瑜虽然是国民党人,却不是党内大佬。

他们那个党,原本也不十分看好他。

实际上,他是空降的候选人。

结果却是“韩流”滚滚,席卷台湾。

把他推向高地的,是台湾的新生代。

许多“北漂”的年轻人,甚至为了他专程赶回高雄。

年轻人,是浑不吝的。

何况,今年还有零零后首次行使权利。

那么,新生代有什么特点?

对政治高调没有兴趣,对蓝绿两营也没有感情,更反感任何道德绑架,投票全凭自己的判断,包括喜好和实惠。

于是,还可以做出以下预判:


第三方必将崛起

年轻人排队去投票 野夫摄影

其实,三市三位候选人,都很特别。

韩国瑜本是蓝营弃子。

侯友宜则被视为“最不像国民党”的国民党人,身上没有一点老派国民党的气息和作风。

柯文哲干脆无党无派。

其政治立场,则兼容两端,批蓝打绿。

这说明什么呢?

民众对蓝绿互撕已经厌恶。

选择第三方,也许更靠谱。

因此,在韩国瑜的造势集会中,也是蓝绿两营的歌曲齐唱。

毕竟,只有把公约数弄得最大,圈粉才最多。


实干家前途无量

海报中韩国瑜被画成财神 野夫摄影

侯友宜是刑警出身。

韩国瑜则是自称“港都卖菜郎”的。

不过,是CEO。

作为台北农产公司的总经理,他可是真卖菜。

结果,他最懂如何与草根相处。

让市民得到实惠,也使他有号召力。

实际上,川普当选美国总统,就已经预示着职业政客风光不再,政治素人反倒有可能异军突起,如果他是实干家的话。

唱高调的,终将黯然退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因此老夫斗胆预言:


谁赢得了年轻人,谁就拥有未来。

兼容和实干,则将赢得民心。


剩下的,自己去想。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谁都知道,汉武帝不好惹。

比如司马迁,也就说了几句不同意见。

结果怎样?

被“呵呵”了,男人都做不成。

但是有个人,偏就敢惹。

而且,话还很难听。

比如武帝喜欢提拔新人,新干部的地位甚至高于老同志。

这人就说:


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意思很清楚:选干部又不是堆柴禾,哪能这样?

由此留下一个成语:


后来居上


汉武帝听了,居然没脾气。

其实,还有更难听的。

某次,武帝在朝堂上大讲儒家伦理,还说自己打算如何。

这人就说: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这就等于指着鼻子骂:你这个人,心里面欲火中烧,口头上却仁义道德,又何必扬言学什么尧舜呢?

武帝当时就被怼得说不出话来。

但又怎么样呢?

也只是站起来吼了一声:散会!

这人是谁呀?这么牛!

哈哈,汲黯(读如级暗)。


汲黯的故事前面讲过。

差点让公孙弘混不下去的,就是他。

这人资格很老。武帝还是太子时,他就是洗马。

洗马,就是太子出行的时候骑马走在前面开道。

所以《汉书》的百官表就写作先马。

正确的读音,也是先马。

后来,他又担任了主爵都尉,相当于正部级。

那时,公孙弘还只是个小小的办事员。

不过,两人的处世却完全相反。

公孙弘是老戏精,汲黯是老倔头。

实际上汲黯的耿直和庄重是一贯的。他从不趋炎附势,巴结权贵。太后的弟弟田蚡(读如焚)做丞相,皇后的弟弟卫青当大将军,别人见了都下拜,汲黯也就拱拱手而已。

这不奇怪。皇帝的面子都不给,何况他人?

说起话来,也是该怼就怼。

丞相公孙弘,酷吏张汤,都在朝堂上被他训过。

武帝哭笑不得,也只好说:


甚矣,汲黯之戆也!


意思是:


汲黯这家伙,也太不通人情世故了。


不通世故的,也不会搞阴谋诡计。

汉武帝很放心。

事实上汲黯的忠诚度毋庸置疑,直言不讳也正是为了汉武的江山社稷。他说,天子设置公卿大臣,难道是用来揣摩圣意拍马溜须的?我倒想明哲保身,但岂能辱没使命?

所以,有了问题,他肯定挺身而出。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的一个王率领部下投降大汉,喜欢讲排场的武帝下令派二万辆马车前去迎接。国库没有那么多钱,只好向民间借马。百姓们当然知道,这事十有八九是老虎借猪,便都把马藏了起来,马匹根本凑不齐。

武帝勃然大怒,要杀长安县令。

当时,汲黯正好担任右内史,是长安县令的长官。

于是他立马怼了回去:


长安县令无罪!只要杀了我汲黯一人,就有马了。再说那些投降的家伙算什么东西,也值得如此隆重?让沿途驿站按照常规接待,一站一站地送过来,不就行了?


汉武帝只好收回成命。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啊!

也许,汲黯的底气正在这里。

结果,他赢得了许多人的敬重。


比如卫青。

有人曾经劝汲黯说:足下难道不知,天子希望文武百官都以大将军为最尊贵吗?以后见了,不可不拜。


结果,卫青一辈子都敬重汲黯。

汉武帝也如此。

大将军卫青入宫,他坐在马桶上就见了。

丞相公孙弘求见,衣冠不整就见了。

但,与汲黯见面,汉武帝一定穿戴整齐。

如果来不及换衣服,就隔着帷幕说话,不敢失礼。

朝野上下都怕汲黯,并非没有原因。

汲黯也自觉,从不滥用皇帝的信任,挥霍朝野的忌惮,坚持只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据理力争,鸡毛蒜皮则听之任之。实际上作为老庄哲学的信奉者,汲黯是主张清静无为的。这就使他既能守住原则,又不至于用力过猛,树敌过多。不难想象,如果此公在皇帝面前絮絮叨叨,看谁都不顺眼,会怎么样?

不是招人恨,便是招人烦。

其实汲黯的政敌们是很希望他惹是生非的,公孙弘甚至奏请皇帝将其调任首都的市长。理由是:那地方皇亲国戚多,一般人惹不起,非德高望重敢做敢为者不能胜任。

至于真实意图,恐怕谁都明白。

然而汲黯到任以后,一如既往地抓大放小无为而治。什么人都没得罪,首都地区却秩序井然,祥和太平。

公孙弘他们只能徒呼奈何。

这就告诉我们:


 一身正气又有所不为,才能赢得敬重并且安全。


当然,敬重不等于喜欢,汲黯也曾被罢官。

最后,却还是被任命为淮阳太守。

而且,其他太守月薪一万六,汲黯两万。


这位皇帝,总算还是个明白人。

要是遇上个既糊涂又小气的呢?

怕也难说。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谁都知道,汉武帝不好惹。

比如司马迁,也就说了几句不同意见。

结果怎样?

被“呵呵”了,男人都做不成。

但是有个人,偏就敢惹。

而且,话还很难听。

比如武帝喜欢提拔新人,新干部的地位甚至高于老同志。

这人就说:


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意思很清楚:选干部又不是堆柴禾,哪能这样?

由此留下一个成语:


后来居上


汉武帝听了,居然没脾气。

其实,还有更难听的。

某次,武帝在朝堂上大讲儒家伦理,还说自己打算如何。

这人就说: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这就等于指着鼻子骂:你这个人,心里面欲火中烧,口头上却仁义道德,又何必扬言学什么尧舜呢?

武帝当时就被怼得说不出话来。

但又怎么样呢?

也只是站起来吼了一声:散会!

这人是谁呀?这么牛!

哈哈,汲黯(读如级暗)。


汲黯的故事前面讲过。

差点让公孙弘混不下去的,就是他。

这人资格很老。武帝还是太子时,他就是洗马。

洗马,就是太子出行的时候骑马走在前面开道。

所以《汉书》的百官表就写作先马。

正确的读音,也是先马。

后来,他又担任了主爵都尉,相当于正部级。

那时,公孙弘还只是个小小的办事员。

不过,两人的处世却完全相反。

公孙弘是老戏精,汲黯是老倔头。

实际上汲黯的耿直和庄重是一贯的。他从不趋炎附势,巴结权贵。太后的弟弟田蚡(读如焚)做丞相,皇后的弟弟卫青当大将军,别人见了都下拜,汲黯也就拱拱手而已。

这不奇怪。皇帝的面子都不给,何况他人?

说起话来,也是该怼就怼。

丞相公孙弘,酷吏张汤,都在朝堂上被他训过。

武帝哭笑不得,也只好说:


甚矣,汲黯之戆也!


意思是:


汲黯这家伙,也太不通人情世故了。


不通世故的,也不会搞阴谋诡计。

汉武帝很放心。

事实上汲黯的忠诚度毋庸置疑,直言不讳也正是为了汉武的江山社稷。他说,天子设置公卿大臣,难道是用来揣摩圣意拍马溜须的?我倒想明哲保身,但岂能辱没使命?

所以,有了问题,他肯定挺身而出。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的一个王率领部下投降大汉,喜欢讲排场的武帝下令派二万辆马车前去迎接。国库没有那么多钱,只好向民间借马。百姓们当然知道,这事十有八九是老虎借猪,便都把马藏了起来,马匹根本凑不齐。

武帝勃然大怒,要杀长安县令。

当时,汲黯正好担任右内史,是长安县令的长官。

于是他立马怼了回去:


长安县令无罪!只要杀了我汲黯一人,就有马了。再说那些投降的家伙算什么东西,也值得如此隆重?让沿途驿站按照常规接待,一站一站地送过来,不就行了?


汉武帝只好收回成命。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啊!

也许,汲黯的底气正在这里。

结果,他赢得了许多人的敬重。


比如卫青。

有人曾经劝汲黯说:足下难道不知,天子希望文武百官都以大将军为最尊贵吗?以后见了,不可不拜。


结果,卫青一辈子都敬重汲黯。

汉武帝也如此。

大将军卫青入宫,他坐在马桶上就见了。

丞相公孙弘求见,衣冠不整就见了。

但,与汲黯见面,汉武帝一定穿戴整齐。

如果来不及换衣服,就隔着帷幕说话,不敢失礼。

朝野上下都怕汲黯,并非没有原因。

汲黯也自觉,从不滥用皇帝的信任,挥霍朝野的忌惮,坚持只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据理力争,鸡毛蒜皮则听之任之。实际上作为老庄哲学的信奉者,汲黯是主张清静无为的。这就使他既能守住原则,又不至于用力过猛,树敌过多。不难想象,如果此公在皇帝面前絮絮叨叨,看谁都不顺眼,会怎么样?

不是招人恨,便是招人烦。

其实汲黯的政敌们是很希望他惹是生非的,公孙弘甚至奏请皇帝将其调任首都的市长。理由是:那地方皇亲国戚多,一般人惹不起,非德高望重敢做敢为者不能胜任。

至于真实意图,恐怕谁都明白。

然而汲黯到任以后,一如既往地抓大放小无为而治。什么人都没得罪,首都地区却秩序井然,祥和太平。

公孙弘他们只能徒呼奈何。

这就告诉我们:


 一身正气又有所不为,才能赢得敬重并且安全。


当然,敬重不等于喜欢,汲黯也曾被罢官。

最后,却还是被任命为淮阳太守。

而且,其他太守月薪一万六,汲黯两万。


这位皇帝,总算还是个明白人。

要是遇上个既糊涂又小气的呢?

怕也难说。


阅读    收藏 
标签:

文化

易中天

分类: 人文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407cb51047ba26b61c72edafe4dca6fc-sz_189089.jpg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b7f7bd4cbee4103b397de6d7fea0d43d-sz_22214.jpg


  禅是什么?

  中华智慧之一种。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575e933bc7c5c83072c8da936eded9fe-sz_9630.jpg


  智慧没用吗?

  是的,至少看起来没有。智慧就像公司的董事长,原则上是不干活的。整天忙忙碌碌,那是勤杂工;每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那是财务部;签合同,看报表,协调各部门,那是总经理。这些工作,董事长都不做。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bdc81effa003ea1ff60f236d6f5058a8-sz_42911.jpg


  他,就是个吃闲饭的。

  但,公司不能没有董事长

  人的智力结构也一样。

  知识,就是员工。

  方法,就是管理层。

  智慧,就是董事长。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0aec952ac3464d2ac842fc2adb1ba3d7-sz_58443.jpg

  没有智慧的人就像没有董事长的公司,只能算是作坊或夫妻店。当然,作坊或夫妻店也没什么不好。所以,头脑里不想要“董事长”的,也可以不听有声书。

  如果想要呢?

  那就建议读点禅宗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4fb1cbe3e03c87b455ec35b94a630f28-sz_118538.jpg


  为什么呢?

  因为禅宗就像董事长。正如董事长要不懂事,禅的意义也在没有意义

  在禅宗那里,诸如“禅是什么”或者“禅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是问都不能问的。一问就错,弄不好师父还会给你一耳光,或者一脚踢出去。

  这样的故事很多,后面会讲给大家听。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c6ecb34d7af79c64d8974910a57f11dd-sz_23048.jpg


  问题是:为什么呀?

  因为禅有三个特点: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3b76102b2577532bf3153f176b9c8cff-sz_46880.jpg


  为什么不可说?

  因为禅宗追求的是最高智慧,或者说终极智慧。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36e0e753d6de6f66071d0192e5a834ef-sz_119557.jpg

我佛不下转语 /黄永厚作


  终极智慧也是可以说的吗

  不可以。

  老子说: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87fcccf96313e6c3e379d62eac0a837d-sz_16634.jpg

 

  在这里,第一个道是真理,第二个道是言说;第一个名是概念,第二个名是命名。常,是永恒。

  所以,这句话可以这样翻译: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4e918451b2c3895c9d0ae679186fcc69-sz_40201.jpg

 

  同样,智慧如果可说,那就不是终极智慧。

  那么,有没有什么智慧是可说的?

  有,比如中庸

  孔子说: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27edc8121f2eb753badccd2f4ff0ba5f-sz_14208.jpg

 

  至,当然就是最高。

  但,孔子说得很清楚,中庸是德不是道。

  什么是德?什么是道?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f07bd3f60772d878fcb91d8fe9334cee-sz_32107.jpg


  功能和作用当然可以说,也必须说。

  所以中庸可说,禅不可以

  更何况,禅宗追求的最高智慧或者终极智慧就像无线电波一样弥漫在虚空之中,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形容,不可描述。如果硬要说,请问怎么说?

  这是第一点。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2671870f2e71b9fcd3dfd7d4f65d370a-sz_23197.jpg


  第二,不必说,为什么?

  因为禅宗的特点是: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b232e688d6ef2f0c4f691148682c8de8-sz_16540.jpg

 

  这也是后面重点要说的。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2ee732e25cb8eaeb901dd3383157574c-sz_174677.jpg

师徒对话 /黄永厚作


  总之,参禅悟道靠的是心领神会,衣钵相传靠的是心心相印。心花怒放,我就是佛,何必说?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fdb8cf365ada38ddbda4ae7998e774c5-sz_26136.jpg


  第三,不能说,为什么?

  抱歉,这个就不能剧透了

  好吧!禅不可说,不必说,不能说,那么请问,禅师们难道都是一言不发,呆如木鸡,像个哑巴的?

  当然不是,怎么会!

  实际上,禅宗不但说话,还爱讲故事

  比如《五灯会元》卷十九就讲了龙门清远的故事。龙门清远是北宋禅师,刚刚学佛的时候也喜欢提问。但是他每次去问师父,师父都总是说: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7aa04f852ee054aabfdb4c78a56c6568-sz_27420.jpg


  他的师兄就更加离谱。龙门清远向他请教,他竟然揪着清远的耳朵围着炉子转圈圈,边走边说:你总会知道,你自己知道。

  龙门清远没办法,只好自己去悟

  某个寒冷的冬夜,龙门清远独自坐在炉前,穷极无聊地用木棍拨弄着炉灰,忽然看见炉灰深处有一火如豆,便恍然大悟,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02ba4c0bccc43cc06b1161fc8ecf4d32-sz_16617.jpg

 

  什么意思啊?

  随便你想。

  比方说,只要深入钻研(深深拨)就能有所收获,或者参禅悟道就是灰中见火,甚至整个人生也都不过天冷了烤火,火灭了拨拨,如此而已。当然,你还可以这样理解:处处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时时可以成佛,哪怕当时你只是在拨弄炉灰,哪怕你看到的只是星星之火。

  反正,标准答案是没有的

  但,听完故事,多少会有点感悟吧?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6278fd35b8185c379dfbaf49fb985502-sz_27542.jpg


  事实上,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禅宗是宗教色彩最淡而哲学意味最浓的。它其实就是人生哲学。所以,这样的故事禅宗那里很多,只不过他们叫公案

  我们的节目,也要讲很多这样的公案。

  为什么要讲公案呢?

  因为智慧的获得,跟知识和方法是不同的。

  简单地说: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2148cb52a91c5219c9a6c706ed449226-sz_58994.jpg


  留下的案例,就是公案。

  实际上,禅不可说,又不可不说。别的不说,单单“不立文字”这四个字,就是在说。

  结果是什么呢?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be79f8dd7bd77656446c17fb0c274c63-sz_21554.jpg


  所以,高智商的人都喜欢参禅

  比如苏东坡,比如贾宝玉和林黛玉。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9ed780fb5f508bda90cf18b9b08b0fb1-sz_41817.jpg


  毕竟,参禅悟道,必须智商高,悟性好。

  反过来也一样,读禅越多,就越聪明。

  这样看,禅又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e60537c522904566dcfb66674fad2c0e-sz_47240.jpg


  也许,这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立地成佛。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47375092bf872cd1f8f617b386b18451-sz_76543.jpg


  不过,按照禅宗的观点,觉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获得最高智慧更是如此。所以,如果听完有声书未能成佛,我们不负责任,佛祖也不负责。

  可以负责的只有一点: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d4e5f1380a7092dcb5bbbd2a87b5a0c2-sz_14236.jpg


  可以承诺的也只有一件事,我会在4月23日,为大家特别录制一堂答疑节目。所以请大家在收听的过程中,把疑问留在每条声音的下面。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1d1b6b78a9bf39e224c6f092f57599c9-sz_5622.jpg



关注下方海报,付费39元,开始学习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35a254af1a768af5dcf98f95061c602e-sz_31347.jpg

呵呵

“不是便宜,而是亲切的高端”



稀有「亲切价」

识别图中二维码

立即收听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6a5c763ffaf675e447f93e2bc21d4a7b-sz_260340.jpg



- 欢迎转发,邀请朋友学禅 -


阅读    收藏 
标签:

易中天

文化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056034a14a28ec4c39b7623c12dcec23-sz_96559.jpg

 

  戊戌大年初二,照例到上海龙华寺上香参禅。

  照诚大和尚和茆帆居士已经等在那里。一见面大家都说:今年换个玩法。

  我说好啊!我们写偈子

  照诚大和尚和茆帆居士却说:填词

  好吧,那就都来。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2b275e2d39cee5373df92bb4d32fa6a0-sz_18423.jpg

 

  偈读如记,原本是佛经中颂歌的唱词,后来则成为佛门弟子和居士表达理念或发表感言的文体,每则四句,有点像诗,但没有格律诗那么讲究。作偈可以用大白话,但要有禅意,否则就流于油滑。

  我先写,偈子是: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127f254654853fb2735b23f9842d9128-sz_65051.jpg

 

  实相无相是佛教的观点。佛教认为,常人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都是假相,叫做色相。世界的真实状况和真实性质则叫实相。实相才是真相,所以也叫真如。真如也好,真相也罢,本质上都是无,因此也叫无相

  实相实无相,真如真不如,就是这个意思。

  后面两句,是打酱油。 

  茆帆居士接着写了一则: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22e12c9bff75502a3f6ad0a19c25fc61-sz_61023.jpg

 

  猪羊牛就是我们三个。我属猪,照诚大和尚属羊,茆帆居士属牛,都没有什么攻击性,只能卖呆。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2122c8fdcc7bed9126b795366e01fb24-sz_77000.jpg


  最后,是照诚大和尚的偈子: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ec9dd16f791dea0039b5cf6a7ba57795-sz_61682.jpg

 

  大过年的,总得有些应景的话,这游戏就算做完了。

  下面填词。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8d20cf8792de09875778c154819d08d3-sz_18782.jpg


  照诚大和尚和茆帆居士的词早就填好了。起因是照诚大和尚抢走了茆帆居士刻的一方印,因此填了首《山渐青》词慰问他: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56aa3b913da965e42722fd19270a1b36-sz_39107.jpg

 

  茆帆居士也和了一首: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7223d2dcdd740d905bc146caedd69049-sz_39383.jpg

 

  他们两个有备无患,以逸待劳,我只好挖空心思和一首,用的是照诚大和尚的原韵: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b1334f6b944afa11577936d21dd48ad4-sz_39506.jpg


  风中幡正扬,用的是六祖惠能的典故。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455bfcd35ed3a674376f8322a02d66a1-sz_92402.jpg


  问题是茆帆居士还有一首: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2256514a74ade112a2ecf8dc1d2469e9-sz_39644.jpg

 

  我当然也得和一首,仍用茆帆居士原韵: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0bcd0fa5e168ecdc85bcd3e21a4d6d45-sz_87807.jpg

 

  最后是照诚大和尚的,也用原韵: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86ff73049b410c77c492d54ab294bfa9-sz_40070.jpg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a74f9047d0edf80d8664bd4fba7f16f9-sz_18368.jpg

 

  回家路上,突然又想出一偈: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f06fdf50f1bc2743c1e41a7b0cdcc710-sz_17147.jpg

 

  茆帆居士后回一偈: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47d31b53f695310be65d1ad0717aa1e8-sz_17277.jpg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7c47ae592a442bbe52490aab27d62733-sz_4262.jpg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ff45d46916fcd7c93953e88f6396c763-sz_17719.jpg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056034a14a28ec4c39b7623c12dcec23-sz_96559.jpg


  戊戌大年初二,照例到上海龙华寺上香参禅。

  照诚大和尚和茆帆居士已经等在那里。一见面大家都说:今年换个玩法。

  我说好啊!我们写偈子

  照诚大和尚和茆帆居士却说:填词

  好吧,那就都来。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2b275e2d39cee5373df92bb4d32fa6a0-sz_18423.jpg


  偈读如记,原本是佛经中颂歌的唱词,后来则成为佛门弟子和居士表达理念或发表感言的文体,每则四句,有点像诗,但没有格律诗那么讲究。作偈可以用大白话,但要有禅意,否则就流于油滑。

  我先写,偈子是: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127f254654853fb2735b23f9842d9128-sz_65051.jpg

  实相无相是佛教的观点。佛教认为,常人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都是假相,叫做色相。世界的真实状况和真实性质则叫实相。实相才是真相,所以也叫真如。真如也好,真相也罢,本质上都是无,因此也叫无相

  实相实无相,真如真不如,就是这个意思。

  后面两句,是打酱油。 

  茆帆居士接着写了一则: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22e12c9bff75502a3f6ad0a19c25fc61-sz_61023.jpg

  猪羊牛就是我们三个。我属猪,照诚大和尚属羊,茆帆居士属牛,都没有什么攻击性,只能卖呆。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2122c8fdcc7bed9126b795366e01fb24-sz_77000.jpg


  最后,是照诚大和尚的偈子: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ec9dd16f791dea0039b5cf6a7ba57795-sz_61682.jpg

  大过年的,总得有些应景的话,这游戏就算做完了。

  下面填词。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8d20cf8792de09875778c154819d08d3-sz_18782.jpg


  照诚大和尚和茆帆居士的词早就填好了。起因是照诚大和尚抢走了茆帆居士刻的一方印,因此填了首《山渐青》词慰问他: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56aa3b913da965e42722fd19270a1b36-sz_39107.jpg

  茆帆居士也和了一首: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7223d2dcdd740d905bc146caedd69049-sz_39383.jpg

  他们两个有备无患,以逸待劳,我只好挖空心思和一首,用的是照诚大和尚的原韵: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b1334f6b944afa11577936d21dd48ad4-sz_39506.jpg


  风中幡正扬,用的是六祖惠能的典故。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455bfcd35ed3a674376f8322a02d66a1-sz_92402.jpg


  问题是茆帆居士还有一首: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2256514a74ade112a2ecf8dc1d2469e9-sz_39644.jpg

  我当然也得和一首,仍用茆帆居士原韵: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0bcd0fa5e168ecdc85bcd3e21a4d6d45-sz_87807.jpg

  最后是照诚大和尚的,也用原韵: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86ff73049b410c77c492d54ab294bfa9-sz_40070.jpg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a74f9047d0edf80d8664bd4fba7f16f9-sz_18368.jpg

  回家路上,突然又想出一偈: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f06fdf50f1bc2743c1e41a7b0cdcc710-sz_17147.jpg

  茆帆居士后回一偈: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47d31b53f695310be65d1ad0717aa1e8-sz_17277.jpg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7c47ae592a442bbe52490aab27d62733-sz_4262.jpg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ff45d46916fcd7c93953e88f6396c763-sz_17719.jpg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

书讯:《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上市

新一卷会给读者们带来哪些惊喜呢?

先看小故事: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5b7710e8239be669d32503fff27cd7cf-sz_50510.jpg

  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十二月,有一艘泉州商船在海上沉没,时间应该是在二十七日之前。然而朝廷得到的消息,却是有关部门没有过问,也不敢过问。

  原因很简单:船上装载的是违禁品——铜钱

  而且数量之巨,竟多达十万缗。

  缗读如民,一缗就是一贯,即一千文。所以,十万缗就是一亿枚铜钱。这么多的铜钱装在船上当然很重,又因为是走私,只能晚上出海。再加上风高浪急,便沉了。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7440b70588bb5bcbd298b5296178580f-sz_35778.jpg


  这就有了三个问题: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53563f75e17218190b790a0feb26cc84-sz_31343.jpg


  那就先说铜钱。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3d84e0077ca48fba863ee9ea4052d1d1-sz_49266.jpg


  铜钱原本是中国人日常买卖的通用货币,从秦汉到唐宋都如此。所以,海外贸易使用铜钱也很正常。再加上当时的中国实力雄厚,方方面面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政府和商人也信誉不错,让许多对华贸易国十分放心。于是,他们便纷纷要求使用大宋铜钱,甚至只肯用大宋铜钱结算。

  结果是什么呢?

  宋代铜钱的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美元。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e792ac234e35858367b661d5f4e3da60-sz_92115.jpg


  这当然很能让人自豪。但可惜铜钱不是纸币,不能印了又印。没有铜,钱就铸不出来。流向国外的铜钱越多,留在国内的就越少。结果,大宋自己没钱用了。

  政府只好进行货币管制,禁止铜钱出口。

  然而屡禁不止,就连输入国的禁令也不管用。比如建久四年(1193),日本天皇曾经下令不准使用宋铜钱,然而日本的主要通货还是它。高丽也一样。至于南亚各国,更将大宋铜钱分库储藏,以为镇国之宝。于是宋钱之流失,最远竟然到了非洲东海岸的桑给巴尔和索马里。

  这可是有考古发现做证明的。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a700f7cdc7df6861e466c648fb4eb100-sz_53365.jpg

○ 宋代货币欣赏

选自新书《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


  铜钱流失的另一个原因在银价

  比方说,南宋理宗时期国内白银曾贵到每两值三千五百文,海外却只卖一千。也就是说,只要出资一千,就能净赚两千五。即便国内银价最低的绍兴三年,也都有一千二百文的利润。这样的诱惑请问谁能顶得住?东南沿海的居民简直只用倒卖白银就够了。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d4b2ec325a503c977b8754fbe7998641-sz_48342.jpg


  有需求就有市场,禁止出口那就走私。

  走私的人分三种: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e3d2789e17711050ea811e396f49dfa5-sz_105818.jpg


  其实,正规的海外贸易也由这三种人进行,同一条船上则有不同的等级。最高一级叫纲首、副纲首和杂事,相当于船长、大副和二副。他们往往由巨商或船主担任,市舶司也赋予其政治特权,能够处理突发事件,包括处分客死他乡者的财产。毫无疑问,他们是获利最多的经营者。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ba30f08210ef1a6894a3430bf5033caf-sz_77911.jpg

○ 宋代海船模型

选自新书《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


  搭乘商船的则是林林总总的商人。他们在船内可以分到大小不一的货舱,用来储藏来回倒卖的货物。货舱同时也是客舱,晚上就睡在货物上面。赚多赚少,全凭运气。不过他们的关税税率比纲首等高级船员低,因此这些货主或者乘客便构成商船上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

  第三种人是船员,包括技师和水手。他们没有工资却有舱位。也就是说,这些负责航行的船员也是商人,随身携带的货物也可以交易,所得利润即为劳动报酬,而且在通关时依法免税,但船员的货物不得超过总量的20%。这种“以舱代薪”的制度将船员的利益跟商船捆绑在一起,既保证了全船成员的同心同德,又节约成本,堪称高明。

  两宋海上贸易繁荣,不是没有道理的。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1885d55a4c29cfaf6a8bb7baa4b65b00-sz_45436.jpg


  合法运载的货物,则中外不一。大体上说,国外进口的主要是奢侈品和原材料,比如象牙和香料;出口则多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之制成品,比如丝绸和瓷器,所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或“香料之路”等等。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d3f3c2ea631461d71491a62f7b63b853-sz_45738.jpg


  怎么叫,得看是进口还是出口。

  进口商品中最重要的是香料。两宋上流社会对进口香料的喜爱,毫不亚于古罗马贵妇人对中国丝绸的狂热。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ddd79d16e4556316dfd48c4bc48e9af6-sz_117910.jpg


  这个故事常常被用来证明蔡京的奢侈,因为那时的香料价格不菲。最为夸张的说法,是某商人的真龙涎香,仅仅二钱(8克)就要价三十万贯。如此高价当然未免离谱,但要说普通民众不敢问津,恐怕是的。所以,进口香料常常被东南沿海的地方官用来行贿。至于这种政府垄断经营的商品怎么会到他们手里,大家也许能猜出,后面也会讲到。

  大宋的铜钱,应该有不少是这些香料换走的。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5485d3a36bad99b5f9d7e36e648e5a85-sz_59893.jpg


  将两宋时期的海洋贸易通道称为“陶瓷之路”同样很有道理。这不仅因为考古发现证明,宋代那些精美的瓷器走得跟铜钱一样远,更因为瓷器与丝绸正是海陆两条商路的区别所在。说得明白一点,就是陆路不可能运瓷器——瓷器太重还容易被打碎。贩运丝绸,才是性价比最好的。

  顺便说一句,在罗马帝国,中国丝绸与黄金等值。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3178cd82786c168626cdc2def71c4446-sz_68435.jpg

○ 南宋海上丝绸之路一览

选自新书《易中天中华史19:风流南宋》


  海运就不一样了,完全可以运瓷器。再加上两宋瓷器的工艺水平举世无双,当然在世界各国大受欢迎。在伊斯坦布尔(Istanbul)或者沙捞越(Sarawak)的博物馆里,我们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韩国出土的宋代瓷器,更是几乎囊括了那时所有的名窑制成品,让人叹为观止。

  这可堪称“满船都是钱”。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7c47ae592a442bbe52490aab27d62733-sz_4262.jpg

推荐新春读物,当当、京东、亚马逊有售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6453a2813f4f82a8e10413b73ae7dbba-sz_126696.jpg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67a5cf311d360903e9c497509784c8d5-sz_51235.jpg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baa04e4a73312362a73fec8f91593cb0-sz_198055.jpg

  很多80、90、00后都遇到过自己的事情被父母反对。如果不听话,就会被训斥:


“不孝顺!”

  然而,不听话就是不孝吗?

  错!

  那我们看看孔子怎么说?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b5404624e0546fb15f946bc5f6991a60-sz_1362.jpg


  有一次,孔子外出,驾驶员是学生樊迟。

  这故事,记载在《论语·为政》。

  孔子说:有人向我问孝了。

  问孝,就是问怎样做才算是尽孝。

  孔子的回答是:无违

  樊迟不懂,问: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4545b389d981fe5f5f57491d553dcd19-sz_33383.jpg


  原来,违,是指违背礼制,不是违抗父命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7889c32bf2ddaa5672aa2fcbd1bf7da6-sz_12826.jpg


  相反,孔子认为,父母亲如果有错,做子女的可以提意见,只不过必须遵守三条原则: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0ac1ec510d47fd83ff73d590daa2dcd7-sz_31975.jpg


  这段话,记载在《论语·里仁》。

  孝,只是遵礼,不是听话。

  很显然,孔子并不认为尽孝就是做奴隶。虽然对父母的决定,子女最后还是要服从,但服从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至少在此之前,他们可以行使批评权和建议权,并非唯唯诺诺。

  看来,听不听话,孔子根本就不在意。

  那他在意什么呢?

  不妨来看《论语·为政》的记载: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4eb9f99565e74c3b2f38051124c71c0d-sz_34587.jpg

  什么意思呢?

  孝,首先是态度

  什么态度?

恭敬而愉快。

  当然,行动也是要有的。比方说,长辈有事就去服务效劳,好酒好菜让他们先吃先喝,赡养父母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养都不养,还说什么孝?

  但,仅仅如此,就是孝吗?

  当然不是。要知道,就连狗和马,我们也都是要养的。如果内心没有恭敬,脸上没有笑容,那么请问,赡养父母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

行动时恭敬而愉快,才是尽孝。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64a20923808badc1ced097f9098be3de-sz_17557.jpg


  既然“孝顺”都未必是孔子的主张,那么用所谓“孝道”进行道德绑架,强迫子女奴隶般地服从父母,宣称不听话就是不孝,就更不是孔子原意。

  何况时代早就变了。过去四世同堂,财产家族所有,遇到问题总得有人做主。因此,在家庭意见不统一时,只好规定子女听父母的。

  现在,难道还有这个必要吗?

  其实,不要说经济独立的子女,就连对待未成年人,也不能颐指气使。相反,从孩子会说“不”的那天开始,就要尊重他的选择,除非那选择会导致危险,比如玩火和吸毒。即便如此,也要有话好好说。想想吧,如果他从小就没见过好脸色,怎么能指望他将来对你恭敬而愉快?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f61d46fb5681f3931378f97960467813-sz_98138.jpg


  何况孔子还说:色难。

  什么意思呀? 

  在父母面前保持愉快,很难。

  这是大实话。恭敬是做得到的,恭敬而愉快就不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再说谁还没有一点烦心的事?这时就算笑容满面,那也是装的。

  装出来的愉快,有意思吗?

  没有。

  所以孔子又设了条底线:唯其疾之忧。

  这话不好懂。一种解释是:担心父母生病的就是孝子。另一种是:只要做到除了生病,其他事情都不用父母操心和担忧,就是孝子。

  后一种可能更接近本义,因为孔子还说过: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1a36b05e903285f2229a93a6cea36f94-sz_10662.jpg

  父母在,为什么就不能远游呢?

  有两个原因。一是父母随时都可能生病,二是走得太远他们不放心。所以,即便远游,也一定要有明确去处,不能漫游。

  这就叫游必有方。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59fb86ea11c591c38046ce39a9ee7ecc-sz_11477.jpg

  所以,不让父母担忧操心,就是孝

  能做到这一点,就在及格线以上。

  结论也很清楚: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e261874f848c14a901dc8386144e7e8e-sz_10562.jpg

  有爱心,就会有恭敬而愉快的态度。

  听不听话,反倒是不重要的。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2eb0b671e09c083bdd8452514c4bce1a-sz_28768.jpg



以上故事取自:《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成人学生都需要读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a968fe4621522c9611853a71fd8295c7-sz_71899.jpg


购买方式

 复制这条信息¥A0Pm0OjurgE¥后打开手淘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72f79da225c253249f7afd90a364056f-sz_121991.jpg



  今天是重阳节。整理了一篇旧文,谨以此献给老年朋友,以及一起终将老去的人们。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590da218f92a37f52dc0ad9c80130498-sz_3487.jpg


  人生好比文学。少年是春天的歌,老年是秋天的诗。

少年在春天里放歌。这是他们的季节,是他们天真的、烂漫的、稍纵即逝和永不复返的花季。那时,天特别蓝,树特别绿,云彩特别白,花儿特别红,自己的嗓音也特别嘹亮。此时不唱,更待何时!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118338cd35a2a02148a6c0b149a678e2-sz_4494.jpg


  接踵而来的初夏是属于青年的。

  那是这样一个季节:初恋的情绪变得成熟或被催熟,美好的理想变成现实或被击溃。事业和爱情时而浪漫时而实际,流溢成一篇篇可圈可点的散文。有些儿支离破碎,如梦如幻,想起来恍如隔世又近在眼前。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832cbedbf8eb8f6d4ce6b0751941b7e4-sz_3546.jpg


  然后就是艰苦奋斗的中年。

中年由充满戏剧性的小说情节构成,是悲喜交加的苦乐年华。它有着盛夏的激情和喧嚣,欢乐和烦恼,可能还有风雨和雷暴。当然,也有着汗水淋漓和硕果累累。掩卷沉思,竟是千头万绪,百感交集。

  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

  雁去叶飞,桔红穗黄,天高云淡,风静潮平。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7e9d077019c40cbb06e94933fddf61cf-sz_15704.jpg


秋天到了,诗的季节到了。

  秋天是在不知不觉中到来的,然而又是何等地充满魅力。秋日的和阳不再光彩夺目不再火热骄人,暖暖地只是一片温情。秋日的田野不再燥动不安不再生机勃勃,静静地只是一片收获。秋日的林木不再满身披挂不再密不透风,默默地只是一片质朴和本真。

老年就是秋日的和阳、秋日的田野、秋日的林木,是秋天绵长、醇厚、丰富、深沉的

  秋天的诗是人生的体验和领悟,是一种因太多的阅历而淡泊超脱的境界和情怀,是一种坦然面对生死荣辱的人生态度。有谁比老年人更能拥有这样一份体验和领悟、境界和情怀呢?在走过了人生的沟沟坎坎,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面对秋日硕果和冬季将临,金钱、名誉、地位、享受,这些世俗的追求已不再有意义,也不再值得萦怀。

  然而生命的价值却会空前地凸现出来

  因此,老年人就有可能更接近生命的本真,就像秋日的天空格外澄明。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f8bd7157c2b3037de2392e3aa9234841-sz_4791.jpg


  这种纯净和澄明正是诗的品格。

  所以,诗总是天然地属于少年和老年。少年的纯净来自天真,老年的澄明则来自超脱,正如青年的浪漫来自热情,中年的丰富来自执著。

  天真可贵,热情可爱,执著可取,超脱可敬。

  超脱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因为智慧,所以用不着喋喋不休;因为超脱,所以犯不着愤愤不平。有智慧垫底的豁达超然,有如一潭秋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却又深沉厚重,韵味无穷。

  老年应该是这样的诗。

  老年能够成为这样的诗。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58223824616d8909afc4112072164843-sz_4028.jpg


http://img.xiumi.us/xmi/ua/tdEE/i/76474e13bd55ba87db6b765b68b59bd9-sz_45879.jpg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