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清明祭祀天主教礼仪之争天坛 |
分类: 生活随笔 |
祭祀孔子典礼时的正位祭品摆设图示
(“三牲”即香案上牛羊猪的位置,其前为盛酒的酒樽和插柱香用的沙坛)
祭祀孔子典礼时的配位祭品摆设图示
(”二牲“即香案上羊猪的位置,其前为盛酒的酒樽和插柱香用的沙坛)
天坛平面图
民国初年,参加孔庙祭祀的官员(北京孔庙祭孔仪式场景,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此外,明清时期,对于丧葬和墓地的大小也有严格的规定。《大明集礼》明确规定,官员五品以上许可用墓碑,即龟趺螭首之墓石。龟趺(f),即赑屃(bì x),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貌似龟,能负重,可驮负三山五岳。螭(ch),也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乃一种无角之龙,嘴大肚大,能容纳千吨水,宫殿房檐排水口有时亦用其形象。这种龟趺螭首的高大墓碑在皇帝陵寝等处非常常见。官员六品以下许可用墓碣,即方趺圆首之墓石。这种墓碣个头儿小的多,也不常见,即便见了也不会有太深刻的印象。下图即北宋年间的墓碣与早期日本人用的墓碣。
依照《明集礼》,坟地方圆和坟头大小亦有严格限制:一品官员坟地阔90步,坟头高1.8丈,依次类推,低一品级按照规定递减,七品以下坟阔20步,高6尺。坟地之阔,即正方形各边长以步计算之。庶人,即无官品的草民百姓,有坟无墓,但许可有志石两片,以刻记名姓生卒年及子孙名姓,并置于棺材上下。这里所谓“庶人”一般而言是没有官位的商贾大户人家,寻常百姓恐怕连这两片志石也是没有的,更遑论草席裹尸的人了。
祭祖和葬礼所用祭品基本相仿。1799年出版的日本图书《清俗记闻》非常详细清楚地绘画了祭祖、葬礼、墓地等处的祭祀礼仪及祭品摆设图。由这些绘图不难看出,社会风俗习惯中的祭祀与祭天祭孔中的祭祀大同小异。
第一张图是家庙中的祭祀。家庙正前方是祖先牌位。香案摆设的主要动物祭品是猪、羊、鸡,猪居中,羊居左,鸡居右,配以生活中所食用的米面、酒油、鲜花、果蔬,燃有蜡烛和柱香。第二张图是生日时官员的祭祀。祭品比较简单,动物似乎是牛和羊,配以酒尊、蜡烛和柱香。第三张图是出殡前的祭祀。其祭祀原则是,“奉养之具皆如平生”,也就是常言所说,“事死如事生”。祭品比较丰富,包括吃喝用度中的米面、酒油、果蔬、羹汤、糕点、茶水,动物包括羊和猪,猪居左,羊居右,中间配以蜡烛和柱香。第四张图是墓地上的祭祀。祭品与家庙中的相仿,只是类别减少了许多,而且有火堆在焚烧或祭品或纸钱。第五张图是遗像前的祭祀。祭品包括羊、鸡、猪,鸡居中,羊居左,猪居右,配以茶水、糕点、鲜花、香炉和蜡烛。书的作者在绘画时或许多少有些艺术化或者遗漏,但无论祭品是丰富还是简单,动物祭品猪、羊、鸡等显然是不可少的。
家庙中的祭祀图示
官员生日或升迁时的祭祀图示
出殡时的棺柩祭祀祭品图示
坟地祭祀时的祭品摆设图示
《明集礼》规定焚烧祭品时的礼仪(大意)。迎神礼。司礼高唱:迎神开始,众人下跪。司礼再高唱:点燃柴火。员工点燃柴火,让烟火缭绕,并焚烧牛羊猪等。司礼再高唱:鞠躬。跪拜,起身。再跪拜,再起身。
家庭遗像前祭品摆设图示
多明我会士黎玉范针对耶稣会的12项提问:
针对耶稣会所容忍的上述祭祖祭孔的礼仪,多明我会士黎玉范在1639年6月3日针对性地提出了12个问题。括弧内为本文作者注释的当时较为流行的风俗习惯。
1. 耶稣会是否可以让中国基督徒不遵守斋戒、参加主日和瞻礼日弥撒、至少每年告解并领圣体一次、圣周五不得吃肉等义务。(此条纯属天主教会内规定,亦不知当时耶稣会宽免此义务的缘由----括号内为本文作者所注,下同)。
2. 在给妇女施行洗礼时,耶稣会是否不用在她们的耳朵抹吐沫、不用在口中放盐、不用在胸口和额头擦圣油。(当时社会风俗习惯是男女授受不亲,施行洗礼者擦抹圣油难免会触碰到妇女的耳朵、嘴、额头等处。依照当时教会法律,如果确实不便,施行洗礼者可以省略手脚胸口等处的擦圣油。此项豁免需要罗马圣座礼仪部批准。当时路途遥远,不知耶稣会是否已获得此项豁免权。这或许是黎玉范向罗马提出问题的初衷)。
3. 耶稣会认为,为了不使基督徒利益受损,可以允许他们出借贷款,但不得超过允许获利的利息,更不是上百倍的高利贷。(当时社会风俗施放高利贷甚至利滚利的贷款甚为流行,往往导致借贷者倾家荡产。依照天主教规定,严禁施放高利贷的不当得利行为。耶稣会采用了通融的办法,也就是基督徒可以放贷,但不得超过允许的利息。究竟允许的利息是多少,我们如今不得而知。)
4. 耶稣会认为,同城的非基督徒举行迎神庙会,要求基督徒捐助银两,如果不给就会造成暴力和受到暴力威胁,基督徒可以适当捐助。(当时社会风俗,同城同村会时不时举行迎神庙会、或唱大戏、或修桥铺路。这些活动的经费都是由城中或村里的有势力的乡绅向同城或同村的人募捐。说是募捐,事实上是一种摊派,如同红白喜事凑份子似的,几乎每个人都得“捐助”。基督徒一旦信教就不再捐助迎神庙会或唱大戏的活动,只在修桥铺路时参加捐助。这当然会让乡绅大丢面子,如果同城同村的基督徒人数稍多,甚至会对乡绅募捐的钱数造成不小的影响,故此举办者会想方设法采用胁迫或威吓的手段强迫基督徒捐助,基督徒坚决不捐助时,有时就会造成暴力。当然说整个耶稣会都支持基督徒不得已时适当捐助也不尽然。例如,1609年时,耶稣会士龙华民就遇到这种情况,游行队伍来到龙华民在韶州的住宅,佛像被抬进他的院子,龙华民置之不理,并解释说自己信仰的宗教可以捐助修桥铺路,但为这种迎神庙会,一文银子也不会捐的。乡绅们回头向官府控告了龙华民。官府下令龙华民返回澳门,后来在利玛窦斡旋下,龙华民不得不离开韶州北上南京。再例如,二百多年后的1874年3月,河北高邑县基督徒梁武魁因拒绝乡绅摊派捐助修缮文庙被告到县衙,县衙自然维护乡绅利益,因而判决说,“梁武魁并无勾结集众抗差咆哮公堂。惟堂讯被责,出言顶撞,事属冒犯,应照拟杖八十,折责发落,准予销案。至捐修文庙,本系地方极正大有益公事,……无论民教皆应摊派。”显然,县衙的判决还是要梁武魁按照摊派捐助。)
5. 耶稣会认为,可以允许官吏参加不得不参加的每个月两次的祭祀,祭祀中要跪拜叩头并上香。(官吏每月两次的祭祀不知是什么祭祀,或许是孔庙祭祀?)
6. 耶稣会容许基督徒和官吏到孔夫子庙敬孔献祭朝拜。(祭祀时要在摆了猪头羊头肉酱果蔬等食物的香案前上香并行“一鞠躬二叩头”的礼仪。)
7. 他们允许基督徒取用一般非基督徒都认同的祭祀过偶像的供品,特别是取用他们自己参加了的祭祀过孔夫子的供品。(在参加完祭祀孔子的祭礼之后,参加祭祀者共同分食祭祀之后的猪肉羊肉和果蔬。部分祭品会在燎坛焚烧。)
8. 耶稣会认为,基督徒在自己的家庭里、祖坟上、祠堂中可以与外教人一起敬礼祖先,为死者上供馒头、肉、鱼、酒、水果、鲜花、蜡烛等,如果能满足下面三个条件:一、没有烧纸,二、他们不认为死者灵魂就在那里,三、不祈求死者的保护助佑。(烧纸当然烧的是纸钱,是为亡灵在阴间使用的冥币。)
9. 不仅基督徒要去凭吊(Tiao),就是要跪拜三或四次,向死者上供食物和鲜果,在死者去世的房子里摆上灵座,放上外教人的肖像,或者放上一个长牌子,书写上这些字体:亡者灵位在此,或者耶稣会士让他们在牌子上挂上白色绸缎(中国人的丧服颜色),人们也会在死者的屋子里这样做。(牌位上会书写,某某某之灵位,某某某神主或神位等。白色绸缎应该就是白布,中国风俗中的孝服。)
10. 他们允许基督徒在自己家庭供桌上摆放牌位,中国人认为死者的灵魂就在前面点蜡燃香的青铜器那里,而且耶稣会允许这些牌位紧挨着我主耶稣基督的祭台或其他圣像。
11. 耶稣会也会被问及,是否这种做法真的来自孔夫子,应该值得怀疑?人们以中国古代尧舜两个圣人国王为榜样,拥有许多女人是否合法,还有其他类似的问题。耶稣会的回答会给人很多误解,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他们的回答相反中国人的先师、圣人和帝国法律,中国人会深感不安满怀恶意地继续禁止神圣福音的传播。(尧舜禹被视为古代圣王,但他们也如同明清帝王一样,拥有三宫六院等多个妻妾。天主教主张一夫一妻。)
12. 耶稣会承认,赦免这些基督徒,并不是说准许他们做所有这一切,也不是说这些都是好的,而是两种恶相比,取其轻者,这原则在基督徒世界是存在的;或者换言之,“硬起他们的心”(ad duritiaum cordis corum) 被允许是因为如果耶稣会士不赦免他们,这些似乎还会发生,相反,赦免他们已经说明哪些是好的,或者至少告诉了他们的过失,因为其他人并不赦免他们。
这些问题,有些只是风俗习惯,有些混杂了社会礼节。然而,像“两恶相较取其轻”“硬起他们的心”则涉及到天主教的深层伦理原则。针对黎玉范提出的问题,罗马传信部于1645年9月12日正式回复说,当怀疑这些仪式是否含有迷信成分时,应该禁止这些礼仪。在此,罗马传信部遵从的是教会长久以来施行的伦理原则和法律原则,即所谓的“事实怀疑”,也就是说,当对事情本身有怀疑时,除非获得豁免,就不应该施行。换言之,如果确认这些仪式是迷信,就应该禁止,如果有怀疑,也应该禁止,但可以获得豁免。
针对这个问题,耶稣会选派了会士卫匡国前往罗马陈述耶稣会的立场。1654年6月,卫匡国带着中国官吏士大夫等的证明材料来到罗马。卫匡国报告说,中国官吏士大夫认为祭孔只是表达敬仰,并没有迷信成分,故此耶稣会采用了容忍策略。1656年3月,依据卫匡国提交的材料,罗马传信部同意耶稣会容忍中国教友参加祭祖祭孔的仪式,只要不违背教会的基本信仰。传信部给予黎玉范和卫匡国的两个貌似矛盾的答复,事实上是教会对所谓“事实怀疑”原则的应用,而且以尊重个人良心的方式,由基督徒们来决定。如果基督徒认为这些礼仪的确含有迷信成分,那就禁止参加,如果怀疑其含有迷信成分,也应禁止参加,但传教士们可以豁免。在今日来看,这种回复的确是对教会“事实怀疑”原则的非常明智的运用。
换言之,如果信徒真心认为他们所参加的礼仪没有迷信成分,他们就可以参加,反之,如果他们真心认为自己所参加礼仪含有迷信成分,他们就不应该参加。这种貌似矛盾的回复,事实上是基于伦理原则中对信徒良心的尊重。
标签:
天主教历史中国利玛窦丝绸之路 |
分类: 课件大纲 |
《天主教在华史话》https://h5.renrenjiang.cn/#/activity?aid=5983594&su=14581121
人类历史上,信仰人数最多、延续时间最长,而且对人类历史仍然产生着巨大影响的基督宗教的历史值得人们去读一读。
人类历史上,人口比例最多、文明连续最久,同时在当今世界仍然发挥着显著影响的中华文明的历史值得人们去读一读。
两个伟大的文明由相遇、相知走向相融的历史更值得人们去读一读。在这种相遇、相知和相融中,虽然挫折冲突在所难免,如果我们能“自明”,还是可以带来文明因素的不断提升。
《天主教在华史话》只是曲曲折折的一条羊肠小路,意在彰显人类登上文明之巅的艰难之道。由人类历史长河来看,这条道路或许仅仅只是肇始之初。然而,正因为它是肇始,所以才更凸显出它的真正意义。史学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未来。当然,这只是一己之言。
天主教在华历史之书籍不少。有黄伯禄著《正教奉褒》(1894年),樊国梁著《燕京开教略》(1905年),圣教杂志社编《天主教传入中国概观》(1928年),德礼贤著《中国天主教传教史》(1933年),萧静山著《天主教传行中国考》(1933年),徐宗泽著《中国天主教传教史概论》(1938年),[意]利玛窦著《利玛窦全集—利玛窦中国传教史》(1986年译本),穆启蒙著《中国天主教史》(1971年译本),沙百里著《中国基督徒史》(译本,2005年),利玛窦著《耶稣会与天主教进入中国史》(2014年译本)。另外还有,宴可佳的《中国天主教简史》(2001年),顾卫民的《中国天主教编年史》(2003年)。其他断代史教区史修会史人物史更是不一而足。
《天主教在华史话》正待出版,期待不久即可面世。值此新冠病毒在京再次肆虐,人们居家隔离之际,应朋友之请,我以待出之书为课本,用直播方式试着与众读者听者先分享为快。本书出版之后,还是期冀以阅读本书为乐吧!
目录
000 前言
001 宗徒多默 衔命东来
002 大秦古寺 景教碑刻
003 景教经译 佛景融合
004 拉班扫马 出使罗马
005 孤胆忠信 蒙高维诺
006 蒙元公教 踪迹殆尽
007 印度果阿 葡国保教
008 首位圣者 客死上川
009 东方之星 澳门兴起
010 眺望内陆 奠定基础
011 奇迹突现 肇庆立足
012 危险再起 教堂关闭
013 扎根韶州 西泰功绩
014 蓄发易服 交流文化
015 首次进京 半途而返
016 定居南昌 再设会院
017 韶州遭难 南昌初始
018 二次进京 无功而返
019 南京建院 广交朋友
020 三次进京 险阻连连
021 城南购屋 进住北京
022 廿八春秋 硕果初显
023 利公去世 南京教难
024 避难乡间 嘉定会议
025 礼仪之争 明清之交
026 大清立国 教会初成
027 鳌拜辅政 教难再起
028 康熙亲政 谕旨敬天
029 罗公受命 国籍首任
030 南北两京 教区初立
031 宽容诏书 礼仪之困
032 铎罗使华 困局难解
033 嘉乐再来 前途未卜
034 八项特许 康熙去世
035 雍正继位 禁教之始
036 皇族殉道 雍正驾崩
037 北京刘二 弃婴受洗
038 乾隆盛世 帝国禁教
039 五人殉道 盛世首杀
040 百年禁教 十架苦难
041 谕旨严禁 艰难福传
042 春风咋暖 严寒随后
043 焚书禁教 严立规章
044 律典禁教 多人殉道
045 京畿之困 虎门销烟
046 鸦片战争 五口通商
047 道光谕旨 终止禁教
048 香港监牧 教会困境
049 西藏被逐 旧址返还
050 公学教育 首开先河
051 教会复苏 做光做盐
052 太平之下 并不太平
053 租赁风波 教案端倪
054 条约护教 福兮祸兮
055 英法联军 近逼北京
056 中华帝国 国门大开
057 洋货盛行 教产冲突
058 两大事件 梵一会议
059 图借民气 罗马被占
060 中梵首议 互派使节
061 甲午战争 义和拳练
062 庚子之难 教难民难
063 苦难之后 荣耀复活
064 时局大变 宗教平等
065 风云变幻 宗座代表
066 教务会议 国籍修会
067 天灾人祸 教会爱德
068 抗战胜利 圣统建立
069 后语
附录1:大事年表
附录2:人名索引
附录3:地名索引
附录4:书名索引
附录5:插图索引
附录6:参考书目
标签:
朝圣之旅传教士孟高维诺马国贤圣家书院 |
分类: 生活随笔 |
1294年时,方济各会士孟高维诺来到元朝大都汗八里,现今的北京,孤身一人传教18年。1306年,教宗克雷孟五世任命孟高维诺为汗八里教省总主教。1328年,孟高维诺在汗八里去世。孟高维诺于1247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区的蒙特科尔维诺·罗韦拉Montecorvino Rovella),圣名若望,因而被称为若望.孟高维诺(Giovanni da Montecorvino),意思就是来自孟高维诺的若望。蒙特科尔维诺在那不勒斯东南约80公里。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为了参访此地,我们事先在那不勒斯租了一辆汽车。在抵达那不勒斯后的第二天,2018年3月27日,我驾驶汽车与母亲、妹妹和另外两位北京南堂的教友前往蒙特科尔维诺。有手机导航,一路还算顺利,基本没走什么冤枉路,大约于中午时分到达蒙特科尔维诺山镇。孟高维诺时代,蒙特科尔维诺是一个小山村,如今已经发展成一个小镇。在镇子十字路口处,我们停下车,询问“若望.孟高维诺”,一位老人手指向左拐,表示已经不很远。然而,十字路口处我们向上开到了一个山坡处,山坡处左拐是个上山的小路,老人后面使劲摇手,表示我们走错了,应该是山坡下面的左拐路口。我开车只好掉头,但一路从那不勒斯开过来没有用过倒车档,现在却无论如何挂不上倒车档,车子前面又被另外一辆车挡住,不倒车就无法开过去,试了几次都挂不上倒车档。无奈之下拉紧手刹,刚好有一位老人开了小车过来,我下车请他告诉倒车档,老人很有耐心地在不远处停下车,下来,走过来,用手指示,需要把手动挡车柄下面的小环向上拉,然后再挂到档!终于走出了对新车不熟悉闹出的困境!两分钟后,我们看到左手一个会院样式建筑,路边一个铜制雕塑,显然应该就是孟高维诺的雕塑了。我们停好车,走下来。雕像下面有一块青铜版,上面刻有意大利文和中文字样。“中国第一位天主教传教士,若望.孟高维诺宗主教”。 青铜版注明雕像树立于2000年1月6日。旁边是门洞式的浮雕墙,透过中间门洞可以看到附近山谷和远山。门洞两边分别镶嵌了两块浮雕,简单的浮雕和文字介绍了孟高维诺的生平。与浮雕墙相连是一处大门紧闭的会院。标牌说,这里是16世纪时和平之母修院,1994年在此成立孟高维诺方济各会传教中心。每个人自然都很兴奋,拍照完后,我们试着想敲开会院大门,但多次敲门都无人应答。此时,阴霾的天空却突然飘起了细雨,而且开始越来越大。我们转到建筑的左侧,看到一个大门,门边有门铃,我们摁下门铃,几次后,有人回应,我们说自己来自北京,来人很快下来,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随后一位大约60多岁的方济各会士前来,热情地欢迎了我们。他带我们参观了会院的教堂。教堂大门入口右手边有一幅孟高维诺的瓷砖画像。大家祈祷后,会士神父把几年前在这里举办纪念孟高维诺的会议资料和照片拿给我们看。会议有些中国人参加,但似乎都是来自台湾的。会士神父介绍,如今的会院只有他一个会士在这里了。会士神父热情地邀请我们喝杯咖啡,但考虑到是中午时分,还是不要打扰为好,我们就与会士神父依依分别了。分别之时,淅淅沥沥的小到中雨开始不下了。真是好雨知时节啊!我们来了,它开始下,我们走了,它停止了!是思念的泪水,是悲伤的泪水,还是喜极而泣的泪水?我们无从得知!
http://s9/mw690/002VPKQ1zy7jtOYlIow38&690
http://s9/mw690/002VPKQ1zy7jtOZHHhSf8&690
http://s13/mw690/002VPKQ1zy7jtOZKm7ifc&690
http://s12/mw690/002VPKQ1zy7jtOZ2uvN6b&690
http://s16/mw690/002VPKQ1zy7jtOZhWTJ2f&690
http://s16/mw690/002VPKQ1zy7jtOZ5It1df&690
http://s4/mw690/002VPKQ1zy7jtOYD8fV03&690
http://s16/mw690/002VPKQ1zy7jtPt7xcX9f&690
http://s1/mw690/002VPKQ1zy7jtOYmH9C90&690
http://s5/mw690/002VPKQ1zy7jtOXyYM4b4&690
之后,我们返回到那不勒斯,前往马国贤神父创办的圣家书院。1723年,雍正禁教之初,已经在北京呆了13年的马国贤离开了中国。马国贤带着4或5个中国年轻人来到那不勒斯,在这里创办了圣家书院又称东方书院,以培育来自中国和东方的神父。圣家书院直到1888年关闭,共培养出130多位中国籍神父。如今这里是一个医院,顶棚上绘画的画像有“圣家”两个中国大字,因为正是圣周,所有人都放假了,我们无法进入院子内。二楼窗口的一个人热情地让我一个人上到二楼,从二楼平台可以看到院子里马国贤神父的塑像。只能从上而下拍照了塑像的照片。也算是对马国贤神父的纪念吧!
http://s3/mw690/002VPKQ1zy7jtPc2Htgd2&690
http://s4/mw690/002VPKQ1zy7jtPctnA753&690
http://s8/mw690/002VPKQ1zy7jtPcrGE7a7&690
http://s5/mw690/002VPKQ1zy7jtPcG08kd4&690
标签:
方济各环境教宗生态学天主教 |
分类: 译文集锦 |
标签:
徒步驴友朝圣者西班牙圣雅各伯 |
分类: 生活随笔 |
西班牙的圣雅各伯路http://s2/mw690/002VPKQ1gy6IdTPtEw911&690
圣雅各伯路的西班牙语叫Camino de Santiago,意思就是圣雅各伯之路。圣雅各伯路以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Santiago de Compostela)市中心葬有圣雅各伯遗骸的大教堂为终点。前往圣地亚哥的路有好几条,而且每条路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朝圣的起点。一般来说,有五条线路可走:法国线(Camino Frances)、银线(Via de la Plata)、北线(Camino del Norte)、英国线和葡萄牙线。最古老的、人们走的最多、景致最好、安排最适宜的一条路是法国线。法国线起源最早,它由法国边界名叫St. Jean Pied de Port的小镇开始,进入到西班牙边界小镇Roncesvalles,然后一路向西南进发直到圣地亚哥的中心大教堂。法国线全程约800公里。当人们说去走圣雅各伯路时,都是指的这条法国线。另外的银线最长,约有1000公里,由西班牙南部的Seville开始,一路沿着罗马古道向北再向西进发,最终到达圣地亚哥的中心大教堂。
Santiago就是西班牙语的“圣雅各伯”之意。Camino是西班牙语道路的意思。Compostela源自拉丁语的campus stellae,意思是繁星之地。大教堂中葬有宗徒长雅各伯的遗骸。圣雅各伯,传统上称长雅各伯,是载伯
德的儿子,与弟弟若望原是加里肋亚海
边的渔夫,一同被耶稣召为宗徒(玛4:21-22;
谷1:19-20;路5:1-11)。耶稣常带着雅各伯、伯多禄和若望。他们三人共同目睹了耶稣复活雅依洛的女儿
(谷5:21-43;路8:40-56);耶稣显圣
容(玛17:1-3;谷9:2-13;路9:28-36)和
山园祈祷(玛26:36-46;谷14:32-33)。圣雅各伯大约于44年被黑落德杀害,是宗徒中
首先殉道的(宗12:2)。相传他在殉道前,曾到过西班牙传教,后来又回到耶路撒冷,在耶京殉道。他的弟子将他的遗骸运回到现在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
所以他在西班牙,备受敬礼。
西班牙人奉为主保的圆柱圣母也与圣雅各伯宗徒有着密切的关联。根据西班牙最古老的传承,早在公元40年的1月2日,耶稣十二位宗徒之一的长雅各伯来到当时的Caesaraugusta,即今日西班牙的萨拉戈萨宣布福音,因为只有少数几个皈依者,雅各伯相当失望,随与几个皈依者在埃布罗河畔祈祷。这时,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显现出来,站在一个圆柱上,向雅各伯许诺,西班牙人将来会悉数皈依,而且他们的信仰会如这圆柱般坚强。玛利亚也把这圆柱和木制雕像送给了雅各伯。玛利亚还要求雅各伯在圆柱所在之地建立一座教堂。在建完教堂后,雅各伯返回到耶路撒冷。萨拉戈萨每年最大的节日是10月12日的圆柱圣母节(Fiestas del Pilar),要连续庆祝9天。
到圣地亚哥朝圣的历史记录在第八世纪就有了。当时,朝圣者带回来当地的贝壳,来证明自己的朝圣之旅。也有人认为,这贝壳的起源是朝圣者用来喝水的。这个贝壳,西班牙文叫Viera,就是“圣雅各伯贝壳”。今天,你恐怕捡不到贝壳了!但朝圣者都会买到一个贝壳来佩戴。而且在朝圣路的城镇中,你会看到黄色贝壳型的朝圣指路标。圣雅各伯朝圣路自中世纪就已经成为基督徒朝圣者的重要徒步朝圣之路。它是三条最为著名的徒步朝圣路之一。另外两条徒步朝圣路是法国至罗马朝圣路和耶路撒冷朝圣路。中世纪时期朝圣者人数众多,形成了多条以圣地亚哥中心大教堂为终点的朝圣路。中世纪后,徒步朝圣者人数越来越少。二十世纪80年代初,只有少的可怜的几个徒步朝圣者。然而,从80年代后期,圣雅各伯朝圣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为数众多的徒步朝圣者。随着圣地亚哥朝圣路的朝圣者人数的增多,附属的设施和服务也大大加强了。1987年10月,欧洲议会宣布圣雅各伯朝圣路为第一条欧洲文化之路。1993年,圣雅各伯朝圣路又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在这条路上,大约有1800多个宗教性和历史性的文化遗产可供瞻仰和参观。当然,沿途的自然景致就更毋庸多言了!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现如今,走圣雅各伯路的朝圣者或者单纯就是徒步者,逐年增多, 每年有超过10万人徒步走过这条圣雅各伯之路。电影朝圣者(The Way)(http://www.verycd.com/entries/450719/)就是对这条朝圣路的艺术展现。电影的最后一句话时时振荡着人的耳鼓:“这就是我们过的生活和选择的生活之间的差异”!
标签:
圣地朝圣信仰反省杂谈 |
分类: 生活随笔 |
追随耶稣的足迹--洗者若翰堂和圣母往见堂
赵建敏
http://s14/middle/a0261a09gc6295c60f2dd&690
http://s13/middle/a0261a09gc6296251507c&690
http://s15/middle/a0261a09gc629628699ce&690
http://s4/middle/a0261a09gc629632a6753&690
http://s1/middle/a0261a09gc62964862870&690
http://s12/middle/a0261a09gc62962e9ce4b&690
http://s10/middle/a0261a09gc6296a90ec49&690
洗者若翰诞生地在耶路撒冷之西约6公里的艾殷卡陵(Ein Karem)。如今也是一个不小的城镇。镇中有洗者若翰堂(St.John the Baptist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堂。教堂内景布置非常典雅清秀,极具特色(图 2)。蓝花白底的瓷砖,乍看上去有点像中国的青花瓷!教堂地下室有洗者若翰诞生处的标识。诞生之处用汉白玉铺地并雕刻有拉丁文 HIC PRAECURSOR DOMINI NATUS EST(主之前驱诞生于此)。 一句题外话,这个教堂的圣物不但精致,而且在众多卖纪念品的地方似乎是最便宜的!
在洗者若翰教堂二层的阳台上可以眺望到圣母往见堂,是为纪念玛利亚前往拜访表姐依撒伯尔的。照片中左边的金色圆顶教堂是东正教的圣母往见堂,右边偏下方的尖顶教堂是天主教的圣母往见堂。因为时间紧促,我们未能前往参观。
《新约》中有96处提及洗者若翰的名字。内容太多,仅将有关洗者若翰诞生的内容和玛利亚往见表姐依撒伯尔的内容选列如下:
但天使向他说:“匝加利亚,不要害怕!因为你的祈祷已蒙应允,你的妻子依撒伯尔要给你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若翰。(路 1:13)
依撒伯尔满了产期,就生了一个儿子。她的邻居和亲戚听说上主向她大施仁慈,都和她一同欢乐。到了第八天,人们来给这孩子行割损礼,并愿意照他父亲的名字叫他匝加利亚。
他的母亲说:“不,要叫他若翰。”他们就向她说:“在你亲族中没有叫这个名字的。”
他们便给他的父亲打手势,看他愿意叫他什么。他要了一块小板,写道:“若翰是他的名字。”众人都惊讶起来。匝加利亚的口和舌头立时开了,遂开口赞美天主。(路 1:57-64)
玛利亚就在那几日起身,急速往山区去,到了犹大的一座城。她进了匝加利亚的家,就给依撒伯尔请安。依撒伯尔一听到玛利亚请安,胎儿就在她的腹中欢跃。依撒伯尔遂充满了圣神,大声呼喊说:“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儿也是蒙祝福的。吾主的母亲驾临我这里,这是我那里得来的呢? 看,你请安的声音一入我耳,胎儿就在我腹中欢喜踊跃。那信了由上主传于她的话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玛利亚遂说:“我的灵魂颂扬上主,我的心神欢跃于天主,我的救主,因为他垂顾了他婢女的卑微,今后万世万代都要称我有福;因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他的名字是圣的,他的仁慈世世代代于无穷世,赐于敬畏他的人。他伸出了手臂施展大能,驱散那些心高气傲的人。他从高座上推下权势者,却举扬了卑微贫困的人。他曾使饥饿者饱飨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去。他曾回忆起自己的仁慈,扶助了他的仆人以色列,正如他向我们的祖先所说过的恩许,施恩于亚巴郎和他的子孙,直到永远。”玛利亚同依撒伯尔住了三个月左右,就回本家去了。(路 1:39-56)
洗者若翰被称为主的前驱。他的诞生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奏响了序曲。
对这位前驱的一生,自然有许多可供进行信仰反省的地方。
注视着“主之前驱诞生于此”的标识,首先想到的还是他的诞生与主耶稣的诞生。
《路加福音》在记述耶稣诞生前,首先描述了洗者若翰的诞生(路 1:5-80)。预报若翰的诞生与预报耶稣的诞生,有相似点,更有某种质的区别。
两个人的诞生都是由天使来预报的。
然而,天使向若翰的父亲匝加利亚预报了若翰的诞生,而预报耶稣的诞生却是向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按照犹太人的习俗,前者是正常的方式,后者是非正常的方式。这里所凸显的是玛利亚因圣神而受孕的特殊性。“圣神要临于你,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荫你。”(路 1:35)
面对天使的报告,匝加利亚是怀疑而不信。请听他对天使的答复:“我凭着什么能知道这事呢?因为我已经老了,我的妻子也上了年纪。”(路 1:18) 好的,既然他需要凭据来证明并相信天使的报告,天使就针对他的这种信德给了匝加利亚一个凭借的记号:他成了哑巴!这是一个多么可怜和痛苦的记号!
同样面对天使的报告,玛利亚是疑惑而求解。请听她的答复:“这事怎么成就?因为我不认识男人。”于是,天使不但给了玛利亚一个解释,“圣神要临于你,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荫你”,而且也给了她一个佐证,“且看,你的亲戚依撒伯尔,她虽在老年,却怀了男胎,本月已六个月了,她原是素称不生育的”(路 1:36)。玛利亚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答复。她信德坚定地回应了天使的报告:“看,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路 1:38)
一个疑而不信,要求凭据,得到了“成为哑巴”的凭据,直到事成无法讲话。
一个惑而求解,既获得了解释又看到了佐证,“天主的话”于是来到了世界。
由洗者若翰堂眺望山坡上的圣母往见堂,虽然视线中满是现代城市建筑,但两千年前的山区的特征面貌依然没有尽失。玛利亚在天使报告后,随“急速”来到这一带山区,看望身怀六甲的依撒伯尔。由纳匝肋到耶路撒冷大约有160公里。当时大概有三条途径可以到达耶路撒冷。一条东路,沿约旦河南下,经耶里哥到耶路撒冷。一条中路,由纳匝肋一路南下,经撒玛黎雅中心地区,到达耶路撒冷。中路最近,沿路也会经过比较大的村庄城镇,据认为,玛利亚往见表姐依撒伯尔走的就是这条中路。后来,若瑟玛利亚到白冷登记造册也是走的这条路。一条西路,由纳匝肋经默基多(Megiddo),凯撒勒雅(Caesarea)沿地中海东岸南下,再到耶路撒冷。据认为,圣家由埃及逃难回来时走的是这条路。
玛利亚的“急速”前来,显示出她的信心和爱心。
两千年前的这个山区应该山清水秀,自然静谧。两位满怀信德的女性,见证了“那信了由上主传于她的话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诵读这两位女性的对话,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她们坚定的信德、幸福的满足、内心的欢乐、满腔的爱心。
激动不已的依撒伯尔,幸福满溢,以至于情不自禁“大声呼喊”!这既是对主的母亲前来的喜悦和激动,又是自己相信了上主所传之话的信心的表达。
“那信了由上主传于她的话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这是她对自己因相信而蒙福的宣报,是对玛利亚因相信而蒙福的肯定,是对所有因相信而蒙福之人的赞颂。
玛利亚的谢主曲更是一曲美妙无比的赞歌!发自心灵的深处!如果你大声地朗诵出来,你会深切感受到玛利亚的信德、幸福、快乐、欢悦、满足和爱心。过往的疑惑,雪溶冰化;旅途的困乏,烟消云散;未来的一切,彻底交托!
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她们“信了上主传于她的话必要完成”!而且坚信不疑!
是的,所有的“那信了上主传于她的话必要完成的”都将如同依撒伯尔一样,幸福满盈,情不自禁,“大声呼喊”!所有的“那信了上主传于她的话必要完成的”都将如同玛利亚一样,信心坚定,欢悦满足,高声赞颂!
上主的话永远常存,“这话就是传报给你们的福音”(伯前 1: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生活随笔 |
一本残破的《圣教日课》
赵建敏
每次回乡省亲必然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把那本残破的《圣教日课》拿出来翻看一下。她已经没有封皮,泛着黄色,边角的地方也有些残缺了。依稀记得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印刷的。但记载印刷年份的那页残破的黄纸,不知何时没了踪影。确实的年代也就无从知晓了。另外,那时的《圣教日课》没有如此称谓,而是名之为《早晚功课》。 无论如何,从实用来说,在新的《圣教日课》印行及新礼仪施行后,这本残破的竖排版繁体字《圣教日课》已经几乎没有用处了。所以没有舍得丢弃的原因,仅在于我的一种心结和情感的慰籍!
不记得从什么年龄开始了,反正还很小,小到我幼小单薄的身体可以钻进北方农村常见的,宽度只有一个土坯长的炕洞。我的那个年龄正值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疯狂年代。宗教自然被列为首要打倒的对象。 因此,保存任何一点儿有宗教色彩的东西都是要冒极大风险的。幼时的我自然不知父母从何处得到这本《圣教日课》,更不知道她在教友信仰中的位置了。只是记得父母多次要我钻进炕洞,把用塑料布包好的这本小书放进炕洞土坯相间的横向间隔内。之所以需要多次进入炕洞,可能是因为冬天需要用柴火烧炕时,为避免误烧这本小书,不得不将她放的更靠里面一些;或者仅仅查验一下是否还保存完好是否安全罢了。当然,幼小的我,那时并不关心何时需要烧炕,更不知道保存这《圣教日课》的危险。然而,朦胧的记忆中,倒是记得父母嘱咐钻进炕洞的我要把这本小书放得靠里面些,靠近土坯些。
等到我长大的身体不能再钻进同一的炕洞时,这项责任就落到了小我三岁的弟弟头上。教堂恢复后,曾问到弟弟是否记得这项责任。他的记忆更加模糊不清晰,只记得有两次钻进炕洞放东西,却不知道所放何物。后来,家庭生活稍有好转,烧炕不再用柴火,而改用煤火了。煤火的改用是要把炕洞封死,只留很小的一个洞口,从那里外接一个烧煤泥儿的砖砌的方形煤火炉。砖砌煤火炉就从那个很小的洞口向土炕输送热气。如此以来,能让幼童钻进钻出的炕洞不存在了。已经开始识字的我也知道了这《圣教日课》的用处和保存她的危险。然而,保存她的地方却不得不更换了。
农村的房舍一般都会有厢房。厢房一般都会有一个供做饭用的厨房。当然,那时肯定是没有煤气罐的了。做饭用的是靠拉风箱鼓风的锅台。这锅台设计的很是巧妙方便。它分为两层。上面一层放着铁锅,距离铁锅有大约半尺左右的空间。其下就是平铺镶嵌的一个用小手指粗细的几根儿铁条构成的篦子。篦子上面可以置放燃烧的干柴或煤块儿。篦子下面是距离地面大约半尺左右的空间。这个空间的横向与风箱向内吹风的风口相连。拉动的风箱将风吹入这个空间,以使上面的干柴或煤块儿能更好的燃烧。篦子下面是落下的燃烧后的灰烬。灰烬落下后,因为横向风箱的吹风,会立即变凉。那时,虽然“疯狂”的年代还没有结束,但也已经接近尾声,打倒一切的腥风恶雨也稍微轻缓了些。改用棉布包裹的《圣教日课》就被移藏到了这些灰烬下面。
因着父母要去生产队挣工分,作为长子的我自小就承担了部分做饭的责任。做饭之余,我常常从炉灰下面拿出《圣教日课》偷偷的背诵上面的早晚功课。已经上初中的我,自小学所学习的就只有简体字。《圣教日课》早晚功课的经文大部分字都是繁体的。要背诵这些早晚课,就必须解决这个拦路虎。于是,一边做饭,一边找来《新华字典》按笔画找到不认识的繁体字,再用铅笔在这些繁体字旁标注上汉语拼音或简体字。这样以来就可以没有障碍地背诵早晚功课了。直到现在,这泛黄的《圣教日课》经文旁边依然残留着当时铅笔的依稀痕迹。可是,每次从炉灰下面掏出《圣教日课》,背诵完后再包好藏埋在同样的地方,总是不很方便。后来,就干脆将必要的早晚功课抄写在一个小小的便携日记本上了。再后,有了新印行的《圣教日课》,这残缺的泛黄的《圣教日课》也就成了收藏物。
最难割难舍的恐怕要算对幼时用具的情感了!与我幼时信仰相联的这《圣教日课》的情则更加无法割舍。这或许就是至今保存她翻看她的一种心结,一种信仰的心结吧!
2006 主显节
《信德报》第2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