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欣赏:魔术表演——薰衣草之雾
标签:
抽象画艺术欣赏波洛克文化 |
他走了,年仅44岁。
他走得轰轰烈烈,在自驾的敞篷车冲出路基的一瞬间,一头撞上橡树而灰飞烟灭;
他走得潇潇洒洒,与年轻的模特儿露丝·库里谷曼搞婚外恋,在车上亲吻而别;
他走得轻轻松松,没有任何痛苦,在酒意朦胧中不知不觉已阴阳两隔…
这就是美国行动画派滴流画家杰克逊·波洛克。
他带走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带走自己的灵魂,
他留给了后世一幅惊世骇俗的《薰衣草之雾》。
《薰衣草之雾》,是波洛克在1950年所制作的滴流作品,可以说是他作品中的巅峰之作。画家左手提着油漆桶,右手拿着各种棍棒,蘸着各色油漆,滴流出各种不同粗细线条交织的画面。波洛克在这一时期着魔般沉浸于滴流画面的游戏,他往往把画布平放到地板上,然后,快步游走于画面四周,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同步舞动,仿佛在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幅作品波洛克利用自然发生的华丽效果,追求一种完全自然的视觉平衡。看得出来,波洛克对《薰衣草之雾》非常满意,所以将之取名为“NO.l”,由于艺评家被画面中柔和且微妙闪耀的色彩所折服。于是,克雷门特·葛林伯格建议他将画名更换成更赋有诗意的《薰衣草之雾》。
这是波洛克滴流画幅中色彩最丰富的作品之一。彼此纤细复杂地纠缠、搀和在一起的各种点线,层层叠叠,仿佛秋天森林中地上堆积的厚厚树叶,犹如色彩的交响乐而让人如痴如醉。薰衣草的芳香色调是这幅画面的基调,看起来就像彩色的雾一般有光粒子在摇曳闪烁。
波洛克的艺术曾受到经纪人的极力推崇。
1943-1947年间,古根汉为波洛克举行了三次个展,着实地提高了他的名声。但佳评如潮并不代表购买同样旺盛,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波洛克过世,即使是一流的艺术经纪人也无可奈何。1947年古根汉经营的“本世纪艺廊”关门,她说服有引导美术界潮流之称的贝蒂·帕松斯接手推销波洛克,但波洛克的作品始终叫好不叫座,波洛克将原因归咎于帕松斯能力不足,因此于1952年擅自解约,另外委托专门经营抽象与超现实画作的画商西得尼·詹尼斯。詹尼斯虽然成功地卖出很多极高价的作品,但波洛克生前最高价的作品也只有八千美元,因此他在经济上一直捉襟见肘。
美国的抽象艺术有两个分支。一个是行动画派;另一个则是色域画派。
所谓行动画派,实际就是一种绘画表演。波洛克由于长期受到酒精中毒的情绪困扰,故他的精神总是处于烦躁不安的状态。加之他的作品市场行情不好,欣赏的人很多,买的人很少。这与荷兰画家凡·高的情形有些相似,生活基本保障都难以维系,情绪还能好到哪里去呢?20世纪50年代中期,波洛克开始对自己的创作活动断断续续,作品亦失去自信。
波洛克的妻子丽·库拉斯勒一直看好他的艺术才华,她利用各种关系帮助波洛克。波洛克性格内向,不擅言辞,但却容易情绪激动,因此他曾在中学被退学两次。若没有库拉斯勒的全力帮助,恐怕不会有今天显赫的声誉。可惜,波洛克的错乱神经对妻子的一番苦心理解不够,当他不能进入创作状态时,他寻求移情别恋,甚至和年轻的模特儿露丝·库里谷曼搞外遇。
见此情形,1956年夏天库拉斯勒干脆到欧洲去散心。妻子不在家,波洛克将情人库里谷曼接到到长岛的家中来鸟欢,找新鲜。
俩人精神焕发,激发了青青活力,开着破车,借着酒劲四处兜风,这下倒好,恍惚之间,飘飘然,化为了生死恋。
从画上看,波洛克极尽全力“描写”自然,追求自然的境界,有点暗合中国老庄道法自然的印记。年轻的波洛克也有许多烦恼。在青少年时期,波洛克就开始对神秘的神学感兴趣,尤其臣服于从加州发展出来的印度神秘学学者克里希那穆提的学说。克里希那穆提学说的基本精神,是经由自我发现、自我认识来追求幸福。这个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波洛克,成为他一生信念的核心。
后来,一部分艺术青年追求行动画派的创作情境,如在身上泼洒颜料在画布上打滚;或者把颜料倒进嘴里,再喷到画布上等等…,恐怕,都不会产生癫狂之作。
不过,无论用哪种方法,这种创作样式不可能再有突破,因为波洛克把它发挥到了极致。(文/汪京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