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通览》(精编版)序

(2013-11-18 13:31:01)
标签:

文化

老吴一直有个想法,要把傅崇矩的《说成都》,也就是现在我们通说的《成都通览》重新整理出版。使其读起来更方便,体例更合理,把非傅崇矩所言,和与其不合百科体例的文字删除,对那些只对那些专家学者有用的繁杂的东东去掉。此想法,得到学者肖平兄的认同,并愿尽力推广。

现此想法即将实现,在年底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开本定为32开,精装,估价:38元。

肖平兄为此新写了篇序文,发在此,以飨同道。

 

 

 

《成都通览》序

 

2007年夏天,德国汉学家冯铁教授第二次访问成都图书馆,他此行的目的是查阅成都图书馆收藏的近现代中国作家手稿,并顺带参观成都图书馆与德国歌德学院合作的德语中心项目。在图书馆二楼书吧品茗休憩时,他一边抽着去掉过滤嘴的“红梅”牌香烟,一边从背包中郑重其事地取出一个包裏,打开以后是一本德文书。冯铁介绍说,这是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一名汉学博士的博士论文,是专门研究《成都通览》的,现已正式出版发行,送给成都图书馆留作纪念。

我起身接过这本珍贵的书,心里忍不住想:《成都通览》真有如此大的魅力吗?害得德国人也把它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坐下以后细细翻阅,用德文表述的部分虽如雾里看花,但很多书影却是我熟悉的,因为成都图书馆就藏有宣统年间通俗报社印行的《成都通览》初版八册,并且于最近还作为古籍善本再造又影印过一次,我对它可谓了如指掌。送走冯铁,我终于明白西方人做学问是跟中国人不同的。《成都通览》在中国的命运,最多是专家们偶尔引用,或被普通读者走马观花式随便翻翻,远没有上升到学问的高度。而在西方学者眼中,《成都通览》巨细无遗、百科全书式的文本已具有了研究的价值,它可以是一座城市的缩影,也可以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加之作者在一百余年前所表现出来的难得的“实录”精神,使得这本书成了一部多义的巨制,其重要价值迟早会被重新认知。

《成都通览》又名《说成都》,是简阳人傅崇矩于1909年到1910年陆续编纂出版的。傅崇矩(1875—1917),字樵村,青年时代随父亲迁居成都,故一生以成都人自诩。跟那个时代所有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样,傅崇矩关心时务,曾赴日本游学考察,并对新闻出版抱有浓厚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1900年,他在桂王桥北街创办了成都第一家公众阅览室“阅读公社”,开启了公共图书馆启迪民智,服务社会的先河;接着又设立“算学馆”,出版成都第一张科学性报纸《算学报》。傅崇矩一生著述甚丰,除《成都通览》外,还著有《国朝名人言行录》《考订长江水道图》《山海经古地今证》《四川省明细详图》《四川省域文明进步图》等,可惜时间久远,大多已经煙没无闻。

傅崇矩编纂《成都通览》一书,与时代的乡邦文献编撰者已有不同,他在自叙中曾明确谈到该书特点,首先,他认为这本书不是“以文字擅胜场,以颂扬献媚骨”的应景之作,而是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他的籍贯为成都,所以比客居成都的人要更了解成都;二是他的家在成都,所以比游历成都的人更贴近成都;三是他以耳目所及说成都,所以比道听途说更真实际;四是他事物实录说成都,所以比笔墨空谈更亲切实;五是他以调查研究说成都,所以比考据古典更鲜活。读过此书的人,应相信傅崇矩所言非虚。他著述此书,是有充足的底气和丰沛的感情为基础的。

其次,作者在《成都通览》中还强调该书是以“实用为主”、“注重调查”、“巨细不遗”、“雅俗共赏”、“并欲改良社会”等目的,可以作者对此书有较高的期待,非一般的乡土志可比。由此,作者曾自豪的把这部倾注他毕生心血的书归为畅销书行列:“官于成都者,不可不阅;凡商界、学界、军界、工界,不可不阅;游历家、调查家、新学家、旧派家,不可不阅;幼孩妇女之能识字者,均不可不阅。”可见,作者对此书的受欢迎程度是有充分的心理预期的。

吾友吴鸿,长期致力于成都地方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经他的手推出的研究成都的文献,无人可以匹敌。最近,他突发奇想,欲将煌煌数十万言的《成都通览》重新编订出版,以期减少篇幅,结构精当,适应市场。此意一出,我举双手赞成。《成都通览》作为一部清末成都的百科全书,对当时社会有全面而真实的观察和记录,这无疑是它的优点;但与此同时,书中过于琐碎、繁杂、主观的记述,也为普通读者的阅读造成了障碍,因此重新编订一部篇幅适中,结构清晰,更于阅读传播的《成都通览》,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十分有意义的事。或者说,把全本《成都通览》留给研究者,把精编《成都通览》留给普通读者,这样的分类可能更适合现代出版市场规律。

《成都通览》是一部成都人写给成都人看的书,其中有历史变迁,有城市兴衰,有人生感悟,也有逝水华年。今天再去品读一百年前的成都,免不了对这座城市的变化感到惊叹。譬如,一百前的成都人饮用的是“巴蜀雪消春水来”的岷江甘泉,二十文钱就可以从锦江码头挑夫那里买到满满一挑,煮饭泡茶甘洌香甜。而今呢?成都已进入严重缺水的城市行列。读之,不禁有抚今追昔之感。

有关成都的书已经出版了很多,但没有一本像《成都通览》那样忠实地记录过成都的脉搏和心跳;也没有一本书像它那样为后人留下真实可信的参考。以百科全书式的眼光记录一个时代,并成为一个研究者、读者关心的城市研究文本,这或许是傅崇矩当初没有想到的。有鉴于此,我有意将冯铁教授所赠研究《成都通览》的德文博士论文翻译成中文,以便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西方学者眼中的《成都通览》是怎样的。

 

肖平

2013年11月1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推荐几本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