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3 09:06)
双狮滚球是中国传统的绘画作品之一,也是各艺术门类的主要创作题材。由于它具有吉样寓意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图为明代弘治时生产的红绿彩双狮滚球纹盘。(英国东方陶瓷学会藏)此盘形制规整,制作精致;盘内绘有双狮滚球纹为主题。画面纹饰疏朗,双狮绘得生动活泼,动感性强烈。
狮为引进的外来物种,凶猛、强悍、威严是狮的本性,作为猛兽被赋于草原之王的美誉。我国不少古文献中都有关于狮的记载,在佛教文化中,它被视为一种瑞兽,特别是它为文殊菩萨的坐骑而受人尊重。数千年来,每逢重大节日,舞狮是最引人注目的表演节目之一,这一热闹非凡的节日盛况,不仅在中国流行,而且也传播到世界各地。
(2022-07-14 08:41)
观瀑图主要是表达人文景观的一个方面,也是古人的一种休闲方式。借助山水之间的美好景色来渲泄自已的情感,对于古代文人来说确是一件快事。
图为康熙时期生产的青花观瀑纹四方瓶。(广东省博物院藏)此瓶造型古朴、庄重;瓶颈上绘有竹石纹作衬饰;瓶腹上以观瀑纹和竹石纹构成装饰主题。整个画面结构紧凑,山水、竹石描绘细致,笔法娴熟,青花发色淡雅。
(2022-06-22 07:12)
牡丹是中国的国花,位列我国十大名花之首。牡丹花开时节那娇艳、雍容华贵的姿态,使人们对它的形象更是过目难忘……。
图为雍正御窑厂生产的粉彩锦地开光牡丹纹盘。(里昂博物馆藏)此盘形制规整,盘边饰锦地开光为衬托;盘中绘有牡丹纹作主题装饰。整个画面布局紧凑,写意技法娴熟,色泽浓淡分明。
我国种植牡丹花有着悠久的历史,入唐后更是达到了高峰。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为它赋诗作画不计其数。牡丹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大富大贵,因而有“富贵花”之称。以牡丹为题所创作的国画由来已久,汉末开始在服饰、木石砖雕、金银饰品及陶瓷装饰上都不乏其身影。牡丹之所以在各姐妹艺术作品中屡屡出现,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向往是分不开的。
(2022-06-11 07:46)
在早期陶瓷的装饰中,以现实生活中的禽兽类作装饰的现象有很多,尤其是在东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更是一种较为普及的装饰艺术方法。
图为东晋时期生产的青瓷点彩鸡首壶。(温州市博物馆藏)此壶造型古朴;其流为鸡首、曲柄、双系;鼓腹、平底;壶腹上用褐彩作点缀。是东晋的代表作品之一。
鸡首壶是因其流为鸡首而得名,它始于东汉晚期(三国时期),流行于两晋南北朝,直到辽代后才逐渐消失。鸡首作为一种古陶瓷的装饰艺术表现形式,在两晋南北朝的陶瓷装饰中是个反映时代特征的标志性装饰,它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的特性,同时它也是断定年代的主要参照物之一。
(2022-05-31 07:54)
豆,食器。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为陶质或原始瓷类。进入青铜时代后由青铜取代陶质,是贵族们使用的食器之一。
图为康熙时期生产的青花莲池水禽纹豆。(斯德哥尔莫博物馆藏)此豆造型别致,高足,豆身绘有莲池水禽纹为主题装饰。画面构图紧凑,青花发色沉稳。
豆在食器中主要是用来盛放一些较小的食物或零食类东西。在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青铜时代的墓葬中多有发现。豆后来在年代的演变更迭中,又融入到佛教文化中,而佛教中的净水钵就是从豆的造型演化而来。
(2022-05-25 08:23)
青瓷是中国陶瓷中最早兴起的瓷种,青瓷中涵盖了酱、褐、黑、黄等不同的色调,因此在早期的古陶瓷艺品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图为五代安徽霞间窑生产的青瓷注子及温碗。(绩溪县文保所藏)此套注子温碗由葫芦型注壶和温碗组合而成。它们都施有青釉,深褐色胎,葫芦注子为假圈足,器物底部均为泥珠垫烧。
霞间窑是皖南地区的一处著名的古瓷窑,因窑址座落在霞间村而得名。该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废止于北宋末,该窑主产青瓷。由于产品与浙江越窑的产品非常接近,故宁波考古所的林士民先生在其所著的《青瓷与浙江》一书中将该窑称为“越窑风格的青瓷”。
(2022-05-17 07:50)
在古陶瓷装饰文化中有许多历史故亊,而有些历史故事都是鲜为人知的。由此对予这些故亊只能概括性地统称为“人物故亊纹”。
图为明代成化时期生产的竹溪六逸纹罐。(北京故宫藏)此罐形制古朴,敦厚庒重;口沿及肩部分别由朵云、卷草及蕉叶纹作衬饰;罐腹上绘有竹溪六逸纹作主题装饰。画面构思严谨,纹饰紧凑,场景及人物描绘生动,青花色泽淡雅。
“竹溪六逸”是唐开元年间隐居于竹溪的六位名士的合称。·开元二十五年,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在泰安府徂徕山下的竹溪隐居,故世人将其称为“竹溪六逸”。这六人常聚在一起纵酒酣歌,啸傲泉石。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的诗中曾写道:“昨霄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就是他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与怀念。
(2022-05-04 08:37)
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吉祥、祝福之意。早在新石器时代,鱼便是岩画和彩陶的重要装饰物之一,它寓意着年年有余、子孙满堂的深刻文化内涵。
图为唐代长沙窑生产的绿釉印花双鱼纹盘。(深圳望野博物馆藏)此盘造型别致,里外施绿釉(笔者注:由于该盘为海捞品,故有剥釉现象);盘内印有水波双鱼纹;盘中图案清晰,立体视觉效果强烈。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鱼纹形象后,青铜时代它又被移植为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后又被瓷器所采用。在陶瓷的装饰中,以鱼为创作主题的题材比比皆是,如鱼藻纹、鲤鱼跳龙门及鱼化龙等装饰图案,这些无不透视出中国传统的文化意涵。
(2022-04-22 08:34)
所谓素三彩,即指无红色(暖色)的素色陶瓷。素三彩始于宋金时代,流行于明清。以素色为基调的古陶瓷装饰,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的传统审美情趣。
图为康熙时期生产的素三彩棒槌瓶。(杨州市博物馆藏)此瓶形制古朴、庄重;瓶颈上以山水渔舟纹作衬饰;瓶腹上以亭台楼阁中仕人小聚及仙人骑鹤等组成主题装饰。整个图案讲述的是杨州故事,反映的是水乡杨州的风土人情。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以素为雅,代表着中国人的一贯思维方式。素雅、恬静而安逸生活是百姓乃至文人雅士所追求的生活方
(2022-04-19 08:50)
鸮是一种大型猛禽,擅长于飞行,以小型动物为食。它多居于悬崖峭壁,在广大的山区、草原和乡村都可见到它的身影。
图为西晋时期越窑生产的青瓷鸮型盖罐。(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此罐的设计独特,它以鸮首为盖,圆型的驱干上有串珠纹和刻划的羽毛,鸮首刻划生动;里外施青釉,釉色青中泛黄。
以动物形象制作的古陶瓷始于东汉晚期,流行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在两晋时期,猪、羊、虎、鸡等都是古陶瓷的主要装饰题材。在以动物为题材的装饰中,模印、雕塑是它主要的工艺技术手段,且动物形象、神态都表现的栩栩如生。