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刘晓庆

红楼梦

金成日

良方

彭山符

http://s14/mw690/001lWN6lgy6INwohwIJ8d&690

http://s7/mw690/001lWN6lgy6INwqdjf066&690

 

老峨山翠竹园的“东坡肘子”,看起来就像白水煮后,放一勺乡村自制的豆瓣酱就成了一样,清清爽爽,肥而不腻,余味无穷。

据说东坡肘子在眉山地区几乎家家能做,而且很简单。我有些怀疑。

我打电话给眉山的诗人棱子,向她讨教东坡肘子的做法。

她说:“想吃肘子嗦,你来眉山啊,魏宇做给你吃。”

她先生魏宇,有一手好厨艺,在朋友圈内早有耳闻,能品尝他的手艺当然是很好了。

我说:“我不仅是想吃,还想要知道怎么做。”

棱子:“魏宇做得肘子最拿手,吃了他会跟你讲的。”

做东坡肘子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我们去的头一天,魏宇就选好了上等的土鸡和肘子,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来炖。佐料的讲究与丰富,食材之多,工艺之复杂,我就像是在听天书。傻傻地望着他发呆,有些香料我没有听过也没有见过,怎么能记得住,又怎么能自己操作得了的呢,看来要吃东坡肘子,还只能到眉山去。

魏大哥拿出窖藏了几十年的泸州特曲来助兴,肘子他做了两种味型,姜汁的和酸辣的。炖过肘子的鸡,用蘑菇烧成另一道可口的菜,核桃花拌三丝,还有一道用豆腐做的凉菜,好像名字叫“立起坚”,完全可以在成都来开私家菜馆的手艺。

一个下午,我与魏大哥在话痨子和酒盅中消耗掉了,沁寒作为小辈,没有在他父亲面前展出足够的酒量,是小小的遗憾。

若若是《百坡》杂志的编辑,棱子的好友,写得一手好散文,她的散文集《一直很安静》里写过她母亲做的菜,让我印象深刻。

晚上她请我们去吃符记漂汤。漂汤是彭山的名吃,而符记漂汤是彭山最有名气,有人说符记是漂汤的开山鼻祖,刘晓庆、冯巩、万梓良等影星到彭山时都去吃过,一时名声鹊起。

现在符记漂汤搬到了眉山的三苏大道上。

符记开店在眉山或彭山实在没有多大差别,彭山本来就属眉山管辖,相距实在不远,用农村的说法,就是过几根田埂而已。沁寒说:“我们宵夜都爱约朋友到彭山去,十多二十分钟就到了。”

彭祖是彭山人的骄傲,彭祖活了八百岁,彭山人把自己的家乡看成是长寿之乡。

彭祖曾创导引术(搞不懂),炼丹术、房中术、也创了膳食术。人们认为,长寿与饮食密切相关,膳食的讲究,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也对养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漂汤无疑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漂汤的做法与食材的配比来看,滋补的作用,远在解决温饱之上。

首先要用土鸡和棒子骨熬成高汤,汤的讲究,是对厨师的考验,时间的长久,火候的大小,程序的繁复,没有足够的耐性,是不可能吊出上好的汤来的。吊不出高汤的厨师,帽子永远也不会高。

底菜有粉丝、白菜、火腿、金针菇、海带、番茄、平菇、血旺、豆腐皮……烩上十多分钟后,将荤菜,如心舌、香酥小鱼,酥肉,猪肉片……放在上面煮开,再撒上些葱花,一盆好看又好又下饭的漂汤就成了。

我猜测这道菜叫漂汤,可能是盆子里见不到汤,而菜都漂浮在汤上面的原因吧。

漂汤有些像成都的什锦汤或连锅汤,也像传说中的“佛跳墙”,看似普通的食材一锅煮在一起,确实也起到了营养滋补的作用,味道的鲜美也是什锦汤、连锅汤无法可比的。冬季进补,暖身养胃,这漂汤就派上了大用场,天天吃,都不得厌烦。

当地人叫漂汤为长寿汤。符记漂汤有两位老人把店,应是夫妇吧,确实高龄,也很健旺,上上下下招呼不停,成为符记漂汤的活广告。

魏宇兄跟老板熟,尽管他说中午喝多了,但他还是把老板叫过来说:“你这锅少了样东西。”

“什么东西?”老板问。

“你看一下呢!”

“……”老板不愿承认。

“猫猫鱼,吃漂汤咋会没有猫猫鱼呢?不能到了眉山就少料了。”

老板知道遇到真人了,说是没有了,多给我们加了份肚条以表歉意。

少了猫猫鱼并不影响漂汤的好。漂汤的鲜美,甑子饭的稻香,秘制的蘸料,我与魏大哥都认为,这都是我们醒酒的良方。

 

 

 

阅读    收藏 
标签:

文化

老吴一直有个想法,要把傅崇矩的《说成都》,也就是现在我们通说的《成都通览》重新整理出版。使其读起来更方便,体例更合理,把非傅崇矩所言,和与其不合百科体例的文字删除,对那些只对那些专家学者有用的繁杂的东东去掉。此想法,得到学者肖平兄的认同,并愿尽力推广。

现此想法即将实现,在年底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开本定为32开,精装,估价:38元。

肖平兄为此新写了篇序文,发在此,以飨同道。

 

 

 

《成都通览》序

 

2007年夏天,德国汉学家冯铁教授第二次访问成都图书馆,他此行的目的是查阅成都图书馆收藏的近现代中国作家手稿,并顺带参观成都图书馆与德国歌德学院合作的德语中心项目。在图书馆二楼书吧品茗休憩时,他一边抽着去掉过滤嘴的“红梅”牌香烟,一边从背包中郑重其事地取出一个包裏,打开以后是一本德文书。冯铁介绍说,这是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一名汉学博士的博士论文,是专门研究《成都通览》的,现已正式出版发行,送给成都图书馆留作纪念。

我起身接过这本珍贵的书,心里忍不住想:《成都通览》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吗?害得德国人也把它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坐下以后细细翻阅,用德文表述的部分虽如雾里看花,但很多书影却是我熟悉的,因为成都图书馆就藏有宣统年间通俗报社印行的《成都通览》初版八册,并且于最近还作为古籍善本再造又影印过一次,我对它可谓了如指掌。送走冯铁,我终于明白西方人做学问是跟中国人不同的。《成都通览》在中国的命运,最多是专家们偶尔引用,或被普通读者走马观花式随便翻翻,远没有上升到学问的高度。而在西方学者眼中,《成都通览》巨细无遗、百科全书式的文本已具有了研究的价值,它可以是一座城市的缩影,也可以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加之作者在一百余年前所表现出来的难得的“实录”精神,使得这本书成了一部多义的巨制,其重要价值迟早会被重新认知。

《成都通览》又名《说成都》,是简阳人傅崇矩于1909年到1910年陆续编纂出版的。傅崇矩(1875—1917),字樵村,青年时代随父亲迁居成都,故一生以成都人自诩。跟那个时代所有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样,傅崇矩关心时务,曾赴日本游学考察,并对新闻出版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1900年,他在桂王桥北街创办了成都第一家公众阅览室“阅读公社”,开启了公共图书馆启迪民智,服务社会的先河;接着又设立“算学馆”,出版成都第一张科学性报纸《算学报》。傅崇矩一生著述甚丰,除《成都通览》外,还著有《国朝名人言行录》《考订长江水道图》《山海经古地今证》《四川省明细详图》《四川省域文明进步图》等,可惜时间久远,大多已经煙没无闻。

傅崇矩编纂《成都通览》一书,与时代的乡邦文献编撰者已有不同,他在自叙中曾明确谈到该书特点,首先,他认为这本书不是“以文字擅胜场,以颂扬献媚骨”的应景之作,而是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他的籍贯为成都,所以比客居成都的人要更了解成都;二是他的家在成都,所以比游历成都的人更贴近成都;三是他以耳目所及说成都,所以比道听途说更真实际;四是他事物实录说成都,所以比笔墨空谈更亲切实;五是他以调查研究说成都,所以比考据古典更鲜活。读过此书的人,应相信傅崇矩所言非虚。他著述此书,是有充足的底气和丰沛的感情为基础的。

其次,作者在《成都通览》中还强调该书是以“实用为主”、“注重调查”、“巨细不遗”、“雅俗共赏”、“并欲改良社会”等目的,可以作者对此书有较高的期待,非一般的乡土志可比。由此,作者曾自豪的把这部倾注他毕生心血的书归为畅销书行列:“官于成都者,不可不阅;凡商界、学界、军界、工界,不可不阅;游历家、调查家、新学家、旧派家,不可不阅;幼孩妇女之能识字者,均不可不阅。”可见,作者对此书的受欢迎程度是有充分的心理预期的。

吾友吴鸿,长期致力于成都地方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经他的手推出的研究成都的文献,无人可以匹敌。最近,他突发奇想,欲将煌煌数十万言的《成都通览》重新编订出版,以期减少篇幅,结构精当,适应市场。此意一出,我举双手赞成。《成都通览》作为一部清末成都的百科全书,对当时社会有全面而真实的观察和记录,这无疑是它的优点;但与此同时,书中过于琐碎、繁杂、主观的记述,也为普通读者的阅读造成了障碍,因此重新编订一部篇幅适中,结构清晰,更于阅读传播的《成都通览》,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十分有意义的事。或者说,把全本《成都通览》留给研究者,把精编《成都通览》留给普通读者,这样的分类可能更适合现代出版市场规律。

《成都通览》是一部成都人写给成都人看的书,其中有历史变迁,有城市兴衰,有人生感悟,也有逝水华年。今天再去品读一百年前的成都,免不了对这座城市的变化感到惊叹。譬如,一百前的成都人饮用的是“巴蜀雪消春水来”的岷江甘泉,二十文钱就可以从锦江码头挑夫那里买到满满一挑,煮饭泡茶甘洌香甜。而今呢?成都已进入严重缺水的城市行列。读之,不禁有抚今追昔之感。

有关成都的书已经出版了很多,但没有一本像《成都通览》那样忠实地记录过成都的脉搏和心跳;也没有一本书像它那样为后人留下真实可信的参考。以百科全书式的眼光记录一个时代,并成为一个研究者、读者关心的城市研究文本,这或许是傅崇矩当初没有想到的。有鉴于此,我有意将冯铁教授所赠研究《成都通览》的德文博士论文翻译成中文,以便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西方学者眼中的《成都通览》是怎样的。

 

肖平

2013年11月16日

 

阅读    收藏 
(2013-10-10 23:54)
标签:

反动派

文章

好面

老字号

品质

 (本文略有修改,配上图再发一次。)

http://s12/bmiddle/49efbaadgx6Dk5h19hh3b&690

http://s15/bmiddle/49efbaadgx6Dk5kZA8mce&690

http://s10/bmiddle/49efbaadgx6Dk5nAywh89&690

http://s15/bmiddle/49efbaadgx6Dk5q7mOyde&690

鸡汤面是否好吃,跟鸡汤的好坏有关的。

我一直怕吃鸡汤面。不是因为川人都爱辣的原故,是我总能吃出面的面粉味来。

佛荫冯氏鸡汤店出门的左面,有两家鸡汤面馆,“四川特色名小吃”任记老字号鸡汤面和“佛荫名小吃”鸡汤面。

老字号也好,四川特色名小吃与佛荫名小吃也好,就跟冯氏鸡汤贯以“中华名小吃”一样,我不太相信是经过什么权威部门认证的称号,不过都是用来招揽顾客的广告而已。

虽然肚子都吃得胀胀的了,还是忍不住到了佛荫名小吃鸡汤面去看了看。

老板姓李,一家人经营此店,对客热情。

小李说鸡汤面好吃,小煎鸡面特别受欢迎,他端起盛小煎鸡的容器说:“你看,都只剩最后一份了。”

佛荫小镇地处四川边陲,我要为了鸡汤或是鸡汤面再来,恐怕下的决心比春雷的响声还要大才行。

“一两可以下不?”

“可以。”

“那来两个一两的鸡汤面,一个小煎鸡面。”

我不想征求阿茂与丹哥的意见,他们一定会以吃不下为借口而不答应。

“吃不了,尝一下就行了。以后没有机会吃这里的面了。”我跟他们解释,全然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随时都有机会的。吃不完的,用十七的话说“就当是我吃了”,就不必担心浪费了的自歁歁人的想法了。

阿茂and丹哥表现出了对我的强烈理解,坐下来陪我一起尝。

趁煮面的时候,去“任记老字号”看了一下。当家的是个女的她。我问她:“你的小煎鸡剩那么多,颜色跟他们的怎么不一样呢?”

她说:“他们是才学的。”

呵呵,原来卖灰面的见不得卖石灰的。

回到李家店,小李正给小煎鸡面在配作料。走过去看个究竟,他也不怕我东问西问是不是来偷师学艺的。

说:“酱油要少,有一点点提味就可以了,然后放一点八角油、花椒油、芝麻油……”,作料有十来种,最后把小煎鸡、韭菜在放在面上,然后拌一下就可以吃了,有点像宜宾燃面的做法,不过色与味要丰厚得多。

鸡汤面是白味的,放些葱花,几块鸡肉放在上面,好个素面朝天,令人味口大开。

尝了一口,忍不住把老李叫来,说:“这面味道巴适,可以把店开到成都去。一年几十百把万的赚是没有问题的。”

“就是想开到成都去,我儿子在成都呆了好几年,最近才回来帮忙。听说成都铺子租金贵,成本太高了。”老李认得丹哥的岳父,他说丹哥的岳父知道他的店,口碑很好,有时早餐也可以有七八百元的流水。

这样的话,一天也该有两三千元的收入了吧,一年下来也不得了了,不知成都对他们是不是还有吸引力。

我说:“成本是相对的,生意好了,成本就不是问题。找个好口岸最重要,面的品质不能变。”

老李说鸡汤面的品质他能保证,炖鸡他有秘籍。

“那赚钱的关键就在管理上了,如果你不会管理,就只能守在佛荫了。”

“估计成都的鸡炖不出这里的味道来。”丹哥说。

我说:“到成都只三个多小时的路程,每天送也不是难事,只要鸡汤面的品质不变,卖贵一点食客也会满凼凼的。”

在成都开店,就要对成都人的味口,成都人对面食有讲究有要求,河南的面陕西的面山东的面……在成都只有卖给他们同乡会的人。

成都人长的舌头是拿来品味的,生的牙齿宁愿用来啃兔脑壳,也不会去嚼舌头。

所以,所以,再所以,对面的要求,就是要有嚼头,要韧性十足味道十足。有嚼头有弹性的面粗那么一点点的才喜欢,细如发丝的面,是内江人的最爱。

佛荫的面虽不是粗粗的,却也不柔弱似秀发,韧性好弹性强,鸡汤鲜,汤清亮,葱清香,对眼也对口。

老李说:“我们合股开店嘛。”

佛都要荫护的鸡汤,佛都要荫护的面。店招可以书:“佛荫鸡汤面”。

以虔诚之心做面,以虔诚之心品味。不看僧面看佛面,佛荫鸡汤面,好面。

 

2013年10月9日

阅读    收藏 
(2013-10-07 00:37)
标签:

重新认识

餐馆

冯氏

九妹

川菜

 http://s1/bmiddle/49efbaadgx6DdKISy9W00&690

http://s14/bmiddle/49efbaadgx6DdKM1hSZ8d&690

http://s9/bmiddle/49efbaadgx6DdKP2gB258&690

http://s12/bmiddle/49efbaadgx6DdKQwhSzbb&690

http://s7/bmiddle/49efbaadgx6DdKTXEb4e6&690

http://s10/bmiddle/49efbaadgx6DdKWVLL3f9&690

鸡的吃法,我只喜欢三种,一是白斩鸡,一是凉拌,一是炖汤。

丹哥与我一起吃过不少的鸡肉,知道我喜欢鸡汤。跟我说,合江白马的鸡汤是他吃过最好吃的,其他地方做不出来,除了要当地的土乌骨鸡外,可能跟当地的水有关系。

他曾带过当地的鸡回成都来做,都做不出那味道来。然而我不太相信,我说,我吃过太多的鸡汤,说远的,我吃极美的台湾阳明山的跑山鸡,近的就是岳父家的墨鱼炖鸡,他家有一口几十年的老瓦锅,炖出来的鸡汤,我吃后就没有想过还想去吃第二家的。

这两年,自己也在家摸索,炖出来的鸡汤,无论是墨鱼的、白果的、还是蘑菇的,都有了相当的水准。

人要是自信起来了,就不信其他的锅儿是铁打的。

丹哥说:“那你好久去白马吃了再说嘛。”

丹哥的岳父家住在合江佛荫镇,离白马镇只有十几分钟的路程,平时我少有出门,以为合江在天远地远的地方,起一个去的念头要下很大的决心。

大假照常是丹哥一家回去孝顺父母的时候,听说阿茂要带我去合江吃烤鱼,就正好可以满足我的口腹白马鸡汤之欲。

早早地他就在高速路佛荫出口等着我们,阿茂带着我东转西转,正担心他会把我卖到哪里时,看到了丹哥笑兮兮来跟我们打招呼了。

佛荫镇往前走就是到赤水,过去就贵州的地界了。镇上到处都是鸡汤馆,先氏鸡汤、周师傅鸡汤、税萍鸡汤、冯氏鸡汤……各家都有看家本领。

丹哥说:“我们今天中午就吃冯氏鸡汤。”

“不是到白马去吗?怎么在佛荫了呢?”

“白马离这里不远,但现在白马那边不行了,白马那边的人都到这里来吃。白马镇那边最有名的是梁鸡汤,冯氏是梁家的徒弟,现在做得比师傅还好。”

菜谱很简单,并没有几个菜,丹哥说,这里的餐馆的菜谱都一差不多的,几乎都是同样的菜,镇上的鸡汤馆他都吃过,冯氏这家最好,人最多。

我们点了鸡汤小份、小煎鸡、泡菜鸡杂、鸡血汤、炝炒绿豆芽,邻桌的客人大多也都是点的这些菜。

“先尝一下鸡汤,汤不够,随便加。”丹哥迫不及待地说。

土碗里盛着的鸡汤,都是乌骨鸡,鸡肉斩得很大块。油面上撒些小香葱。

用勺子淘了一匙放在嘴里,彻底被征服了。

从没有吃过这么鲜美的鸡汤,真是无以言表,妙不可言。

丹哥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鸡肉都是活动肉,炖得刚刚好,蘸着店里特制的胡辣椒面儿,干香十足。

丹哥说这两天他来吃过好几回了,让我们多吃点。我却盘算着,什么时候再来。从成都到泸州,再过合江、再到佛荫,走了几段高速,默想着换了几次道,过几条路,大有要把他乡做故乡的打算。

小煎鸡几乎每桌都要了的,鸡肉斩成很小的块,肉非常的脆、香,有嚼劲,青椒的辣与清香相遇简直是无与伦比,是下饭的好东西。

鸡血汤也是非常鲜美,血块嫩而不散,入口即化。

鸡杂没有想象的好吃,而且有点咸,我自信也能炒出比他好的味道来。

这些天丹哥喝酒喝得多了,他最喜欢的是炝炒绿豆芽。吃豆芽解喝鸡汤腻,辣椒的炝出来的香味,让你无法停下筷子。丹哥说他们一家子来,都要点两盘。份量很大的豆芽要两盘,味道真是不是盖的。

边吃我们边分析这汤是怎么做出来的,丹哥说:“听说关键是打泡子,有秘籍。”他说有人花两万块来学,师傅都不教。

“我想可能是,我炖鸡汤就特别注意打泡子,据说好汤是勤快出来的。”

丹哥捞起一点黑黑的粉末,说:“可能放了花椒粉。”

“是的,我已吃出花椒味了。”我说。

袁庭栋老师曾跟我说过,成都有名的九妹鸡汤,秘籍就是炖鸡汤时放一些花椒。看来果然不虚,我回去要试试。

花椒的好不是人人都能体会得到的,有一次在深圳与一美食家兄妹聊到川菜时,他们说川菜的辣他们都能接受,就是不能接受其中的麻。

我说:“如果你们在吃到川菜时,感觉到了菜的麻,那不是花椒的错,一定是厨师的问题。花椒是调味品,只要不是以椒麻为味型的菜品,你一定是只品得出其中无与伦比的香,而不是麻。”

他们大以为是,说再到成都时要重新认识川菜的麻味。

佛荫的鸡汤啊,难道真是我说对了?

 

2013年10月6日

 

阅读    收藏 
(2013-02-18 21:59)
标签:

大街

交通

食材

哈哈大笑

作用

http://s16/bmiddle/49efbaadgd6006164888f&690

http://s16/bmiddle/49efbaadgd60063c63a2f&690

http://s3/bmiddle/49efbaadgd6006759b2e2&690

http://s5/bmiddle/49efbaadgd6006a4971f4&690

 

大假来临,阿庆嫂问我准备到哪里去耍。我说想到富顺去。自贡富顺是十七的故乡,去是有理由的。

到富顺,说到底是为了那里的美食。聂大师作平说我对富顺的美食是真心的热爱,难得、难得。富顺吃的多,最闻名的是豆花饭,当地人可以说早中晚都可以以此解饥。

还有仔姜爆鸭、仔姜青蛙、风萝卜蹄花汤、风干排骨、牛佛烘肘,等等、等等。说不过来,我都数不清了。

但是这还不够,我最喜欢的是那里的羊肉汤。富顺的羊肉汤之多,几乎遍城都是,一年四季早中晚,飘香啊。

阿庆嫂唱道,谁不说俺家乡好,嗯哎哎哟。要说羊肉汤好,还是俺家乡威远城里的那才叫好。

我虽吃过天南海北的羊肉汤,却独好富顺的,说起威远的来,还真没有发言权。于是就想去试试。

威远城离富顺不远,以前没有直接到那里的高速。现在好了,有成自泸高速路过。

十七打电话回富顺,去问她小舅,威远的哪家羊肉汤好吃。因为小舅妈的老家在威远,他们一家子都是好吃会弄的人。

小舅电话里说,威远城里没有好吃的,好吃的在连界,你们到了连界出口下,镇上有家叫幸福羊肉汤的有名。其实那里的家家都好吃,幸福人气最旺。

连界,我们是第一次听说这地名。一查才知道这还真是个了不得的地方,连界位于荣威穹窿北翼的山区,山虽不高,去时常云雾缭绕,人叫云连;又因它处在仁寿、威远、资中三县的交界地,又叫连界。这里云蒸霞蔚,云山相连,奇秀无比,有天然氧吧之称。

四川军阀刘文辉曾在这里建过兵工厂,现在都还有一座当年兵工厂的烟囱在述说着曾经的过往。说更远点,战国时这里就有了冶铁作坊,当地人以这里是四川冶铁业的鼻祖地而自豪。现在的川威集团也就是当地人说的“威钢”就在这里。

说到名人,因译《伊索寓言》而得过希腊骑士文学奖的学者罗念生就是连界籍的。冯玉祥将军曾在这里题写:“还我河山!”呼吁四川人民支持抗日。

威远的辣椒远近闻名,新店的七星椒,武功的级别最让人佩服,是成都餐馆争相购买的扎称招牌料。

算准了时间我们到连界吃中午,也不急着去找幸福羊肉汤在哪里,先把小镇逛一遍再说。镇不大,很快就知道了大概。

连界民间说:羊肉加姜,香过七八里乡。我们第一次到这里,也没有问一下路人,幸福羊肉汤就给我们找到了。可能是我爱吃羊肉的灰太狼的鼻子起到了作用。

粉蒸羊肉是连界不可或缺的美食,这里的蒸羊肉有一特点,就是蒸笼特别的小,里面只放几片羊肉,给人感觉这不是拿来吃的,是用来塞牙缝的。据说是现点现蒸,几分钟就熟了,那样口感才好。

我看一下挂在墙上的菜单,点了一份一斤的汤,肉与杂各半,如是我个人吃,我会全要羊杂的。十七喜欢血旺,又点了份血旺汤。

看起来像东家的大姐说,给他们称望点。可能是我问长问短,说得她心里高兴了。粉蒸羊肉我没有吃成,因为锅没得空。只好留一些念想,寻思啥时候再去一趟。

吃羊肉汤蘸料很重要,一方水土,一方的吃法,就吃出了各地的差异。这里的是蘸料是芫荽、葱花加本地的七星生椒,或是加糊辣椒的干碟。

我吃羊肉汤有一心得,或是叫三步曲。

第一步,将葱花、干海椒面与花椒面拌匀,放少许的盐。干蘸着羊肉或羊杂,又辣又麻又香。那感觉就像是充满朝气的小伙子,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哪怕颗子汗使劲地冒,都还觉得可以来得更猛些。

第二步是,在干碟里加些羊肉汤,蘸料一下子温柔多了,汤使各种料混合为一体,就像经历沧桑的怨妇在向你述说人生况味。

第三步,就像是怨妇的怨快说尽了,也就是说蘸料越来越淡了,你可以在沥米饭里加上羊肉汤,要一份洗澡泡菜,全然不要理会什么蘸料,就是泡菜下汤泡饭。

沥米饭一定会是一粒一粒的,不会像电饭煲里煮的。如果卖羊肉汤用电饭煲煮的饭供应,连界人一定会把店给你砸了。

洗澡泡菜就羊肉汤泡饭会让人体会到人生平平淡淡才真的美好。

然后,然后。你就可以拍拍肚子,喊一声“埋单”了。

我问大姐营业时间一般都在什么时候。大姐说24小时都营业,因为威钢人上班三班倒,随时都有人来吃。24小时都开的店,自然让人放心食材的新鲜,连界人真是幸福。大姐听我说幸福,笑眯了,大声地说,大家都说吃了我们幸福羊肉汤幸福,然后哈哈大笑。

连界人喜吃羊肉汤,一年四季都吃。不像成都人只吃冬季,更准确的说是只吃冬至那一天。

连界人嘴巴挑,在羊肉汤的选择上,从不买外地的账,说他们只吃本地的羊肉。在没有高速之前,这里的交通说实在的,想吃到外地的羊肉都难,看来挑嘴的话不假。

如果要我让连界与富顺的羊肉做个比较,我认为连界的还是要粗犷些,没有富顺的精致,富顺羊肉汤对羊肉的部划分得更细,会有更多的口感让你品味出羊肉的美好来。

这不是哪里好哪里不好,而是跟当地人的生活习性有关。

我问街上的人,这条街的名字,他说叫三十米大街。三十米?我左右一看,五百米不止呢,他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是三十米宽”。

幸福羊肉汤馆,在连界最宽的大街上。

                                                                           2013年2月18日

 

 

阅读    收藏 
标签:

废墟

川师

文人

《齐鲁晚报》

王兆山

文化

手机上接到一个信息,说的是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的先进事迹,在抗震救灾之际,抒发感慨,代表一位废墟中的遇难者歌功颂德。我觉得王兆山及其之流,真是应拿出点气概来,剖腹让他们的妻儿感受他“纵做鬼,也幸福”的关爱,让她们在坟前与你们“看奥运,同欢呼”。我把这段短信读给朋友们听,他们不骂王兆山,却骂“文人无行”,说我居然也作协的人,真丢他们的人。他们说和“江城子”的人,话粗鲁了,但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呢,不赞成,很理解。川师的范老师说,他觉得写得不错,是一首讽刺诗,不过讽刺诗写得让我们都看不出来是怎么讽刺的,所以老吴不认。羞为文人啊,我叉叉。现将收到的信息,全文转贴如下,奇文共叉叉——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发表于《齐鲁晚报》的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一位废墟中的地震遇难者,冥冥之中感知了地震之后地面下发生的一切,遂发出如是感慨……

 

天灾难避死何诉,

主席唤,总理呼,

党痛国爱,声声入废墟。

十三亿人共一哭,

纵做鬼,也幸福,

 

银鹰战车救雏犊,

左军叔,右警姑,

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

只盼坟前有屏幕,

看奥运,同欢呼。

 

然后已经有人也填江城子,应和如下:

 

天灾人祸均难避,

解放军,行烂泥。

文人巴儿,狂吠心难移,

十三亿人头同低,

纵做鬼,也要詈。

 

学校塌得如何齐?

总理悲,谭力喜,

文坛臭虫,兆山死了宜。

盼坟前插你妈屄,

就好像,日只鸡。

阅读    收藏 
(2007-11-23 00:16)
标签:

玄奘

西游

 
 
八月份去台湾,正好赶上圣帕台风登陆,我们开始了与台风竞赛奔波,把一周的路途居然用三天赶完。开始是要在圣帕到花莲前赶到花莲,后又要在圣帕离开花莲后紧追圣帕,因为台风过后必是暴雨,一路上真是惊险,不时地听说,我们刚过不久的山路就断掉了,到了日月潭边时,我们才算真正的觉得了平安。

台湾之旅,一路狂奔,一天到晚在车上,不是在颠簸中睡觉就是在颠簸中看碟片。我们的台湾之旅,真真切切是一次苦旅。

在细雨朦朦中游日月潭,自是一番韵味,我们撑着伞到玄光寺,大家都忙着在刻有“日月潭”和“玄光寺”的石碑旁留影时,我与刘景琳走到玄光寺的右面。刘莽娃儿景琳发现介绍上说这里是供奉玄奘灵骨的地方,一下子兴奋起了,他说他朋友钱文忠正在百家讲坛讲“玄奘西游记”,没想玄奘的灵骨供在这里。因为刘兄的介绍,我也与钱文忠教授有一次握手之缘,电视上我刚好看到他讲玄奘西游的开头与结尾两讲,也算是有始有终。

玄光寺始建于1955年,成于1958年,想来是专为供奉玄奘灵骨而建的。

介绍上说“中日战争期间,日人在南京取走玄奘法师灵骨,供奉在日本埼玉县慈恩寺,1952年迎灵骨来台,待1958年玄光寺建成后,玄奘法师的灵骨始供于日月潭畔之玄光寺”。这个介绍真是说得不明不白,是甲午中日战争,还是最让我们痛心的八年中日战争?在南京什么地方取走也不交代,真是水垮垮的。

玄光寺建在日潭与月潭的陆地交界处,临潭背山,离潭只十余米,据说是绝佳的风水宝地。玄光寺不是我们常看到的那样的庙宇,外观倒像一个会堂,寺不大,也没我们常见的香火萦绕,来日月潭游览的人与石碑照相的人比进寺的人多,寺前热闹寺内清静。

寺小,却干净,内供玄奘金身,上悬“民族宗师”扁额。寺后面的空地上竖一碑,上有朱红大字书“千秋苦旅”。这千秋苦旅真是绝妙的形容,是对玄奘一生最好的总结。

无论是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西天取经,还是钱文忠百家讲坛上讲的《玄奘西游记》中的玄奘,其经历无疑都是一场苦旅。玄奘往印度取经,得经书650余部,与弟子译经75部,得1335卷,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贡献卓著。钱文忠教授说玄奘圆寂后“玄奘的灵柩运回京城,安置在慈恩寺翻经堂……四月十四日,按照玄奘临终心愿,将他葬于……白鹿原”,“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到樊川北原(今西安附近),并在当地营造塔宇寺庙。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又下令在两京,也就长安和洛阳各建造一座佛光寺,追谥玄奘为‘大遍觉法师’”。

钱教授讲到这里就完成了他的“玄奘西游记”,没有再去考据过玄奘身后的苦旅了。玄奘法师的灵骨是怎么又到了南京的,还到过其他地方没有?我不知道也不会去考证,但我现在知道玄奘法师身后东游了,他的灵骨去了日本,还好,住的地方也叫慈恩寺,现在到了玄光寺,将来还会不会到其他地方去?难说。

据说台湾玄光寺只供奉了玄奘法师的部分灵骨,日本还有一部分,如真是这样的结局,那就让人有些难受了,玄奘这次东游不仅难回故里,还落得身首异处的结果,玄奘之旅真是不尽的“千秋苦旅”啊。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