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抽象油画汪京元作品文化时尚 |
分类: 汪京元三界空间抽象艺术 |
解读抽象:抽象绘画艺术的三个层次
当代抽象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北楚天画院副院长 汪京元
抽象绘画艺术分为三个层次。
1、初级抽象(从具象中提取的抽象)
初级抽象是指从现实物象中截取抽象片段或者将具象物体扁平化,然后重组归纳成抽象画面。通常采用鸟瞰或者抽取景物局部的方式获取画面,如作品《巴黎的屋顶》。
http://s3/bmiddle/001NBt87gy6HA5Riywaf2&690
《巴黎的屋顶》
布面油彩
1954年
斯塔尔(俄国·圣彼得堡)
斯塔尔创作的这幅《巴黎的屋顶》,画面散发出一种空灵的气息,清淡而又厚实的天空,空旷而深远。大大小小色块的屋顶凸凹有致,密集紧凑,斑斑点点,秩序井然。少许地方,挤出一圈红色,使得这黎明般寂静的巴黎显现出一丝生机。
他以抽象艺术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冥冥中风景的生命。斯塔尔很注重自然与抽象之间的联系,十分关心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视觉经验,去提炼抽象艺术独到的表现。斯塔尔感悟出愈来愈素雅的色调,静寂的画面,正可探究东方艺术的审美神韵。作为景物的意象,斯塔尔的精神修养与物同化,师心自任。达到一种神超形越之境。
2、中级抽象(哲学思维中的抽象)
中级抽象是运用点、线、面等绘画元素构成受意识控制的矛盾空间画面,使抽象图形相互作用彼此发生关系,并以哲学的思维制造矛盾焦点然后再平衡矛盾空间,如美国画家克兰的《无题》。
http://s5/bmiddle/001NBt87gy6HA66d76s64&690
《无题》
布面油画
1957年
弗朗兹·克兰(美国)
作品《无题》为弗朗兹·克兰1957时所作,时年47岁。这件作品,视觉冲击力很强。没有色彩,只有黑白两种极色。所以,画面显得单纯、庄严而有力度,仿佛是一位卫道士昂首挺胸在把守着正义之门。用笔粗犷有力,好像看见克兰在那里手里拿着大油漆刷,直性涂抹,一挥而就。线条燥润,一任天成。
但仔细品察,我们不难发现,黑色线条图形由方形和多个三角形构成。一方面,画面下半部由方形构成,另一方面,上部分由三个倒立的三角形穿插在方框之上。这样,构成了力的各个方向交错其间,互相牵扯,张力无限。
克兰在作品就要完成的时候,退远一看,发现画面阳刚有余,阴柔不足,遂用手中已用完黑色的干笔刷轻轻地在方框的中间划过一道淡淡的弧线。最后,再将笔刷蘸一点白色在图形的顶部和左三角形中间的地方补一补,提提醒。至此,一幅名作大功告成。
3、高级抽象(反意识的抽象)
高级抽象是创造一种不受意识控制的反意识行为生成的画面效果。运用理性分析,找不到画面的构成规律,是一种发掘潜意识的智慧超越。
艺术家们常常为能激发出这样的潜能而苦恼,无奈之下,期望通过喝酒和吸毒的极端方式打破惯性思维,实现跨越。即使是这样,也不是都能如愿。目前,只有美国的波洛克和中国的汪京元成功的超越了自我,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
◆美国画家波洛克的偶然效果——运用油漆加棍棒滴流成画
《薰衣草之雾》,是波洛克在1950年所制作的滴流作品,可以说是他作品中的巅峰之作。画家左手提着油漆桶,右手拿着各种棍棒,蘸着各色油漆,滴流出各种不同粗细线条交织的画面。波洛克在这一时期着魔般沉浸于滴流画面的游戏,他往往把画布平放到地板上,然后,快步游走于画面四周,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同步舞动,仿佛在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幅作品波洛克利用自然发生的华丽效果,追求一种完全自然的视觉平衡。看得出来,波洛克对《薰衣草之雾》非常满意,所以将之取名为“NO.l”,由于艺评家被画面中柔和且微妙闪耀的色彩所折服。于是,克雷门特·葛林伯格建议他将画名更换成更赋有诗意的《薰衣草之雾》。
http://s16/bmiddle/001NBt87gy6HA6asnjVaf&690
《薰衣草之雾:No.1,1950》
波洛克作 1950年
221×299.7厘米 油画
华盛顿 国家画廊藏
这是波洛克滴流画幅中色彩最丰富的作品之一。彼此纤细复杂地纠缠、搀和在一起的各种点线,层层叠叠,仿佛秋天森林中地上堆积的厚厚树叶,犹如色彩的交响乐而让人如痴如醉。薰衣草的芳香色调是这幅画面的基调,看起来就像彩色的雾一般有光粒子在摇曳闪烁。
◆中国画家汪京元的超常思维——运用潜意识牵引出无意识游离在意识的边缘
汪京元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和中国文化的纵深,运用国际抽象艺术语言演绎出了三界空间的奇品奇画,他潜心艺术四十年,融汇书法、国画和油画;探寻文学、哲学和心理学;精修佛学、道学和宇宙学。他的高深修养、美学思想和艺术震撼改变了中国沿袭日久的艺术思维定势,其独特的画面文化,对国际抽象艺术的发展产生新的动力和活力。所以,美国艺术评论家Lsong对汪京元的抽象艺术评价为:“汪京元的抽象艺术是继美国抽象艺术大师德·库宁、波洛克之后,来自中国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抽象艺术大家。”
他运用潜意识牵引出无意识游离在前意识的边缘。潜意识的艺术家总是期望能挣脱意识的羁绊遨游在无边无际的无意识状态之中,收获意想不到的灵光。三界空间抽象艺术的全新创造表明,不需要以极端自残的方式照样能收获无意识的抽象画面效果,实现抽象形态结构空间的一反常态。三界空间的逐步升华,是从有限空间到无限空间的穿越。
http://s7/bmiddle/001NBt87gy6HA6eajbg56&690
汪京元
欲界KJ·J2012-9-12
120cm×120cm
http://s2/bmiddle/001NBt87gy6HA6ePvRn71&690
汪京元
欲界KJ·J2012-2-16
120cm×120cm
http://s2/bmiddle/001NBt87gy6HA6frHe9f1&690
汪京元
纸本水墨
欲界2014-2-8 97 cm×89cm
标签:
抽象艺术名作欣赏蒙德里安百老汇爵士乐文化 |
http://s12/bmiddle/624b5233hd01e60e993eb&690
《百老汇爵士乐 》 油画 蒙德里安【荷兰】
蒙德里安的这幅绘画作品以《百老汇爵士乐 》来命名,首先,凸显了它与传统艺术样式的区别,接着反映了作者在美国纽约的生活感受。他以大都市布局为构架,以车水马龙为动感旋律,寓静于动,节奏明快。那黄色线条中的深蓝与深红如同爵士乐中的颤音那样富有变化,有一种穿梭的流动感。正是这种变化而产生了富有生命力的音响效果。
作品以百老汇最有名、最繁华的南北向街道为表现对象。它是世界著名的商业、金融机构以及剧场、影院、夜总会等林立的大道,还有若干广场。蒙德里安运用艺术的手法将这些丰富多彩,光影闪烁的繁华街道加以抽象化。以大小不同的格子构成画面,用红、黄、蓝三原色表现了百老汇的生机与活力,仿佛能听到穿梭往来的汽车喇叭声和戏院里高亢的歌声。
蒙德里安1872年出身于荷兰的阿麦斯福特,36岁时所作《欧勒附近的树林》就采用新的直线和着色方式表现画面,这使他一开始就跳出了荷兰传统绘画之外而与欧洲艺术接轨。41岁时尝试以立体主义向抽象画面过渡,47岁时受通神论哲学家舍恩迈克斯渴求籍画面来表现世界新形象的影响,努力探索“一览无余的本体”。并在法国发表了他的理论文章《论新造型主义》,明确了他的抽象艺术理论。
1933年以后,蒙德里安的作品趋向简洁。1938年去了伦敦,两年后又到了美国的纽约,时年68岁。在这里他仅仅生活了四年就去世了。但在离世的前一年他完成了这件都市爵士乐。(汪京元)
标签:
蒙德里安红色黄色蓝色与黑色构图 |
http://s13/middle/624b5233h7336162df46c&690
《红色、黄色、蓝色与黑色构图 》
布面油彩
蒙德里安【荷兰】
这是一幅“冷抽象”的作品。所谓“冷抽象”,是指画面中的线条、色块等呈现出非常理性而规矩的表象特征。
蒙德里安的这幅《红色、黄色、蓝色与黑色构图》创作年代较早。他比康定斯基小六岁,都属于抽象艺术的早期画家。但不同的是,康定斯基作品数量很多,而且前期、中期和后期作品风格演变脉络清晰。由前期的热抽象逐渐过渡到冷抽象,具有系统性。而蒙德里安的存世作品很少,但能见到的作品风格异常单纯。他的画表现了什么呢?
从这幅类似于黄金律比例的小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画家的理想,那就是试图建立一种完美的秩序。黑色的纵线与横线把画面分割成若干个不同比例的小长方块,他对这些小方块的空间探索似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如何在视觉上平衡这些小空间是他努力营造的理想。
他通过画面的探索,折射出内心的思想境界,他的目标是反映生活的秩序、精神的秩序和宇宙的秩序。同时,画面方块中的用色也是非常讲究,中间是大面积的灰色方块,而画面黄金边的方块则填充了红、黄、蓝三原色,他从这种组合中寻求“个体与集体的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以及时间和空间的平衡”等等。
他的这种意识是否受到中国孔子思想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他的画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和谐的范本,一个理性思考出来的完美世界。(汪京元)
标签:
抽象艺术名作欣赏米罗文化 |
《在月夜里鸟正环绕着一位拥有三匹马的女人飞翔》
布面油彩
92㎝×72㎝
1968 年
米罗(西班牙)
Joan Miró,1893——1983
在米罗的作品中,月亮常常被画得有些变形,如《在月夜里鸟正环绕着一位拥有三匹马的女人飞翔》。这幅画中的月亮,有明显的稜角,弯弯的月儿,既不是一轮渐盈的、也不是一轮渐亏的月。而是人们感觉中那个人格化了的夜空中的月盘。它正在缓缓移动,前面仿佛有白云在指引。
月亮是米罗最喜爱画的画面元素之一。
他常常将月亮诗意化并以诗入画,这表明了他对月亮的特殊情感。皎洁的皓月是悬在夜空中的一盏指路明灯,它虽然距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其柔和的月光,总是给人那么亲近。从月牙儿、半月再到满月,它总是不卑不亢、洗尽铅华,从不自傲。它周而复始,不知疲倦。给人类以特别的恩惠,人走到哪里,月儿就跟到哪里,总是月影相随。它常常被云层吞没,但它总是以自己的勇气,又从云层中钻了出来,依然以它那淡淡的清辉洒向大地。它的冰肌玉骨总是给诗人和画家以无限的联想。
然而,月亮和太阳在米罗的画中,并非当作是天文现象来处理,而是作为支配气象和农业的象征而存在。
《在月夜里鸟正环绕着一位拥有三匹马的女人飞翔》中,月亮被画成绿色,代表了它正在把农民的渴望变成现实,大地一遍金黄。傍晚,人们带着丰收的喜悦,农妇驾着马车驮着粮食一路欢歌,鸟儿围绕在粮车周围飞来飞去,一片欢乐景象。
米罗在画中把这一切都简化成了点、线、面、色,幻化成一幅神秘的抽象画面。他之所以选择并一直衷情于这样的绘画语言,应该说,与他的属性有很大的关系。
米罗属蛇,在宗教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因此,他具有天生的、特有的智慧。他还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神秘主义者。喜欢读书,喜爱思考,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很感兴趣,他能系统的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正是这一特质,他的绘画才一直围绕月亮、太阳、女人和鸟打转转,才有了他风格几十年的一贯制。(汪京元)
标签:
抽象艺术名作欣赏米罗文化 |
米罗笔下的太阳
《在阳光下飞翔的蜻蜓》
布面油彩
224㎝×174㎝
1968 年
米罗(西班牙)
Joan Miró,1893——1983
湛蓝的天空,一个硕大的太阳悬于苍穹之上,一只悠闲的蜻蜓从天边划过。这就是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在阳光下飞翔的蜻蜓》。
这是一幅非常优美的绘画作品。优雅、从容、闲适…一切美好的词汇在这里堆砌都不算多。画面已经简洁得不能再简洁了,点、线、面,画面构成的三要素,米罗各取一个。但画面表达的意境却很丰富。
在一个夏日的清晨,天空中的晨露还没有散去,空气清新而滋润,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充满希望的红色定格在了画家的视界中,他感觉这红色是无比的愉悦,炽热而不刺眼,向上而不炫耀,硕大而不自傲,默默地把自己的光洒向人间。蜻蜓就倘佯在这样一个滋润而充满阳光的早晨。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不是一幅抽象画,而是一幅具象画,但那蜻蜓又只是一根线和一个点。所以,西方评论家总是将米罗列为超现实主义画派的行列。而从画面构成元素来看,我将他归为半抽象画家。
他的画不难读懂,许多人都喜欢。
甚至圣诞老人也觉得米罗的红色太阳可爱,于是,他的雪帽和衣袍都选择了红色。但是,圣诞老人过分的喜爱米罗,就在1983年圣诞节那天,圣诞老人滑着他的雪橇接走了米罗。那年,刚好是米罗90寿诞。
圣诞老人之所以情有独钟的带走一个艺术家,主要是觉得米罗的可爱。米罗在他长达90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许多的油画、版画、以及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童趣的稚拙,天真浪漫、纯净可爱。
正是这样难得的归真品性,使他成为西方艺术家中少有的长寿者。
他的许多绘画作品就像是儿童画。画面简洁,物象不多,但言简意赅,趣味横生。
在他几十年的绘画生涯中,题材几乎都没有大变过。不是太阳,就是月亮;不是女人,就是鸟。一生都在丰富的情感海洋中吟唱。可以说,他的每一幅画作都是一首动情地诗。(汪京元)
标签:
抽象艺术欣赏波洛克文化 |
波洛克:喷发的火焰,最后的绝唱
蓝棒:No.11,1952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52年
210×486.8㎝
澳洲国立美术馆藏
在《薰衣草之雾》之后,波洛克自己感到滴流作品很难再有突破。为了不重复自己,他尝试创作了如《回声》之类的黑白滴流作品,既有点像黑白图案,又有点像毛笔焦墨山水,还有点像中国的狂草书法。
转眼到了1952年,波洛克已经对自己的作品失去信心,他在贝蒂·帕松斯画廊开了最后一次个人画展,大幅作品一件也没有卖出去,甚至还有一幅遭到损坏,波洛克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他成天酗酒,醉态异常。朋友们一个个离他而去,极有耐心的妻子丽·库拉斯勒也忍受不了这种状况。波洛克几乎无法振作精神画画,经常在巨大的压力下泪流满面。在这样的状态中,由于友人、建筑师东尼·史密斯一再的拜托,波洛克才终于完成了《蓝棒:No.11,1952》,这也算是他最后一幅杰作。
这幅作品充满了艳丽而缤纷的色彩,特别是画面中的橙红色异常夺目,对比色画面琉璃闪耀,几乎面临“色彩爆炸”的失控状态。波洛克有着很好的艺术素养,他灵机一动,在身边一根木棒上涂上了群青色颜料,然后将木棒压在未干的画布上,形成了八个奇妙的蓝黑色直线斜纹。这些“蓝棒”使作品风貌为之一变,奇迹般地拯救了及其活跃而又调皮的色团。乱象无序的画面开始变得有序起来,也使筋筋绊绊的软弱“乱麻”竖起了骨架。该作于1973年被澳洲国立美术馆收购,据称价格高达二百万美元,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澳洲最珍贵的艺术品之一。
滴流作品的偶然性,使其在奔走画面四周时,常常踌躇,既要有精神的高度投入,又需要灵感的随时闪现。
所以,它的价值在于不可重复性。同时,也容易让人走火入魔。当生出一些出其不意的效果时,会使画家忘乎所以。它的视觉效应多半是靠层层叠叠的“乱蔴”造成画面的神秘感。它追求的是一种“肌理”的表现,缺少人文关怀。(汪京元)
标签:
抽象艺术名作欣赏罗斯科文化 |

蓝色中的白色和绿色
布面油彩
254㎝×208㎝
1957 年
罗斯科(美)
Mark Rothko,1902——1970
罗斯科为什么会自杀身亡呢?
1970年,他刚好68岁。他选择这个时间离开人世有什么困惑解不开吗?看来,我们只能从他的画中寻求答案。
从《蓝色中的白色和绿色》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啊,我们看到了一个悲剧性的画面:黑色的帷幕徐徐落下,仿佛画家的生命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他给自己庄严的举行了魂归仪式。是寿终正寝吗?不是。黑色的色块下方,留下了一条断裂的横线。表明他55岁时精神状况不佳,是身体患病?还是江南才尽失去了创造的动力?抑或是性格孤独?
答案是:孤独!
他本是俄国人,23岁时定居纽约,从那时开始,他就关注城市中的孤独者。开始用具象手法,后来从超现实主义意识中受到启发,经过不断实践,他感到用大色块构成的画面更具有心灵的震撼力。于是,在他大色块铺就画面的同时,他对色块边缘做起了文章。使色块看上去更像是一块布。在他创作的后期,画面从上到下排列一组软边的、不显轮廓线的长方形色块,就像是一张张、一幅幅窗帘或门帘,也有点像壁挂。当久久观赏它时,我们会被“色布”营造的柔软质感所感染,让心情变得很放松,或者很沉重。
罗斯科的抽象画更多地注重个人精神的表达。他说:“我对色彩与形式的关系以及其他的关系并没有兴趣,我唯一感兴趣的是表达人的基本情绪,悲剧的、狂喜的、毁灭的等等。”他认为现代人的内心体验没有离开从古至今的传统,因此要表现精神的内涵需要追溯到希腊的文化传统中去,尤其是希腊文明中的悲剧意识。在他画出成熟的抽象画之前,他对希腊、罗马艺术投注了很多的注意。从希腊传统中他吸收了希腊悲剧精神中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个人与群体的冲突的矛盾状态。在他看来这些冲突概括了人的生存的基本情形。由于他追求表达的清晰,追求去掉一切与观念无关的东西,他最后发展出了一种全黑的画面,在黑色中他找到了和他的悲剧意识完全吻合的形式,而且是不可再简的形式。
在《蓝色中的白色和绿色》一画中,画家用黑色表现了悲剧的静态和白色的情绪冲突。一静一动,生命在挣扎中显示出精神的不朽。
色域绘画的用色方法大概有四种。
1、色斑:即,所涂色块的外形模糊;
2、单色画面:即,画面只用一种颜色去表现;
3、色块叠至:即,大小不同的色块拼合或者色带交错;
4、模糊色:即,色相、明度相近,界限不清,模糊一片。
罗斯科的画面色块介于第一和第四之间。
标签:
抽象画艺术欣赏波洛克文化 |
波洛克的游魂作品:《薰衣草之雾》
品赏级别
《薰衣草之雾:No.1,1950》
波洛克作 1950年
221×299.7厘米 油画
华盛顿 国家画廊藏
他走了,年仅44岁。
他走得轰轰烈烈,在自驾的敞篷车冲出路基的一瞬间,一头撞上橡树而灰飞烟灭;
他走得潇潇洒洒,与年轻的模特儿露丝·库里谷曼搞婚外恋,在车上亲吻而别;
他走得轻轻松松,没有任何痛苦,在酒意朦胧中不知不觉已阴阳两隔…
这就是美国行动画派滴流画家杰克逊·波洛克。
他带走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带走自己的灵魂,
他留给了后世一幅惊世骇俗的《薰衣草之雾》。
《薰衣草之雾》,是波洛克在1950年所制作的滴流作品,可以说是他作品中的巅峰之作。画家左手提着油漆桶,右手拿着各种棍棒,蘸着各色油漆,滴流出各种不同粗细线条交织的画面。波洛克在这一时期着魔般沉浸于滴流画面的游戏,他往往把画布平放到地板上,然后,快步游走于画面四周,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同步舞动,仿佛在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幅作品波洛克利用自然发生的华丽效果,追求一种完全自然的视觉平衡。看得出来,波洛克对《薰衣草之雾》非常满意,所以将之取名为“NO.l”,由于艺评家被画面中柔和且微妙闪耀的色彩所折服。于是,克雷门特·葛林伯格建议他将画名更换成更赋有诗意的《薰衣草之雾》。
这是波洛克滴流画幅中色彩最丰富的作品之一。彼此纤细复杂地纠缠、搀和在一起的各种点线,层层叠叠,仿佛秋天森林中地上堆积的厚厚树叶,犹如色彩的交响乐而让人如痴如醉。薰衣草的芳香色调是这幅画面的基调,看起来就像彩色的雾一般有光粒子在摇曳闪烁。
波洛克的艺术曾受到经纪人的极力推崇。
1943-1947年间,古根汉为波洛克举行了三次个展,着实地提高了他的名声。但佳评如潮并不代表购买同样旺盛,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波洛克过世,即使是一流的艺术经纪人也无可奈何。1947年古根汉经营的“本世纪艺廊”关门,她说服有引导美术界潮流之称的贝蒂·帕松斯接手推销波洛克,但波洛克的作品始终叫好不叫座,波洛克将原因归咎于帕松斯能力不足,因此于1952年擅自解约,另外委托专门经营抽象与超现实画作的画商西得尼·詹尼斯。詹尼斯虽然成功地卖出很多极高价的作品,但波洛克生前最高价的作品也只有八千美元,因此他在经济上一直捉襟见肘。
美国的抽象艺术有两个分支。一个是行动画派;另一个则是色域画派。
所谓行动画派,实际就是一种绘画表演。波洛克由于长期受到酒精中毒的情绪困扰,故他的精神总是处于烦躁不安的状态。加之他的作品市场行情不好,欣赏的人很多,买的人很少。这与荷兰画家凡·高的情形有些相似,生活基本保障都难以维系,情绪还能好到哪里去呢?20世纪50年代中期,波洛克开始对自己的创作活动断断续续,作品亦失去自信。
波洛克的妻子丽·库拉斯勒一直看好他的艺术才华,她利用各种关系帮助波洛克。波洛克性格内向,不擅言辞,但却容易情绪激动,因此他曾在中学被退学两次。若没有库拉斯勒的全力帮助,恐怕不会有今天显赫的声誉。可惜,波洛克的错乱神经对妻子的一番苦心理解不够,当他不能进入创作状态时,他寻求移情别恋,甚至和年轻的模特儿露丝·库里谷曼搞外遇。
见此情形,1956年夏天库拉斯勒干脆到欧洲去散心。妻子不在家,波洛克将情人库里谷曼接到到长岛的家中来鸟欢,找新鲜。
俩人精神焕发,激发了青青活力,开着破车,借着酒劲四处兜风,这下倒好,恍惚之间,飘飘然,化为了生死恋。
波洛克的妻子丽·库拉斯勒含情脉脉的看着她老公,可惜,波洛克的情感已经走了神。
从画上看,波洛克极尽全力“描写”自然,追求自然的境界,有点暗合中国老庄道法自然的印记。年轻的波洛克也有许多烦恼。在青少年时期,波洛克就开始对神秘的神学感兴趣,尤其臣服于从加州发展出来的印度神秘学学者克里希那穆提的学说。克里希那穆提学说的基本精神,是经由自我发现、自我认识来追求幸福。这个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波洛克,成为他一生信念的核心。
后来,一部分艺术青年追求行动画派的创作情境,如在身上泼洒颜料在画布上打滚;或者把颜料倒进嘴里,再喷到画布上等等…,恐怕,都不会产生癫狂之作。
不过,无论用哪种方法,这种创作样式不可能再有突破,因为波洛克把它发挥到了极致。(文/汪京元)
标签:
抽象艺术珍品欣赏文化 |
霍夫曼的色块癫狂:《发酵的土壤》
品赏级别
《发酵的土壤》(fermented
Soil)
作于1965年 油画
121.8x152.4厘米
史密森美国艺术博物馆
S.C.Johnsan&Son公司捐赠
《发酵的土壤》表现了一种疯狂的混乱。这幅画你看得越久越能体会它的美感。强烈的色彩、浓重的颜料、反差鲜明的色调和动态的视觉效果将不同的成分组台和转换为一个类似发酵的过程。霍夫曼善于用丰富
多彩的绘画表现大自然的绚烂多姿。大自然是一切色彩的源泉。汉斯•霍夫曼是1915至1937年间最伟大的抽象艺术大师之一。他首先在德国然后在美国,建立起欧洲现代主义和抽象主义与美国的连接。《发酵
的土壤》作于他逝世前一年,是一幅表现自然分解过程的油彩画。
《门》
汉斯•霍夫曼作
1960年 布上油画 189.5x122.6厘米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藏
品赏级别 珍品
艺术价值 1500万元
《门》是霍夫曼创作于1960年的作品,画面看上去简洁、明确。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错落有致,红黄蓝的色块在黑色与灰色背景的衬托下显得十分强烈。整个画面在抽象色块的对比中显出节奏和张力。
汉斯•霍夫曼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之一。这位从德国来到美国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为美国前卫艺术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抽象表现主义的两个分支,无论是行动绘画还是色域绘画,都与他的艺术相
关联。从1904到1914年这段欧洲现代艺术产生的重要时期,他一直住在巴黎,参加了从野兽派到立体派的
许多活动,并与德劳内、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等人保持友谊。因此,他从一开始便对现代派艺术有着
非常透彻的理解。霍夫曼热衷于艺术教育,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师。他于1915—1932年在慕尼黑开办艺术
学校,运用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的教学体系,吸引了大批国际追随者。1932年,他来到美国,在纽约艺术学
生联盟任教。1934年他在纽约开办了自己的“汉斯•霍夫曼美术学校”,把正宗的欧洲现代艺术观念带到
美国的艺术课堂。在他的门下,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画家。霍夫曼不仅把欧洲现代艺术的精髓带给美国
学生,还帮助他的学生摆脱欧洲风格的局限,探寻具有美国人自己特色的艺术之路。在后来的抽象表现主
义画家中,几乎有一半人出自他的门下。在绘画上,霍夫曼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将色彩和形的要素有效地
统一起来。在他看来,绘画意味着用色彩进行塑造,画家的使命,是利用色彩的冷暖、明度及纯度的不同
而形成的进、退、胀、缩的视觉效果的差异,在画面上创造力与势的结构,表达内在情感。四十年代初,
他开始采用以颜料滴、洒、甩、泼的方法进行创作,使画面充满强烈的表现性。这种作画方法,后来被波
洛克、德•库宁等画家进一步发展,成为与欧洲现代绘画迥然相异的美国行动绘画的一大特征。(汪京元)
标签:
抽象画妙品欣赏文化 |
丽·库拉斯勒的几何魔方:《组合》
品赏级别
《组合》(Composition)
丽·库拉斯勒(Lee Krasner
1908-1984)
作于 1943年 油画
76.5x61.6厘米
史密森美国艺术博物馆
一个活跃的拟人形状出现在丽·库拉斯勒这幅由立体派圆环、三角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欢快的画面中。这些鲜艳的、充满诱惑的颜色和常见的几何图形吸引着我们的眼睛在整个画面上移动,而那些黑色的线条则保持着组合结构的稳定。丽·库拉斯勒深指立体派的解析手法,并将这些手法巧妙地运用于绘画创作。
尽管克拉森纳用很长时间帮助她丈夫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事业,但经过不懈的努力,她仍然成为将法国的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带有更强烈情感色彩的抽象艺术——传播到美国的著名画家之一。(汪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